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名 《今日广西》2007,(16):79-80
境界一:“果腹” 吃的第一大境界,当然是“果腹”,俗话说填饱肚子。其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这个境界的吃,不需要费心地找地方。各种商场的小吃城,街头各式快餐店,一盘炒肉,一盘白菜豆腐,外加一小碗汤,一碗主食足矣。这个境界的吃,千万别麻烦,一麻烦就脱离了本质,吃起来也就不爽。  相似文献   

2.
兰州拉面     
刘郁 《人民公安》2011,(20):58-58
以前不爱吃面条.而父亲是面条的忠实爱好者,他能自己和面,然后做成炸酱面或热汤面.都是些朴素的食材.却也筋道清爽.是年少时光里才有的味道,可是那时的我并不捧场,只吃一小碗.用父亲的话说:“可惜我这手艺了,这孩子就只吃几根。”等到过了而立之年.父亲爱吃面的基因忽然觉醒了,渐渐品味出面条的好滋味.  相似文献   

3.
民以食为天。最惦记的,当数那些品种繁多的各类小吃。印象最深的是儿时逢年过节,街头巷尾,三五人群,饭前餐后,半蹲不坐,一小碟一小碗,或者干脆以竹片和筷条,竖插横握,三两口蚕食太快,五六分钟吃完不久。比如狗肉——也叫“地羊”,虽然没有冠冕堂皇的理由,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其美味可口,色香俱佳,历朝历代达官贵人或平头百姓无不为之垂涎三尺。  相似文献   

4.
穆真 《人事管理》2001,(9):42-43
和许多欧洲人一样,意大利北部小城布拉的市民对于美国人那种拼命工作、纵情消费的生活方式感到难以接受。他们发起了“慢餐食品运动”,在“慢慢吃”的过程中,他们在其他领域也有意慢慢来,由此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慢餐文化”。  相似文献   

5.
祁彪 《民主与法制》2014,(22):51-53
“妈妈,蛋炒饭,你吃…” 看着25岁的儿子平安(化名)将一碗蛋炒饭端到自己的面前,平安妈妈眼中的泪水再也无法抑制。 “妈妈,不哭,我做的,你吃……”  相似文献   

6.
章健  王跃 《两岸关系》2003,(3):65-67
一位上海小伙东吃一小碗、西吃一小碟,他的朋友又在叫他,“小朱,快到这里来尝这种没吃过的……”,“我都快吃饱了……”。后来,小伙子对我说,“因为还不能到台湾去旅游,所以,就想在这个展会上把台湾的小吃尝个遍……”  相似文献   

7.
“老伯伯,吃碗长寿面,祝侬长命百岁……”最近,在浦东新区祝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的老吴,吃上了护士小夏端来的长寿面。更令老吴开心的是,他喜欢吃辣也被细心的护士“察觉”——一大碗辣酱面让病中的他胃口大开。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舆论界曾一度训诫中国百姓: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太贪心不足了!有肉吃,当然是好事;有不平之事,骂骂娘,也是应该的。不平则鸣嘛!人是“经济”的人,也是“政治”的人,我们绝不能停留在“有肉吃”的水平上。现在似乎大家都明白了:要从根本上解决“有肉吃”和“不骂娘”的问题,只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这剂良方。  相似文献   

9.
吕德明 《群众》2022,(4):27-28
<正>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既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江苏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所需,把解决“一老一小”问题作为战略抓手;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这些都为民政部门做好为老为小服务指明了方向。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应认真履职尽责、创新担当,着力提供精准优质的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努力让孩子们享受健康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10.
朱煦  鲁钊 《精神文明导刊》2014,(3):11-11,15
吃坐行皆要有“相” ■刘雁军四川成都第三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博士尽管现在时代进步了,孩子接受教育的途径多元化了,但家庭的传承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和启蒙依然至关重要。回忆起父母给我的家庭教育,至今历历在目。一是“吃有吃相”。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那时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吃”是天大的事情,吃相不好最丢脸面。如果长辈不上桌,我们是不准上桌的。每一道菜,必须等长辈动第一筷,然后才轮到我们小辈。吃饭的时候必须专注,不能有声音,尤其是吃面和喝稀饭的时候。必须吃光碗里的米粒,碗里不能有剩饭剩菜。吃完饭后,长辈不下桌,我们是不能离开饭桌的,只能静静地听长辈的教诲。离开桌子后要收好自己的碗筷和垃圾,到厨房帮父母清洗。小时候经常在吃饭的时候会受到父母的训斥,弄得我战战兢兢的。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大年初一吃饺子——家家一样。岂不知这仅在北方的汉族人中如此。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湖南大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即“一年比一年好”。居住在湖南的苗族,第一餐吃甜酒和棕子,寓意“生活甜蜜,五谷丰收”。土家族则吃“培菜”,因为明朝末年,番王突然袭击土家,士王率部抵抗,将士们来不及将菜一样一样炒了再吃,只好将猪肉、炸土豆、粉条、胡萝卜、白菜一起蒸炒,每人带上几蛇。迄今保持此俗,以示纪念。广东部分地方,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在春节这一天,煮出或蒸出足够全家春节三…  相似文献   

