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理腐败的能力及成效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权力监督的视角来看,一些国家治理腐败的特点主要有:以法律规范权力,厘清权力作用边界,规范政党组织及其活动,引领公共权力的良性运行;以权力约束权力,通过议会制度分权制衡,发挥党内监督、党际监督的约束功能,使权力行使受到有效制约;以权利监督权力,注重运用民众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打压权力腐败的空间。从这些经验可以看出,提高治理腐败能力,关键在于强化对权力的监督:打造完善的法律规范的笼子,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腐败;加强人大监督、党际监督和党内监督,增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能力,多管齐下治理腐败;畅通民众与新闻媒体监督渠道,通过网络反腐、微博问政等加强监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民众参与腐败治理。  相似文献   

2.
腐败已经影响到全球发展,但是界定腐败的路径多种多样,让人迷惑不解。可以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来解释腐败现象,将腐败视为社会网络中的复杂社会交换。投入时间或资金的人,共同结成联盟,形成社会资本,其投入也会带来相应的回报。越发达的国家,腐败越隐蔽,需要长期的信任、互惠和可供执行的准则才能实现。在国际上,治理腐败的规范趋向统一。反腐败唯一可行的路径在于由法律(而非道德)来界定腐败,从规制罪犯转向规制犯罪。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腐败不断滋生蔓延。当前我国的腐败行为主要表呈现出腐败行为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腐败行为主体职位从低到高延伸、腐败行为集团化、被迫型腐败行为方式等四种趋势。因此,要从财产申报、补充《刑法》进行立法控制,从提高反腐败人员的素质、加大查处力度、严格确保执行到位等方面进行执法控制,从加大反腐机关的独立监督权、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加强群众监督等方面进行监督控制。  相似文献   

4.
赵健伟 《法制博览》2009,(10):33-33
19世纪,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道出了一句具有铁律性质的警世格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其实,阿克顿的说法只能算是一种温和的描述。因为绝对权力所导致的岂止是腐败?  相似文献   

5.
对“26岁腐败现象”的社会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6岁腐败现象”的实质就是腐败群体的年轻化倾向,它表明腐败已渗透进青年群体。“26岁腐败现象”和“59岁现象”以及“39岁现象”的先后继起和同时并存,表明腐败已渗透进社会的各个年龄层次。“26岁腐败现象”既与我国当前的社会控制机制和干部政策中存在的局限有关,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本文从腐败青年主体的腐败机会、腐败动机及腐败后受惩罚的危险性三方面,对其进行了原因剖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的三大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权力污染一、官场官场无疑是权力污染的“重灾区”,行政权力的腐败也是导致整体社会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是一切“污染”之根本,后面的种种污染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所在。这是人们谈论最多、垢病最多、意见最大的疑难病症,体  相似文献   

7.
张驹 《法制博览》2015,(7):174+173
腐败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我国腐败问题尤为严重,危及并破坏法律的权威和有效实施,危及国家政权稳定;腐败与法治是水火不容的,法治是解决腐败问题的一剂良药,反腐败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反腐败也为法治建设奠定良好的政治权力生态。  相似文献   

8.
腐败的蔓延并不是源于市场导向的改革本身,市场经济也不必然是滋生腐败的经济基础,而是因为转型时期行政权力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大量干预了市场交易活动,使腐败成为可能。鉴于中国现有的国情,应着眼于怎样能在目前的政体下建立起一种既与市场经济相匹配又具备民主政体反腐功能的社会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许春华 《南风窗》2012,(3):80-81
巴西的清廉度处于全球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政党政府的权力失衡和传统文化的腐败基因,仍然侵蚀着该国的预防腐败机制,造成高官腐败接二连三的怪象。据巴西《圣保罗州报》1月7日报道,巴西罗塞夫政府2011年共有564名公务员因腐败而被免职,平均每天至少有一人。巴西媒体还披露,该国官员在2003年至2010年间至少侵吞政府资金377亿美元;巴西圣保罗工业协会也称,过去10年间该国官员累计贪污  相似文献   

10.
腐败愈演愈烈,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腐败全球性生存的原因多种多样。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国际社会必须携手治理腐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通过和生效,为国际社会治理腐败提供了法律基础。我国的刑事法律体系和《公约》规定存在差距,作为缔约成员国,我国有义务借鉴国际立法经验,探索建立与《公约》相一致的中国反腐败治理机制,以应对当前十分严峻的反腐败斗争形势。  相似文献   

