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运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支撑、制度支撑和主体支撑。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实践,产生了对科学理论的巨大需求,要求不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丰厚的土壤。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紧密围绕实践展开,高度关注理论武装工作。  相似文献   

2.
石仲泉 《新湘评论》2013,(23):15-18
党的十八大指出:“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千辛万苦的奋斗历程中,毛泽东开启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再次提醒全党同志: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人类发展史上一项恢弘壮丽又艰巨复杂的宏伟事业。实现这一事业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4.
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作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实践需要的理论概括,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和根本使命。中国梦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新特征、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密结合,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深入人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自苏东剧变和八九风波以来,我们党举什么旗,我们国家走什么路,一直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突出而尖锐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客观需要,才能把全党全国人民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才能应对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与抗战。  相似文献   

7.
自苏东剧变和八九风波以来,我们党举什么旗,我们国家走什么路,一直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突出而尖锐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客观需要,才能把全党全国人民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才能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前线》2021,(5):35-38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共生共荣、互相成就、相得益彰。中国共产党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新中国;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又对这一重大思想进行了系统阐释。  相似文献   

10.
回顾和总结我们党100年来取得的根本性的伟大成绩和重要经验,就是不断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和伟大创新。建党10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并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原因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中国,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是成立90周年、执政62年、拥有8000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如何看待我们党的领导,它担当着怎样的崇高使命,能不能完成使命,是人们普遍关注、历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追求。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它展现为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历史逻辑与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代逻辑相反相成并根本改变中国面貌、极大影响世界格局的伟大进程。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实维度看,它走过了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实国情有机结合并不断创新的光辉历程。从发展前景看,它开辟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胜利引领全球化未来的灿烂前程。  相似文献   

13.
秦宣 《求是》2012,(18):20-23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任务,是由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承担着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在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中,努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增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始终保持“实干兴邦”的务实精神,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5.
韩振峰 《前线》2021,(10):10-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探索的主题,百年理论探索的主题,百年精神赓续的主题,未来奋斗目标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进行的。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5·31”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基于中国特殊国情而提出的历史性课题和任务,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也是鼓舞亿万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科学地加以理解和认识,并全面把握其丰富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系列重要的条件。最根本的.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圆好中国梦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地阐发了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系统论述了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丰富内涵,"中国梦"的激励作用更加强劲。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同志突出强调走中国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也是改革30多年伟大实践的深刻结论,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揭示,也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21,(4):42-42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相似文献   

19.
《新长征》2013,(8):4-5
<正>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92年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中,党紧紧依靠中国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不懈的顽强奋斗,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旗帜,是指引中国共产党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的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正在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不懈奋斗.经过长期努力,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不断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