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接玉松 《群众》2023,(16):65-66
周培源,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周培源历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务,他一生热爱科学,更热爱自己的祖国,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
高夙胜 《春秋》2009,(3):38-40
冯沅君作为当代杰出的女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可谓20世纪中国的一个奇迹。这位蜚声全国、倾一生心血致力于我国古典文学教育事业的文化名人。曾在上世纪20年代,以“淦女士”的笔名发表小说。在社会上影响颇大。她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新文坛上与苏雪林、庐隐、冰心齐名,富有才华的女作家,当代研究古典文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4.
郭磊 《协商论坛》2012,(7):56-57
2012年5月14日,中国古建筑学大师、中国营造学社最后一位见证者罗哲文先生在北京走完了他88年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5.
学生时代,我就知道周培源先生的名字。知道他个是一位物理学家,也是一位爱国的进步人士。周培源先生在我们学生心目中是倍受尊敬的。只是我是学历史的,隔行隔业,对周先生的著述等等从未接触,对他的生平事迹更不曾知晓。一切也就淡淡过去了。  相似文献   

6.
周 老离开我们已经9年了。今天我们追思周老 ,感觉就像看一座大山 ,离得越远 ,对大山的雄伟气势感受越深刻。周老确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他的许多优秀品质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他为中国教育和科学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 ,值得我们永远缅怀。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优良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8.
《台声》2020,(13)
正那次到台北北投,顺着溪边小道,来到了梅庭。朋友说这里是于右任先生当年的避暑之所。台北乃盆地,夏天闷热,而北投位于阳明山上,冬有温泉疗养,夏则能避酷热,这栋日据时期的小楼便成了先生的另一个居所。大陆的许多人,了解先生都是从那首《望大陆》的诗开始的。那近乎悲鸣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拨动了两岸无数人的心弦。  相似文献   

9.
李青 《统一论坛》2001,(5):48-51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一作君墨,后更名尹默。原籍为浙江吴兴竹墩村人。1883年6月11日诞生于陕西省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地区汉阴)。早年曾赴日本研修,1913年起任北京大  相似文献   

10.
11.
王伯兰先生是安溪县的普通中学语文教师,生前曾任安溪县政协第二届委员和第三、四届常委。他一生数十年如一日,潜心教学,心无旁骛,把满腔热情倾洒在三尺教坛上,用自己的丰厚学养润物无声,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潜移默化,为祖国为家乡培育了许多人才。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代众多科学家群体中,有众多的科学家是值得敬重的。不过要是有人向我提问:你最敬重的科学家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周培源先生。其原因,不仅是我上大学的力学专业是周培源先生所创办,周培源给我们上过基础课理论力学,也不仅是我工作后,许多年是在力学系度过的,经常能够聆听他的教诲,而是近若干年来我逐渐对力学史产生兴趣后,在浏览了许多科学名人传略后,在熟悉了我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之后,经过比较和思考得到的结论。只有跳出一个系,而从近代整个中国的科学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才体味出他在我国近代科学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就是起伏跌宕的历史风云的一个折射,而他本人也曾经是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1965年7月,当他与李宗仁先生从海外归来时,毛泽东主席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他,就是我国著名无党派爱国人士程思远。  相似文献   

14.
梁思成先生是建筑大师,清华大学教授,文革中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而历尽劫难,不幸于1972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今年正值逝世30周年纪念。2001年先生百年华诞,清华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为先生隆重地举行庆典,并推出《梁思成全集》首发式。其公子梁从诫教授,昵称“小梁”,与我在大学里同窗四载,朝夕与共,过从甚密。因而直接、间接使我与先生有所接触。兹就记忆所及,谨录二三事,以飨读者,借寄哀思。  相似文献   

15.
张家  张永生 《人大建设》2012,(12):37-37
焦培栋是泌阳县花园乡南杨庄村委草店人,任了20多年的村支书,当了16年的县人大代表。2012年4月,泌阳县人大常委会在全县人大代表中开展“矛盾化解年”活动之后,焦培栋走村串户,主动在群众中化解矛盾,履行人大代表职责。  相似文献   

16.
岁月蹉跎,寥廓海天,我与蒋经国先生西湖一别,转瞬已三十五秋,回顾往事,历历在目.前读廖公:“人到高年,愈加怀旧一句及经国手写“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一语,不禁令人感慨系之!一缕缕有关蒋氏父子的往事,扣动了我的心弦,如梦幻般地又在我的眼前浮动了. 回忆五十年前,当时我正在南京公园管理处工作,蒋介石老先生当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他身边原来有个秘书叫吴俊杰,也是奉化人.有一次蒋叫吴送一封信,结果吴迟迟没有送到,蒋很不满意,想把吴换掉,就叫机要科长毛庆祥物色人选.毛的父亲与我父亲是宁波法政学堂的同  相似文献   

17.
韩陆 《北京观察》2009,(8):62-64
2009年7月11日上午.听到季羡林先生病逝的消息,我难以置信,因为上一次去看望季先生时.我们曾约好下次再见。季先生住院,除了腿脚不便之外.仍思维敏捷。我一直相信季先生能活过百岁。如今他竟然不在了.很多往事一幕幕在我脑海中重现。  相似文献   

18.
19.
每當我回憶往事的時候,最先想到的是和郭沫若先生交往和求教的那些難忘的歲月。(一) 我有幸結識郭老,應該說是我的“機緣”。記得那是在一九六六年初秋,“文革”伊始,我在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工作,是一名普通工人。那時中國科學院院部剛從文津街遷至海淀區的西頤賓館。“西頤”是專爲外國?医ǖ纳钣梅?臨時改成辦公室不太適用,而且辦公的地方又小。我們工勤人員的工作間更是小得可憐,吃飯、休息只好到處“打游擊”?  相似文献   

20.
(四) 一九六七年初,春寒料峭,我們單位的會議室裏却已溫暖如春。會議室進門處寫着一幅醒目的大標語:“歡迎郭老蒞臨視察”;室內的乒乓球枱鋪上了一條毛氈,氈子上面攤開了一張丈二的宣紙。今天,郭老來我們單位,一是看望大家,二是給我們單位寫一幅字。上午十點整,郭老準時到達。大家把郭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