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倪萍的《日子》在一些书店刚刚露面的时候,几乎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后来,一些朋友热情地向我推荐,说这本书值得一读,于是,我便买了一本,认真读了之后,心头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确是一本有文学品味的好书! 作者在“自序”中开宗明义地阐释了撰写《日子》的意图:是“太阳和我一起翻晒那颗沉寂多年的心灵”,是“为我的过去画上一个逗号,带我走进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寻”。全书34篇,19万字,加上夫君王文澜拍  相似文献   

2.
廖保平 《同舟共进》2013,(12):67-69
时下,有人提醒商人关心政治,否则“抓到我时,已经没人替我说话”;有人则说“在商言商”,“请商人远离政治”,专心把生意做大就行了。孰是孰非?我们不妨以《金瓶梅》里的西门庆为例来说明。考察中国传统社会商人的生存之道,西门庆可谓极好的标本。  相似文献   

3.
丁玲从一九二七年冬天发表短篇小说《梦珂》,到逝世前夕在《文艺报》发表短论《热情支持文学的“新生代”》,其光辉的革命文学生涯,刚好是六十个年头。六十年间的历史发展证明,丁玲研究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项目。  相似文献   

4.
一八四○年,优秀的俄国作家菜蒙托夫向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贡献出他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这部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竟成了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一颗灿烂的明星。《当代英雄》对于研究俄国文学的最大价值,是成功地塑造了“多余人”的典型毕巧林。“多余的人”的形象在俄国文学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世界文学中罕见的、最重要的艺术成就之一。高尔基在谈到俄国文学的意义时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文学的特  相似文献   

5.
罗兰:“我有话要说”陆备“我不是在做作家,我写文章是因为我有话要说。”在南京的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台湾著名作家罗兰女士这样对笔者吐露心声。在台湾众多的作家中,以散文能在大陆引起如此大反响的,可以说无出罗兰之右者。五辑《罗兰小语》以它的平实亲切,...  相似文献   

6.
关于《废都》的对话□张卫民,周斯伍《废都》一炮走红,毁誉参半迄今正版伪版发行百万册文学价值所使?性爱描写所使?周斯伍:《废都》的走俏是文学界近几年罕见的现象,尤其是在文学失去了所谓的轰动效应后,一本小说能够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可以说到了街谈巷议的地步,实在出入意料。好多平时不读小说的朋友也谈开了《废都》。张卫民:我觉得这不算新鲜,过去几年王朔不也走红了吗?再说《废都》的广告做得不错,小说未出之前,有关稿酬的议论已经沸沸扬扬,一本价值100万元的小说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史上还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后来媒介一再声称这是误传,但人们的阅读期望已经被“吊”起来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今后一部小说想要获得成功,没有新闻媒介的参与和支持,恐怕不太可能。周:但贾平凹不同于王朔,在人们印象中,王朔的作品是介于通俗小说和严肃小说之间的,连他自己都声称“一点正经都没有”,他的小说符合市民趣味。而贾平凹历来被当作严肃文学的一员重将,他有多年的文学声望,况且他一直是强调“文以载道”的,当然他的“道”不是现实政治。具体说,他的“道”与天地、士地、石头之类的有关,我想我能理解他讲的那些东西,极富韵味,山川水土都和“道”有关…  相似文献   

7.
与读“红楼”有相同感觉的,是读《铁木前传》。我19岁在《天津日报》发表处女作《麦花香》。23岁,头顶一脑袋高粱花子走进天津日报社做文艺记者。有前辈编辑问,你写东西是不是受《铁木前传》影响?我如实回答:我不知道有一部书叫《铁木前传》。在文学荒漠的年代,在我那冀中平原的土炕上,能读到的唯一小说是《金光大道》。  相似文献   

8.
《时代潮》2003,(6)
《江南》“风流版”小说丑化英雄人物 “阿庆嫂”,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其正义、机智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在浙江大型文学双月刊《江南》今年第一期发表的中篇小说《沙家浜》里,阿庆嫂却与人们所熟知的大相径庭,被描写成“风流成性、可以令人丧失理智”的女人。  相似文献   

9.
鲁迅说他在一九一八年之所以开始写小说,是由于他对热情者们的同感,“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他把自己从事的文学事业叫做“遵命文学”,他说:“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近年来,有人在评价鲁迅时,硬说鲁迅的“遵命文学”是遵早期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之命。说他的小说《风波》、《故乡》、《阿Q正传》等提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这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前驱者”政治号召的一种呼应。我认为这是不合乎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10.
“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蒸馒头。”服刑7年、喜爱做面食的二师科克库勒监狱二监区食堂炊事员叶长江说:“教育改造让我对人生充满期盼,我蒸出的馒头也特别香甜!”  相似文献   

