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占利 《工会博览》2008,(24):29-29
从小我就喜欢看电视。那时候电视节目大都播放的是电影拷贝的翻版,有新闻记录片,也有故事片。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工厂、学校有电视机的也不多。  相似文献   

2.
谭兵最喜欢看有关案件侦破的电影和小说了,用他自己的话说:“长大后要成为中国的福尔姆斯”.有一天,他在看一部破案电影时,感到影片中所描绘的作案手段实在太愚蠢了,如果是自己作案就不会采用那种落后的手法,也不会被公安机关察觉.原来,这部电影是讲一个从农村到城市里打工的外来人员,开始在老乡的商店里做工,后被老乡辞退,以后由于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2,(19):68-69
我希望所呈现的每一帧画面,都是一架时光机,多年之后观众再看,还能感受到上世纪的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一个导演眼中的变化中国。我是一个在山西汾阳县城长大的孩子,刚开始拍电影的时候,被称为"一位来自民间的导演"。我的父亲原来在县城里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被下放回老家,在农村教了很长时间的语文。很多亲戚到现在都还住在乡下——这样一种农业社会的背景,带给我的影响非常大,我一直愿意承认并珍视这一点。后来很多人问我,是怎样的机缘,让我这样一个来自"基层"的人,想要去当一名导演?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复杂。如果非要有一个直接的契机,那就是1990年,20岁的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黄土地》。  相似文献   

4.
你想看一场不被干扰的电影,请你自己买单入场。这也是你的公民责任之一。  相似文献   

5.
表妹昨天结婚2周年纪念,向我汇报她的消费明细。在西安那个地方真是便宜:两人看电影(办卡)20元,吃牛排(没点太贵的)70元,消磨几小时浪漫时光居然花不到100块,真让我郁闷。但她随后补充,因为买了一件大衣,所以又超支了。  相似文献   

6.
雷岩 《工会博览》2012,(34):61-61
“你看到厂务公开栏上的电影公告了吗,听说今晚会议室播放电影,一起去看看吧。”近日,中铁建工集团钢结构公司加工厂“工地电影”成为很多职工和农民工争相讨论的热点话题。每周三下班后看电影,已成为了职工和农民工“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7.
徐翔麟 《法制博览》2008,(20):49-49
第一次监考,时间:1981年6月30号。地点:山村小学。科目:小学语文。发好试卷,我坐在讲台前看报,偶尔听到:“老师,他把头歪到那边去看。”我只看了一眼,那学生红着脸很委屈地说:“我没有偷看,就是看了一下窗外。”学生两人一桌,各自边答题,边用手捂住答案。考场内很安静。考后我被评为“优秀监考教师”。  相似文献   

8.
徐澄 《法制博览》2010,(10):30-31
看电影时,谁会情到深处哽咽不语?兴奋至极时,谁会一跃而起,拥抱素不相识之人?一段感情结束时,谁更接近崩溃?答案出人意料——男人。情感外露被认为是女性的专利,但专家称,当男人不再克制和封闭自我情感时,他更可能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相似文献   

9.
从小我就喜欢看电视。那时候电视节目大都播放的是电影拷贝的翻版,有新闻记录片,也有故事片。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工厂、学校有电视机的也不多。  相似文献   

10.
笑佬 《法制博览》2010,(16):27-27
在日本住过医院的学生告诉我,经医生诊断非要你住院的时候.最先要接受护理医师的提问,除了一般的身体状况,类似有无药物过敏症,是否做过重大手术之类,再有包括你喜欢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平日的兴趣是什么等等,一一问下去,而且护理医师还要进行认真的笔录。  相似文献   

11.
近日回到故乡。夜晚,在宽大的场院里看了回露天电影。这不禁又勾起我顽童时代和小伙伴们爬到树上看电影的回忆。 过去,农村的文化生活单调极了。一日,村里广播说晚上县文化馆来放映电影《瓦乐特保卫萨拉热窝》,这下子村子里像开了锅。天刚擦黑,人们便扔下饭碗,拿着板凳、蒲镦、芭  相似文献   

