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农民工闲暇生活“问题化”倾向会使其身心受损,他们通常会以被动接受、消极反抗、暴力或犯罪的表现形式来显示其对社会消极甚至破坏的态度、行为,最终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文化冲突导致犯罪,是当代犯罪学中的一个著名的理论。本文试图用文化冲突的理论来解读青年农民工闲暇生活问题化倾向的现象,以期能为这一让人深深忧虑的现象寻找一些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
如同西方发达国家多年前就曾经历的一样,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伴随着阵痛和代价,与之同步的是社会矛盾、冲突、问题在短期内的的集中爆发,以及各种社会病态现象的纷纷呈现。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拜金主义盛行、黄赌毒黑现象屡禁不止、道德迷失与价值崩溃、社会矛盾冲突多发频发等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比较突出的社会病态现象。社会失范将为分析这些社会病态现象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导致社会失范,使得病态社会现象成为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一种合乎情理的“意外收获”,并将伴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3.
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变化是青少年犯罪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社会解组理论虽然分析了社会失范现象的原因,但并没有完全解释失范问题出现的社会现实原因。社会组织化程度下降导致社会控制力减弱,青少年犯罪现象就会大量出现。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传统计划体制下的单位组织、社区组织都出现了瓦解、转换,社会组织化程度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下降趋势,因此青少年犯罪会迅速增长。通过增加社会组织的数量和提高稳定性,强化各类社会组织的功能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4.
戒毒者回归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小康社会的市民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作指导,那么富裕后自身会出现各种消极的不良生活方式,而吸毒则是其中比较极端的一种表现。戒毒者矫治工作的实践表明,要治理吸毒这种社会现象,不仅要做好对吸毒行为的社会防治工作,而且要做好吸毒者回归社会的有关工作。这是矫治吸毒这一社会现象综合治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做好回归社会的戒毒者的接茬帮教工作,是我们在戒毒工作中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社会失范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以个体社会化的研究视角,分析了目前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密切联系的三种社会失范现象,即权威失范、社会主导价值混乱和角色失范,并试图找出三种社会失范现象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内在依存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如何应对三种社会失范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6.
弑亲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正常社会学现象,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学失范的视角,采取宏观结构转型——中观社会网络异化——个体行为偏差的逻辑进行分析,弑亲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伦理道德失范的一种反映,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体现于哪个具体的个案则有着相当的偶然性,而这与这类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网络,尤其是家庭关系网络异化直接相关。基于原因不同,弑亲大致可分为迁怒型、逆反型和冲动型三类。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城市中的青年农民工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群体。他们中的少数人走上了极端化道路,有其复杂的、特殊的原因,本文对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梳理和概括。认为导致青年农民工极端化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青年农民工素质较低:主流社会的排斥与歧视;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同乡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两极分化的日益扩大所导致的相对剥削感的产生:农村亚文化环境的非正确性引导。  相似文献   

8.
欺负是儿童间尤其是中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对双方,尤其是受欺负者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有着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和危害。经常受欺负的儿童,不仅会导致压抑、焦虑、自尊心和自信心下降等内部心理问题。在极度压抑的状态下,甚至导致学生自杀。而且,还会出现一些外部行为问题,造成社会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9.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社会问题的各种表现是极其严重的,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是直接的和深远的。在复杂和尖锐的社会问题背后所反映的是整个苏联社会的生活方式、社会心态、价值标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奋斗目标以及指导思想的失范和变异,这就为90年代初苏联的剧变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历来是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十分突出,且有低龄化、暴力化、严重化的趋向,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和重视。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病态,虽有其自身发展所决定的人格特点,更有其赖以产生的广泛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犯罪社会学理论研究中较突出的法国里昂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卡萨尼认为:“制造犯罪者是社会,引诱人并将其推向犯罪的也是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犯罪正是在特定情景下,作为社会脆弱群体的青少年缺乏支持而导致社会化过程失当的反应。于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即如何构建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支持系统,防患于未燃,以期使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同一空间内绝对在场人数和人居空间使用面积是拥挤的外在表现。高密度的物理状态虽然并不总是导致拥挤心理体验,但高密度的确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对当下进城农民工住房拥挤问题的回顾,运用拥挤理论对城市青年农民工的越轨和犯罪行为进行了新的解读,并展望了未来拥挤理论在青年农民工越轨犯罪研究领域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作为“问题青少年”的街角青年研究和作为“乡村问题”的乡村混混研究均是作为“问题研究”的“越轨”青年研究。街角青年、乡村混混等“越轨”青年群体的生长,主要是源于社会转型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缺位、主导性公共舆论的缺失与社区内部惩罚性机制的缺乏。乡村混混与街角青年的存在,已经不是单个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病。从社会病视角去看待、研究被添上“越轨”标签的青年群体,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越轨”青年本身。  相似文献   

13.
挛北方 《南风窗》2014,(21):2-2
<正>社会伦理失范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联系相关讨论,我们可以区分两种程度不同的失范类型:一是违背伦理准则的行为虽然大量出现,但伦理准则本身还具有生命力;二是不但违背伦理准则的行为大量存在,而且此类行为被视为正常的,即伦理准则本身也被践踏在脚下了。关于第一种类型,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已经锒铛入狱的网络推手"立二拆四"(杨秀宇)有过一个"成功"的炒作案例:他让一个光头画家扮成出家人的模样,一手牵一个美女从一只带篷的小船里钻出来。这一所谓"和尚"和美女搞"船震"的事件在网上引起巨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是上网者众数,互联网上的青少年离轨行为不断上升。论文基于互联网的特点,从失范理论视角界定了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类别和性质,并对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构成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认为网络中上网者个体的规范缺席、网络社会的规范缺席和网络法制规范不健全三者主要导致网络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15.
王敏 《台湾研究》2010,(4):58-64
收入差距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现象。一定的收入差距不但是合理的,还能成为促进竞争、提高生产力的动力,但过大的收入差距不仅影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还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等问题的产生,尤其是在深受“不患寡而患不均”文化熏陶的中国社会中,收入差距的扩大往往会产生更大的政经影响。  相似文献   

16.
社群隔离与青年农民工的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中国城市中市民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隔离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这种隔膜所衍生出来的缺乏归属感、自律性以及对城市的敌视、冷漠是诱发青年农民工犯罪的重要原因。在推进户籍改革的同时,消除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隔离是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和减少青年农民工犯罪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当下中国城市中市民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隔离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这种隔膜所衍生出来的缺乏归属感、自律性以及对城市的敌视、冷漠是诱发青年农民工犯罪的重要原因。在推进户籍改革的同时,消除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隔离是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和减少青年农民工犯罪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生命教育以预防犯罪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已成了当前社会越来越值得注意的问题,导致他们漠视生命的原因有着学校和社会各种因素。因此,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命教育,要从学校抓起,借助社区平台,并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加强生命教育,同时弥补制度的不足,以消除社会隐患,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乡交流日益频密,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活动能量,他们在给城市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青年农民工的越轨问题。本文拟从社会体制结构及群体心理这两个纬度对青年农民工的越轨心理进行路径分析,并希冀能够给城市管理体制的改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社会救助(social出境assistance)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内容,而社会救助制度(social assistance scheme)则是指,在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政府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给予款物接济和扶助,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内容,是对以市场机制为依托的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作为最古老、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方式,社会救助制度是一个包含生活贫困救助、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内容在内的综合体系,因生活贫困救助涉及的人数最多、救助时间最长、范围最广而成为社会救助的最核心内容。本文主要从台湾地区所施行的《社会救助法》入手,分析其社会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