11.
孙西克 《政策》2009,(3):58-60
我与叶梅相识很久了。在我的印象里,叶梅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她送我的《花灯,像她那双眼睛》、《撒忧的龙船河》、《五月飞蛾》等小说集中的小说我几乎全部读过。我特别喜欢《回到恩施》。叶梅在这个中篇小说里显示出的感悟历史的能力、点化人物的能力、腾挪自如的叙事能力,让作为朋友的我感到震撼和惊喜。  相似文献   

12.
李昂是台湾一位有争议的女青年作家,已有两个“爆炸性”作品震动台湾文坛。一个是她70年代初在台湾大学读书时写的短篇小说《莫春》,一个是她80年代初留美归来后写的中篇小说《杀夫》。《杀夫》曾获台湾《联合报》1983年度中篇小说奖,作者自认为它“不仅对系列鹿城故事,以及往后的整个创作,……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接站。”对于这部小说,台湾评论界歧见很大,有人拍掌叫好,说它是“突破的作品”,有人却反感,憎恶,因而大  相似文献   

13.
文学原是“乡姑娘”。她从一族一乡的地方走出来,汇入世界文学之林,自然带着各自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孙健忠创作中就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和土家族民族风味。作家说,他是“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追求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我力求在作品中写出那么一点‘湘西味’,那么一点‘山味’和‘野味’。”(《文学与乡土》,载《湘江文艺》八一年第五期)他的  相似文献   

14.
什么样的腐败最可怕?我说:被大家默认并且成为不成“游戏规则”的腐败最可怕。在羊年一片吉祥如意的祝福声中,我竞先后读到了两条这样最可怕的消息,一条是由新华社记柴骥程写的报道:《一名村干部的过年“账单”》;另一条是登在2月10日《合肥晚报》上的消息:《吉林自山市贪官李铁成受贿案曝出“奇观”——全县科以上干部全部行贿》。  相似文献   

15.
北窗走笔     
这是我新出一本小册子的名字,此文无以名之,还是让它来走笔一番吧。《聊斋志异》是文言文写的,但精炼传神,充分表达了传统文学的语言美,往往几个字就能表达出别人用几十个字才能说出来的意思,如“王六郎”篇首:“许姓,家淄之北郭,业渔”仅九个字就把王六郎家住何方,什么职业交待的一清二楚,又如“瞳人语”:“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也只有二十余字,就把这无行的文人形象勾勒出来了。《聊斋》的文字之美,印象最深的是“婴宁”与“白秋练”。婴宁是狐与人交合之产,由鬼母抚养成…  相似文献   

16.
现代都市中,人们的空间因手机而扩大到无限,也因手机而缩小。手机作为一种具象的物品,还承担了通讯以外太多的功能。电影和小说《手机》的问世,引发了人们对“手机现象”的一思考。《手机》的编剧、作者刘震云自从1987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塔铺》,引起文坛注目。1988年之后发表中篇小说《新兵连》、《单位》、《官场》、《一地鸡毛》、《一腔废话》、《故乡面和花朵》等,以其幽默智慧、锥锥见血的独有风格,活跃文坛、影坛。听刘震云讲话,他的语速轻缓,而信息量大,就像《手机》的语言。在他静谧、幽雅的办公室,我沉浸在他的“话语世界”里。  相似文献   

17.
陈华 《时事报告》2007,(5):64-64
最近,某网站上发布了“中国教授富豪排行榜”。此榜一出,迅速被各大论坛转载,众多网友对“教授富豪”现象褒贬不一。“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我对“教授富豪”现象颇有一些担忧。  相似文献   

18.
漫画与幽默     
广告费牧师和商人在说话,仆人在旁边听到了几句。商人:“五万块。”牧师摇摇头。商人:’‘十万块呢?”牧师还是摇头。商人:“50万,总行了。巴?”牧师想了想,还是摇了摇头。商人失望地走了,仆人好奇地问牧师:“牧师,50万,我们可以做很多善事呢,可以帮助许多穷人。”牧师也是一脸的无奈:‘诚也是没有办法呀。他要求我每次祷告前,不要说‘主’,要说‘XX可乐’!更好有人在日月潭旁的一块大石头上留言:“我和太太到此一游,很愉快,特留字为念”。两天后,旁边多了一行字:“我到此一游,没带太太,更愉快,特留字为念”。早…  相似文献   

19.
子荷 《中国减灾》2013,(4):15-17
“掷出窗外”网站的创办人、28岁的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吴恒很喜欢看《舌尖上的中国》。他说,舌尖上有两个中国:一个是电视里的那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美食文化的中国;还有一个是他网站上那样,黑心商人制造黑心食物并占有庞大市场的中国。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绝育黄瓜……说起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20.
我曾写过一篇《试论文气和刘勰的文气说》(下文简称《论文气》),由于篇幅限制,有的问题“语焉未详”。比如说:以文气说为其基础所提出的体性论,由体性论而阐述的风格美,是《文心雕龙》剖情析采的依据;同时,也构成了我们民族传统中论文学风格美的独特体系。因此,我想再就这个方面,进一步作些探讨。 一《文心雕龙》专述“养气”为篇,是强调文与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