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理论与当代》2012,(9):60-61
7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1988届毕业生卢新宁在201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他说,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  相似文献   

2.
卢新宁 《学习导报》2014,(12):38-39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而现在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顿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相似文献   

3.
怀疑与信仰体现的是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二者有着完全相反的心理倾向,是不能相互包容的,信仰了就不应有怀疑,一旦有了怀疑,信仰也就开始动摇了。但信仰又离不开怀疑,无怀疑的信仰是盲目的,虚伪的,也是脆弱的。真信仰必经怀疑的洗礼。怀疑在信仰确立、转变、升华的关键环节始终起着扭转乾坤的作用,并以信仰为最终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4.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对宗教、政治和市民社会的直接批判,隐喻了"现实的人"的信仰被宗教、法哲学和金钱所异化的状态,并由此将"现实的人"的信仰异化归结为三种形式,即宗教形式、金钱形式和法哲学形式。然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现实的人"的价值取向背离于"人的现实"而造成的信仰异化。一方面表现为"外在性的压迫"造成人对现实的无奈;另一方面表现为"内在性的束缚"造成人的心灵的空寂,这种心灵的空寂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的贬谪。最后,信仰主体——"现实的人"的祛魅,要在批判中超越人的自我意识的贬抑。  相似文献   

5.
信仰体现着人们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理想的建构或最高价值的承诺,融系着人对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的寻觅,因而它在根本上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把握信仰的特性,就要在信仰的张力对子中来把握,这些张力对于主要有:已知与未知,确定与不确定,无限与有限,理性与非理性,经验与超验,相信与怀疑等.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必须正视人们内心的问题和需要。人的巨大潜能和主动性源自人的需求,人的需求越强烈潜能和主动性就越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强调用社会需要去规范受教育者的做法,明显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变革,因而基于人的需要推动信仰教育的改进迫在眉睫。以人的需求为基点考察如何发展大学生信仰教育,可以让信仰教育同大学生内心真切的需求联合起来。正视大学生在信仰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掌握、尊重和满足信仰教育中大学生的需要,能够让信仰教育通过感化人、调动人而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关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思想的继承;现实实践使其具有全新的内涵,对我们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信仰缺失甚至信仰危机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新时期对信仰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对做好大学生信仰引领意义重大。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面临着各种挑战。努力构建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信仰引领体系,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9.
共产主义信仰是对共产主义学说和理论的信服、敬仰和崇拜,体现着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向往和追求,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强大的精神支柱。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国内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当代共产主义的信仰面临严峻挑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是永葆先进性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0.
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信息传播是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在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要形成立体化的传播格局,通过新的教育形式将使学生体会到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快乐,从而增强参与的热情,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薄振峰 《理论学刊》2006,1(4):84-86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日益世俗化和理性化。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渐“祛魅”的社会。在这样的理性化的社会中,法律信仰的基础何在?作为人的信仰体系的构成部分,法律信仰源于人对其自身的信仰。它的价值在于确证了人类对正义和秩序的追求和向往,从而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终极意义的一部分;法律信仰也表征了法律作为人类的造物能够有效保障人类实现正义和秩序的价值理想,从而使人类从对神的信仰转向对人的信仰,实质上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意蕴,对于缺乏法治传统的中国来说,建立人们对法律的神圣体验与对人生终极目的与意义的献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思想家中,方以智可以说是既特异又少有的人物,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坚持比谁都彻底的怀疑主义的立场;其次,他一元的说明世界的构造与生成,就世界自身探求一切的原因;再次,他依照极逻辑化的手法来进行这样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国现时代信仰问题为视角,从哲学的理性层面上提出:信仰选择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人在选择并确立信仰的过程中,始终伴随有形成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两种可能,信仰选择的不同,决定了人生追求的不同;信仰危机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可否认的社会现象,这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前途;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走出信仰的误区,对信仰选择及时作出正确的价值评析,重建科学信仰的权威,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4.
信仰的力量     
《党史文苑》2011,(12):5-10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光辉历程。90年来,我们党集中了大批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保持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付出了最大的牺牲、作出了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使共产党人如此先进和有力量?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本刊特邀9位党史工作者,分别就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方若石 《世纪桥》2013,(8):53-5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铸就“中国梦”的高度自信。  相似文献   

16.
方若石 《世纪桥》2013,(10):53-5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铸就“中国梦”的高度自信。  相似文献   

17.
周勇  李沛  刘朝阳 《学习月刊》2012,(16):74-77
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乏智力超群的知识型大学生,也不乏具有高尚道德的模范人物,但缺乏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创造性,又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学生。随着国内学者(崔自铎,1999)提出"意商"概念,开启了我国学者对意志教育进行研究的先河。学者们随后对意志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论述了马克思意志理论的时代价值、意志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意志问题与人学研究、意志研究的合理思路等,  相似文献   

18.
当信仰结束"神本"迈向"人本"的那一刻,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当代中国人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层级性,即所谓信仰级态。信仰级态理应同步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进程,而不应当处于滞后的状态,否则社会极易出现信仰困境。当代中国社会信仰危机的出现、信仰体系出现紊乱、以及终极信仰的缺失,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信仰级态的滞后。而寻求解决信仰级态滞后的良方,必须重构整个社会信仰体系,尽快确立终极信仰。  相似文献   

19.
信仰的构成包括信仰主体、信仰客体和信仰方式三大要素。从信仰构成的三要素解读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质、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并进一步坚定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包括共产党员和人民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和"三个自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断追求是我们确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也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李颖 《求实》2008,(12)
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正是把人的需要理论作为了自己哲学的"世俗基础"和"存在基础",阐明了人的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方式的特殊性,认为人的解放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从自然、他人或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主地掌握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使外界成为"为我的存在",不仅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而且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活动的本质需要,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