11.
1917年的俄国革命改变了俄国的国家制度,但并没有消除腐败。腐败随着中央监控放松,执政阶层掌控的物质资源的增多,市场因素的渗透而日渐严重。造成苏联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因素主要有:国家对腐败认识的局限、在处理腐败案件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市场因素的渗透以及缺乏独立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和私德不修、广受贿赂相比,破坏一种公平的制度是更大的腐败。在现代国家,宪政体制下最基本、整个社会赖以生存的公平保障是选举制度和司法制度,而在明朝,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最起码的公平是科举。无论是勋戚子弟,还是寒门秀士,在科考面前基本上是机会均等,如果这个制度的公平性受到了损害,政府的信用可能将受到最大的质疑。  相似文献   

13.
时代重负在公共事务中,如果唯利是图取代了公共精神,腐败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就会成为社会最大的公害。权力和金钱的双人舞,给当代社会造成的后果已越来越令人不安,它正在尽其所能地把各种公共关系、商业往来、人际交往都吸纳和包容到由权力和金钱建构的互动体系之中。打击腐败使一种形式的腐败有所收敛,而其他花样的腐败又冒了出来。发生在权力领域内的丑恶行为已远不能用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来进行定义了,它涉及人类道德不能容忍、良知不能容忍和法律不能容忍的大量事实。一些腐败官员的荒淫无耻已经无以复加;为了限期完成侦破任务使用野蛮的…  相似文献   

14.
张墨宁 《南风窗》2011,(25):20-22
避免腐败与乡村自治因而变成了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腐败行为要依靠乡村外部的权力来遏制,而政府的强力干预却对乡村自治产生了隐形破坏。症结所在,便是乡村内部的监督力并没有随着选举的确立而扩大。  相似文献   

15.
腐败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存在,并在全球化的趋势中像疾病一样流传,有着愈演愈烈的迹象。然而学术界对于腐败现象成因的了解却非常有限。2009年本文作者以及汪迈克(MichaelVaughn)合成多方收集的数据,运用整合式数理结构模型,首次对社会支持理论解释腐败现象的有效性进行了测试。本文应用最新数据,涵括了更多的国家,对于社会支持及腐败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再检验。结果和前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唯一的一个不同点是,不民主的政府对于腐败现象有直接的影响力。具体说来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支持力度和对人本发展的投入是导致腐败现象的直接因素;并且缺乏监督制衡的不民主政府也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腐败程度。与此同时,不民主政府还同社会的不平等一起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腐败程度。民主制度通过促进人本的发展,增强关乎民众福祉的社会支持力度,从而降低一个国家的腐败程度。而社会以及经济的不平等则通过减少人本发展以及消减社会福利(和支持),间接助长腐败。  相似文献   

16.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腐败性和扩张性是公权力的两种属性。因此,权力也就成了腐败滋生的土壤,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腐败现象,尤其是最主要表现形式——贿赂犯罪行为,作为一种令人痛恨的社会现象,自从私有制社会形成以来,便如社会毒瘤一样而存在,对社会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本文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结合当前反腐败斗争的新常态,系统阐述新常态下贿赂犯罪的新特点、新挑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新常态下贿赂犯罪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17.
企业效能监察是围绕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效率、效果、效益等问题而开展的监察检查活动,是企业管理的再管理。企业效能监察是纪检监察部门履行和深化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治理腐败的重要手段。开展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及时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改变制度不严、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等现象,从而达到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李文军 《法制博览》2013,(10):299+298
公共选择理论把人类社会分为两个市场,即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经济市场中个人的理性同样也适用于政治市场,因此,代表政府行使公职的人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常就会进行权力设租、寻租,所以有必要一方面在某些公共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垄断;另一方面加大惩处力度,增加腐败犯罪成本。  相似文献   

19.
於兴中 《南风窗》2012,(17):98-98
极少有人因为自己的朋友做了行贿的事而同他断绝关系,但如果朋友被证明是小偷或者强盗,大概没有人愿意同他继续交往,除非他们同是杀富济贫的梁山好汉。然而,行贿和偷盗本是同一类型的劣迹,为什么人们对它们的态度会如此悬殊?在当今中国,腐败已不是关乎一小部分人的事,而是关乎"全民"的日常生活写照。并非所有官员都腐败,但腐败确实普遍存在。它像福柯眼中的权力一样,不是高高在上,只有高层领导才会腐败,而是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头到尾,从上往下,干部商人,医生学者,三班衙役,城  相似文献   

20.
张墨宁 《南风窗》2012,(19):36-37
当制度规范已经不如运气来得更公平时,所有的修补都只不过是将原本存在的不正当交易合法化。"豆腐渣"工程的背后离不开腐败的侵蚀,这已是公开化的潜规则。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开始建设高速公路以来,工程腐败便成为权力寻租的重灾区,而金融危机后中央政府的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使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8月底,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垮塌,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却被当地官方定性为"匝道侧滑"。尽管国家安监总局官员表示,"运行一年就断裂,肯定有问题"。然而,迄今为止,除了"货车超载"的解释,当地政府仍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