12.
那年回乡,从深圳坐飞机到合肥,然后乘车回安庆。从合肥到安庆中间经过一个城市叫桐城,正是中午,朋友建议在这儿停车吃一种本地的特色菜--“水碗”。“水碗”跟传统的中国菜做法不同,它不用油炒煎炸,而是整桌菜无论荤素都是一碗一碗用水蒸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观察与思考》2008,(2):14-15
以后就不用洗碗了,吃完饭直接连碗都吃了! ——英国伯明翰的一家食品公司发明了一种面包碗,他们希望食客们可以在品尝碗中美昧的汤后再把面碗“消灭”。该公司的总经理,同时也是这个创意的发明人戴维·威廉姆斯表示,别人都认为他们异想天开,但事实证明那些人错了。  相似文献   

14.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青春饭”总是与人的外貌体型联系起来,如文秘、公关、模特等等,这些职业的特征决定了其就业寿命的短期行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新兴领域需要一定知识背景和较强综合素质的行业也成了“青春饭”。那么,这碗职场青春饭你打算怎么吃呢?  相似文献   

15.
泥鳅现在据说成了好菜,有的酒店把它弄成了特色菜,要价一盘十几数十元,最不济的,在乡野的小店里,它也成为一个品种,七八块钱一小碗:那是一种乡土的烧法,不外乎油煎水氽,辣佐酱调,吃起来,当然是另一种味道,但绝不会比大城市的味道差,因为它们是野生的。  相似文献   

16.
把指头竖起来,中国除了长城、秦俑、四大发明及新近的“101”、“505”、“马家军”不输于外国人外,还有一强项,就是吃。远的凤髓龙肝、酒池肉林不提,前些日子西子湖畔摆出的“满汉全席”就把日本人弄得个魂不守舍。再放眼环球,“红楼宴”、“孔府席”引无数白人、黑人、棕色人竞折腰。“金瓶艳肴”、“三国工作餐”,“水浒野味”也是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7.
徐俊  童蕾 《民主与法制》2011,(13):26-27
在某基层法院审理的一起离婚纠纷中,双方已同意离婚,但女方坚持要求带走自己陪嫁过来的一套“子孙碗”,男方则百般不愿。原来,“子孙碗”的背后别有一段故事,它寓意着子孙满堂、人丁兴旺。带走了“子孙碗”,似乎也就带走了香火延续、儿女环绕的福气。“子孙碗”只是民间数不胜数的习俗之一,然而透过这套似乎并不起眼的碗碟,折射出的却是一个庞大的命题:存在并作用于民间的习俗,一旦进入代表国家权力的司法领域,面临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观点     
让省长就职宣言“制度化”《中国经济时报》刊登文章说,最近各省“两会”选举和换届工作已接近尾声,新省长们慷慨激昂彰显民意的“就职宣言”成了年末各地政治气象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安徽省新任省长王金山说要“开短会,讲短话,着力在工作落实上下工夫”;湖北省长罗清泉表示要确保老百姓多得实惠;湖南省长张云川称要用人民富起来的工作实绩换取人民的认可和支持、满意和信任。公众和媒体对这些高官们推心置腹的“就职宣言”报以热烈的掌声传达了拥戴,传达了期待,同时也传达了对许多“官场恶习”的痛恨。文章认为,新省长的“就…  相似文献   

19.
纳税遐思     
我少儿时生活在“广阔天地”,那时十分羡慕城里“吃公家饭”的人。1977年恢复高考我是首批考上的,当时很为自己跳出了“农门”,吃上了不虞生老病死的“国家俸禄”而欣喜。参加工作后,我先在县文教、组织部门,后到市政府机关工作,拿了近二十年从国库中发放的薪水。以前,我总以为这些钱是国家的,竟未细想所谓“国家的钱”实际上全是来自纳税人,那个时候、税的概念、意识很淡薄。  相似文献   

20.
戒“飘”     
朱国良 《今日浙江》2011,(22):62-62
时下有一股“飘风”:有的干部工作不深入,做事不踏实,下基层进村不入户,进厂不到岗,爱好隔着汽车玻璃看,等着材料送上来,说他们是“走读干部”、“跑马干部”,一点也不为过。反映在思想作风上的“飘”,就是有的人喜欢争名,不尚实干,好搞那些“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这些人爱把功劳归于自己,将不足椎给别人,常常是赶浪头,出风头,争彩头,措施一条条,豪言一串串,官话一套套。反映在学习上,往往是图图门面,装装样子,博取虚名。所有这些“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