12.
年仅14岁的武术学校学生周峰,因看黄色书刊和在网吧看黄色网络电影,思想中毒,竟然情难自禁,用邪恶的手段犯下了人生大错——强奸一个刚满18岁的女教师。  相似文献   

13.
薛涌 《法制博览》2008,(20):4-5
随着强劲的经济增长,中国已被公认为是崛起中的大国。国际媒体不厌其烦地讨论中国何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由此还触发了“中国威胁论”。在国内,“大国”话语也主导媒体和人们的思想,“大国论”铺天盖地。再看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以经济起飞震动世界之时,电影《日本沉没》轰动全国。虽然这不过是一部科幻灾难片,但日本居安思危的末日感,和中国太平盛世的陶醉,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4.
邓笛 《法制博览》2008,(20):32-33
一群孩子看一张家庭合照。照片里,一个小男孩的肤色和其他家庭成员不一样。于是,看照片的孩子中有人说,这个男孩一定是这家人收养的。“什么是收养?”另一个孩子问。“我知道,”一个女孩抢着说,“我就是收养的。收养就是,你不是被妈姆际在肚子里,而是怀在妈妈的心里面。”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我就景仰钱。 景仰钱之前,我景仰的三样东西是:电影、山楂丸和游泳池。电影,是丈八白布上人影幢幢,忽东忽西,可大可小,配以音乐徐徐演之,相当于白日梦或活见鬼。山楂丸又名大山楂丸,好吃至极,我妈只是偶尔从医院开一盒分赏我和我姐,嚼之咽之,无不如意。其名也谦逊——“山楂丸”。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16,(17)
正我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看电影是在村里小学的操场上,90年代看电视是在客厅里,21世纪初的上网是在房间里,最近几年则是随时随地用手机刷屏,有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感觉。从媒介的物理空间看,屏幕出现的场景越来越私密,屏幕的大小也发生了巨大的迁移,文化实践从以往的集体仪式转向了日常生活。显然,技术变革对文化空间、社会文化中心的  相似文献   

17.
看了电影《投名状》,又看了贵刊第二期《〈投名状〉背后:清末离奇“刺马案”》。有几句话想说,算是读书笔记吧。“刺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至今仍显迷雾重重,难以定论,故而成为清末民初文学与戏曲演义的热门题材。  相似文献   

18.
李愫生 《工会博览》2010,(10):47-48
小时候,我觉得我和他们是不同的,我是那么不合群。喜欢孤单,喜欢和小路边的野花野草说话,喜欢看马路边成排成排伫立的白杨树。他们只看到了我的安静、内向,却没发现我的敏感和古怪。我对他们是不屑的,他们不懂我,我和他们也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我就像我们那里马路边的白杨树,它们都是小树,瘦弱,无力,被经常过往的车辆落上一层灰,灰头土脸的生长。灰尘压不住叶子的绿,它们迟早会长成大树。  相似文献   

19.
瞬间     
吕游 《法制博览》2010,(2):68-69
元宵节晚上与好友一起观看烟花时,我的手机突然响了,我一看,是家人打来的,便急忙接了一下.谁知,我只是接了一个极短的电话,大概只有10秒钟吧,与我在一起看烟花的朋友说,刚才那一个特别美的烟花,听说叫仙女点灯吧,是今夜烟火晚会中最大的一个亮点,你已经看不到了。我立时觉得有些沮丧,因我从小就很喜欢看娴花,对刚才的错过顿感十分惋惜。  相似文献   

20.
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我不清楚自己是怎样走到今天这种地步的。 五年级是痛苦的开端:我考入了强化班,父亲便开始注重我的名次。六年级,为让我考入好初中,父亲将我送往离家较远的地方上学,在校外租了间房子,我一人自理生活。每逢暑假父母较忙(父母没有什么文化,双双务农),我就揽下所有家务,还得看弟弟。我认为农民子女就应该这样。读书几月没人探望,我走了两个多小时回家。见到父母时,第一句话竟是问成绩,临别还是,我意识到成绩的重要性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