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指出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意识,它由社会存在决定,以现实的、能动的人为主体,具有阶级性、继承性与相对独立性的特征。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是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政治文化自身的矛盾是直接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是根本动力,政治社会化是现实推动力。在我国政治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兼容并包、批判借鉴的原则,通过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推进政治社会化实现政治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指出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意识,它由社会存在决定,以现实的、能动的人为主体,具有阶级性、继承性与相对独立性的特征。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是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政治文化自身的矛盾是直接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是根本动力,政治社会化是现实推动力。在我国政治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兼容并包、批判借鉴的原则,通过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推进政治社会化实现政治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可能性空间”说是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关系问题的一个重要解释范式.从内在逻辑上看,一方面它把历史规律理解为像圆柱体一样罩住人的实践活动,使人的能动作用不能超越历史规律的域值,隐含着历史宿命论意味;另一方面它片面强调人的能动作用,以合乎理性的方式把历史发展过程中某种潜在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不仅排除了事实存在的遭遇挫折、发生倒退的历史现象,而且无法解释面对两种对立可能性只有通过博弈才能转化为现实性的历史情形.从现实影响性看,无法从中解读到蕴藏在人们实践活动之中的创新性对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在逻辑上难以体现社会发展中的风险性,容易麻痹人们的危机意识;忽略了博弈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不利于正确总结历史失败教训.  相似文献   

4.
一、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立足点1.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要求设计实践教学主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在这一潮流的推动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相似文献   

5.
如何正确认识当今深刻变化着的世界及其时代主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科学判断时代主题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总路线及其战略策略的指导原则和根本依据,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认清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更要树立全局与长远观念,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所面临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6.
(一) 现代化建设,主要是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我们可称这种改造为“化物”,但化物必须“化人”,即提高人们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这是因为,一个国家文化、科学的发展虽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它又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人是生产力的首要的和能动的要素,化物要靠人去化。因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所能达到的水平,总是与人们自身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大体同步、大体一致的。进行生产活动的人们,文化、科学水  相似文献   

7.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根本性质和总主题。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并没有过时,依然是观察世界复杂现象的指导性线索。如果离开了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人们无法把握包含全球两大矛盾即南北矛盾和东西矛盾的变化及其规律,无法说明当今世界存在的阶级现象。苏共自我放弃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立场,导致亡党亡国的悲剧。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观察世界复杂现象,与"以阶级斗争为纲"有严格的区别,要求人们既要研究分析人类社会的阶级历史,也要研究当今世界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相似文献   

8.
何关银 《探索》2005,1(3):182-185
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们的“富民兴渝”的20年奋斗目标时,培育人们的可行能力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被凸现出来了。可行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手段。可行能力的培育过程是一个社会转型与人的素质向能力跃升的互动过程。可行能力也是实现富民兴渝的能动主体历史性转换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更明确、更深刻地分析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与此同时 ,他还强调并第一次提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 ,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 ,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①他把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升到我党的“一面旗帜”的地位 ,不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而且也为我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先进文化的旗帜作用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而人…  相似文献   

10.
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新时期抓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开辟了新的视野。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基本内容和根本要求来看,都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强区策略的推动下,我区连续十年举办了“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学术研讨会,对草原文化发展的理论探讨以及探索草原文化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实效运用,都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13年6月下旬,第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以“创新发展草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基地”为主题,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举行。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乌兰在开幕式上作重要讲话。她在充分肯定草原文化研究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及在国内国际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指出: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形势的需要、时代的要求,符合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的需要和草原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强调在草原文化创新发展中必须正确把握创新与传承保护之间的关系,要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要着眼于文化前沿和时代发展,不能离开文化传统、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空谈文化创新;要着眼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搭建草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和平台,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草原文化创新发展和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能动力量,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文化力。文化是文化观念和文化力的统一,文化观念和文化力分别体现着认识文化的两个不同视角即知识论和价值论视角,只有以文化力为基础,把这两种视角统一起采,才能达到对文化的深刻理解。文化力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是社会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经济力、政治力的体现和反映,又是影响经济力、政治力变化的巨大力量。在社会活动中,文化力主要表现在粘合力、理解力、规范力、牵引力。文化力不能自发生成,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环节和过程,才能成为改造世界及人自身的物质力量。在这一过程中,确立科学先进的文化观念、扩展文化主体、完善文化传播中介系统、实现文化观念向方法系统和价值观念系统的转换,强化主体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爱华 《党史博采》2005,(6):95-100
冷战后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当代世界进行科学分析而作出的重要判断.尽管冷战后的世界并不太平,但和平与发展还是国际社会的主旋律、主潮流.虽然这两大问题都尚未解决,但世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努力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世界主题“到“时代主题“表述的转换,表明了人们对该问题认识的深化.冷战后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市场经济阶段。与之相适应,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观念转换,根本出于现实的经济关系变化。但是作为经济理论观念基础的西方哲学“转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哲学,从康德开始,一步步地实现着“哥白尼式的倒转”。此后,人们研究的视点,一步步从客体转向主体;探讨的主题,也由传统的本体论、认识论,一步步地趋向价值论。与此同时,崇尚“实证”的实证主义,也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那里,越来越受到青睐。哲学观念的转向,必然会在…  相似文献   

15.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而新时期的发展要有新思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构生态文明型社会,从根本上与“三个代表”要求相一致,是符合“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和未来发展规律的。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是“三个代表”指导下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6.
陈文胜 《新湘评论》2023,(23):45-47
<正>“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表现在乡村文化方面,主要是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乡风文明建设不充分。为突出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安化县紧紧围绕时代要求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正确处理乡村文化传承与提升的关系,积极探索以文化振兴推进全域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利益、法律与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是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法律的产生与利益分化密切相关,利益格局的变化促进法律的变化。社会中人们利益的一致性和矛盾性为法律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也决定了法律的功能。法律明确各种利益的界限,控制利益冲突,保证人们获取利益而又可以付出最小代价。法律不仅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而且要平衡社会各种利益。法律不是利益格局的被动映照,而是通过创设制度与程序能动地影响利益分配。利益是权利的基础、内容和目的,但是权利不同于利益,高于利益。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实践雄辩地证明了一个观点:解放生产力的根本在于解放人——解放作为生产者的人。人类社会由人构成。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作为生产者的人是首要的、唯一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要素,是对其它要素起决定性作用和影响的要素。人创造并更新工具劳动资料,人发现并开发利用劳动对象,人创建科技并推动其发展,使其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各要素的变化发展引起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其根源莫不在于作为生产者的人。最近,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①由此  相似文献   

19.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文化建设的目标,这不仅是人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发展在当今时代的必由之路,更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诉求相契合。培育和建设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促进人的各方面能力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并降低全球化进程、市场经济与信息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局限,并充分发挥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文化建设的目标,这不仅是人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发展在当今时代的必由之路,更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诉求相契合。培育和建设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促进人的各方面能力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并降低全球化进程、市场经济与信息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局限,并充分发挥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