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土改以后至高级社前乡村地权变化连贯性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对土改后地权变化传统的认识是,土改以后土地自由买卖,出现了新的阶级分化,阶级分化的程度与村庄组织起来的好坏存在对应关系。吴村土改以后,出现了较多的土地买卖,这也可能导致地权集中。但吴村地权分配吉尼系数统计结果显示,村庄的地权分配趋于平均化。究其原因,土改后农村家庭结构及其变动模式均发生变化,农户分家对地权分散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共在保障地主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实行的,也是抗战期间中共调整各抗日根据地农村土地关系的一项重要政策。由于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晋察冀根据地的地权及阶级结构出现了明显不同于战前的特征。地权方面,土地由战前日趋集中的态势逐渐发展为战后的日趋分散;阶级结构方面,较富裕的人生活水平下降,最贫穷的人以及最接近这个阶层的人生活水平上升。或者说中国的阶级结构经历了一个“中农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农地细碎普遍被作为一个常识看待,但这个常识却缺乏足够的实证分析。农地细碎的研究需要注意行政村和村民小组、水田和旱地两大基础性背景,进而分析家户、人口、土地、地块之间的关系状况及其在不同层面的分布规律。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幸福村的地权配置总体上在行政村和村民小组两个层面都是较为均衡的,但水田在配置上的波动性要大于旱地;其次,幸福村内部各个小组的土地细碎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别。显然,农地细碎程度不能笼统地研究和描述,水田与旱地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对土地进行必要的分类。同时,地权细碎需要区分行政村和村民小组两个不同单元,尤其要注意村民小组这个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三个关键性的决策: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土地流转可以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流转、土地征用要缩小强制性征地范围,合理补偿农民。其中土地流转就是通过土地入股等多种流转形式,把土地资源变为资本、把地权变为股权、把农民变成股东,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纠纷愈演愈烈,成为官方和学者们高度关注的焦点。笔者在2010年2月份对江西省西部的X村庄进行了一项专题性的调查。通过对国家制度层面及村庄内部的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农村地权形态在法律和政策上都不是稳定的,这给土地纠纷留下了生长的空间。在纠纷的过程中,由于争议的各方都没有充分的依据,因此土地权益的最终分配结果受到村组结构、谈判策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民并没有意识到地权的问题,但模糊性地权是纠纷的根源所在,而模糊地权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逐渐积累的各种历史性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江淮》2007,(4)
物权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不动产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附着物;动产指不动产以外的物。公示指确认物权设立、变动的依据,如登记。物权公示是为了让他人清楚地知道谁是权利人,以维护权利人、与交易有关的人的合法权益。除有相反证据证明的以外,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上的人是该不动产的权利人,动产的占有人是该动产的权利人。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地制度改革对基层治理的影响凸显。研究发现,农村基层治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是通过农民动员,协调分散的土地利益关系,使农村社会形成整合土地利益的动员式治理模式。实践中,地权持续扩张弱化了集体土地制度,可能导致农民动员失败,产生集体行动困境、基层治理灰色化等问题。农地制度改革路径之一是通过农地"三权分置"改革,赋予基层组织适当的土地调控权,重新形成集体和农民的地权平衡关系,促进农民动员和形成善治秩序。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农民地权改革经历了30年的进程。家庭承包制解决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中国当代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突破家庭承包制的路径依赖,重新进行政策选择和制度创新,赋予农民长久不变的、严格受法律保护的土地产权,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改革以及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土地登记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登记规则》实施以来,我国土地登记制度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土资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违规登记、不规范登记的问题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影响了土地登记的公信力、土地登记的效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给土地权利人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10.
秦晖在2月23日的《经济观察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土地的官办集体所有制就是农民工的退路,他们找不到工作就可以回去种田,所以千万不要搞什么地权归农,免得农民鼠目寸光、吃喝嫖  相似文献   

11.
首次明确规定邻地利用权有偿利用的应当依约付费 草案规定:邻地利用权人因通行、取水、排水、通风、采风、铺设管线等需要,有权利用他人土地,以提高自己土地的便利与效益。邻地利用权人,可以是土地所有权人,也可以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人;被利用土地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打破了非经营性土地占有的垄断,为土改后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土改结束后,针对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农民个体经济普遍贫困的问题,国家通过允许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张静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上撰文指出,土改结束后至集体化高潮前,在地权个人私有存在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党的相关土地政策发生了重  相似文献   

13.
中央苏区时期 ,地权政策经历了从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以往论者多对此给予了积极评价。本文通过对论断所依据的理论缺陷及地权政策效果的重新考察 ,认为中央苏区地权私有的转变是不彻底的 ,并未真正地确立起对私有地权的保护机制 ,从而为 1933年查田运动的发生提供了制度上的土壤 ,并进一步分析了地权私有不彻底的具体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党史纵横》2012,(9):72-I0002
自古。土地就是人类稀缺的宝贵资源。无论是历代的征伐,还是现在的地产聚集。无一不在诉说着日益稀缺的土地价值。富禹地产。一个基于沈阳本土的地产开发商。以对土地的感恩和回报,跨越城市的高度,缔造出最经典的理想人居,致敬沈城。  相似文献   

15.
《北京支部生活》2007,(5):13-13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室副主任贾东明在报告中,从对物权概念的解读入手,详尽阐述了《物权法》的起草过程、立法依据、立法总原则和主要内容。报告讲述了《物权法》从明确物的归属、权利人的权利和权利保护三方面入手来调整物权关系等问题,还结合群众现实生活中急需解决但现行法律没有规定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42年张闻天响应党中央整风号召,亲自率领"延安农村调查团"深入晋西北农村进行农村调查,详细记录了当地农村发生的历史变革。以黑峪口村为代表的晋西北农村社会此时正发生巨大分化。乡村阶级分化的升降导致其村内土地的重新分配,继而引发的土地买卖和地权转移又使各村庄间的原有土地归属格局发生新的变化:一是村庄内部的土地分配趋向分散和小型化,小农家庭经济发展迅速;二是各村土地开始向本村集中,原本混乱无序的村落土地关系和村界亦由此变得逐渐清晰。  相似文献   

17.
何虹  王克稳  许玲 《唯实》2013,(5):45-48
保障土地权利人的权利落实,确保土地流转的运行机制,权利确定机制必不可少,而权利确定机制的主要内容就是权利登记制度。我国土地承包制度虽日臻成熟,但与之相关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仍存在法律制度供给不充分的问题,这给目前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也直接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正常流转。  相似文献   

18.
秦岭 《唯实》2012,(4):82-86
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诱发农民对现有土地承包制度进行必要调整的强烈诉求,广大农民的恋土情结被重新唤醒。土地调整在现阶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限制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以及对土地的投入。应强化和稳定农户承包权,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完善土地使用权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严控一级市场,搞活二、三级市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力度,将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布局城市和配置土地要素,使土地布局结构调整与城市功能分区调整优化相得益彰;要严格控制土地的一级市场,放宽和搞活土地的二、三级市场,加强  相似文献   

20.
正针对中央对楼市去库存的密集表态,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相关财政、货币等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已有的相关政策将继续强化。面对当前房地产库存形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首先应主动控制土地供应,包括减少城市综合体、商业的土地供应;对已批出去的土地,要引导企业调整土地用途;对正在开发建设的项目,允许企业根据市场的情况调整开发节奏,调整户型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