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家族文化与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中国乡村社会中的基础单位,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世代繁衍中,家庭不断扩大,形成为一个由若干以姓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成的家族。传统中国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社会,许多村庄是以姓氏命名的。家族通过血缘关系将若干家庭联结在一起,并内在地产生出家族社会权力。从古至今,家族社会权力深深地渗透到乡村社会的治理之中。当前,乡村人口仍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一、村落家族文化的再度兴起与转型。历史上的家族是一个集体行动的共同体,家族有自己的集体土地、集体财产、集体…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维度下的中国网络政治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中国的网民总数已经达到3.16亿人,网络政治参与的时代到来。公民社会需要民众表达自己的声音,在中国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尚未深入进行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政治的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可能。"互动性"是网络政治的特质,具有社会学理论基础。中国网络政治路径的建构,将对中国公民社会的未来形成提供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涂尔干是法国社会学派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宗教的兴趣主要是来自家庭、近代法国思想传统和"社会学主义"的方法论倾向三方面的影响。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理论立场的主要基点可以概括为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研究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结合当前中国现实社会中普遍的信仰缺失问题,可以关涉当下中国社会道德信仰体系的整合与重建。  相似文献   

4.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型过程中制度创新的一种尝试,是对传统的社会组织双重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的突破。当前,在我国枢纽型社会组织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性质定位模糊、自身能力不足、制度建设不健全等问题。作为未来社会组织管理的必然趋势,枢纽型社会组织需要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健全制度体系,加强人才培育,不断提升自身公信力,真正发挥其纽带功能。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是一门促进社会稳定、改革和发展的科学,是提高党政干部的管理才能和管理素质的一门必修课。学习和研究《社会学》,不仅为制定社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能为社会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不仅能为社会建设的规划、实施和检验工作服务,而且为社会大家庭中人们建立文明、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服务。 中国社会学自恢复、重建以来的整整20年,以变动的社会整体为出发点,以中国社会改革这一社会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们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把握的重点工作。统一战线是党和政府联系各族各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参与和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独特的力量支撑。  相似文献   

7.
埃米尔·迪尔凯姆是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以“自杀”现象为切入点,利用“自杀率”等核心概念深刻阐释了社会因素对个体所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社会整合对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迪尔凯姆的思想为我们当前开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创新点也在基层。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社会管理的成效。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处于城市社会管理的最前沿,是联结政府社会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管理的纽带,也是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近几年,贵阳、长沙和武汉三市通过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在城市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好成效,值得进行理论上认真总结,也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包容性社会政策是包容性社会、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在政策层面的体现。它缘起于欧洲,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矫正的一种方法和措施。它蕴含着维护社会成员的机会平等性、追求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增强社会的开放性、消除社会的贫困性以及减轻社会的排斥性的价值内核。中国正处于社会的大转型期,社会矛盾较为突出,构建包容性社会政策对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主要责任主体.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为此,要明确政府改革的社会方向,加强社会政策的引导作用,强化社会控制的规范作用,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社会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问题频发的体制性根源在于社会控制型的管理体制。追求社会的静态稳定不仅不可能,而且客观上积压了问题,激化了矛盾,不当的社会控制机制破坏了制度化的纠纷解决机制,错位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导致了与民争利,僵化的职责同构的组织体制严重弱化了应急管理能力,碎片化的社会结构状况从根本上削蚀了社会的理性基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顶层设计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公共治理的社会管理模式,将管理目标重设为动态稳定,将管理理念更新为公共治理,将政府角色转换为公共服务,将央地关系调整为地方治理,将社会建设为组织化社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后全球化时代的变革与特征为切入点,将中国社会置入世界大环境中,研究其存在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社会管理系统目标的三维坐标,并结合中国社会最突出的社会矛盾与现实问题,阐释了后全球化时代加强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存在四大困境:政府扶持不力、社会支持欠缺、法律土壤贫瘠以及社会组织自身问题重重。解决这些问题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关键,具体包括:切实转变认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管理合作网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既要强化政府服务社会的能力,又要培育社会自治能力,既要转变政府职能,横向调整优化政府社会管理机构,纵向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又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社会治理主体的力量,推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形成与运行。  相似文献   

15.
社会冲突就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根源。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冲突多发,并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对此,我党先后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及"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等新理念,指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是社会管理创新,确立了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诉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现实表明,社会管理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依然相去甚远,社会冲突还未有效化解,社会管理创新亟待加强。就此,应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从思想、制度和技术三个层面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急剧转型时期。现代化取得的成就为中国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日益优异的基础和条件。在这种背景下,青年发展呈现出许多崭新特点,在社会心理上的变化也更加突出,产生了许多新质。然而,处在社会转型中的青年社会心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特征。为促进青年的社会心理朝着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必须努力从各个层面上优化青年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从权力运作逻辑看,公安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是一种警察权力运作方式的创新。而任何权力都是在特定时空的社会组织体系中运行并实现功能目的及其价值目标的。从近代西方社会管理的经验和警察权理念流变看,民主政治发展、市场经济建设和公民社会培育三者对国家治理理念形成及其实践方式选择(包括警察权配置及运行)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历史经验和事实逻辑要求我们把合作治理与公民增权作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中警察权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大量涌现,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纺织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是我国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在扩大出口、吸纳就业等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并提出了要求。纺织行业早在2005年已开始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CSC9000T体系正是国内第一个行业性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而纺织企业的社会法律责任建设关乎劳动者、消费者、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整体利益,是企业应当承担的基础性义务。  相似文献   

20.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一部乡村社会学著作,该书不但说明了传统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质以及具有差序格局特征的社会结构形式,而且叙述了建立在这一社会结构基础上的治理方式,如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等。当社会性质由乡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社会结构形式以及治理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一过程表现为内生性、渐进性、长期性的特征,基于此,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对于现在的乡村社会治理就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对于完善我国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以及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