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雪晴  李晓东 《求索》2014,(10):179-182
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武则天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养生家。武则天养生观主要包括动静兼修的健身观、心态平和的养心观、爱好高雅的情趣观和中药护肤美容的养颜观,具有动静结合、性命双修和休闲逸情三个主要特征。武则天动则养身,静则养神,趣则养心的养生方法,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养生内容,也给现代人养生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动静有常,和谐适度;心静神安,心神合一;包容大度,心态平和;爱好广泛,情趣高雅。  相似文献   

2.
静气     
“每临大事有静气。”中国千百年来的这一古训,早已沉淀为中华民族、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基因。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成就大事要有这样的“静气”,应对危机同样要有这样的“静气”。  相似文献   

3.
静升是晋中市第一大镇。2003年,静升镇被评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并位居榜首,她以博大精深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吸引着海内外人士。作为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静升的文化风貌和内涵,是汾河流域古村落文化的代表,其中,王家大院堪称翘楚。作为晋中大院中唯一依山而建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王家大院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口碑这样说:“王家归来不看院”。  相似文献   

4.
“集阳气而成”日,“集阴气而成”月。对于原始人和诗人以及当代的梦幻者,太阳就是男性,月亮就是女性。中国阴柔的民族性格除了在汉语和汉字中得到体现之外,孔子和老子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的核心———“阴柔”;女性有五种文化形象:万恶之源,富饶之神、大地之母,男性的变体,“幼化”,艺术天地的座上客;月亮之所以成为女性的象征,是因为二者都有一个同样的周期现象;月是诗化的女性,是美的象征。特别表现在月亮与爱情的描写上。月亮文学的“阴柔”特征,表现在戏剧、小说、诗歌等各类文体中。  相似文献   

5.
关公“忠义”精神与三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元庆 《前进》2003,(11):32-34
一“关公文化”是依托三国名将关羽事迹而演绎、塑造的以“关公崇拜”为主题的历史文化现象。作为关公文化之主体的“关公”,是兼具“人”(关羽)、“圣”(关公)、“神”(关帝)三者于一身的复合体形象。不单是历史人物形象或文学艺术形象,而是依托历史人物的真实,经由文学艺术的演绎、塑造,极致地提升为“百代帝王之准则”、“千秋神圣之规模”、“独为妇孺所称”、“百世所崇”的神圣偶像。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关公崇拜现象实质上属于“英雄崇拜”文化范畴。在中国古老的英雄崇拜文化林苑中,关公崇拜现象的辐射力度,即其影响力的广深…  相似文献   

6.
湘民 《广东民政》2009,(12):48-49
人要健康长寿必须养生得道。所谓“养生得道”就是懂得按照生命的客观规律养生。养生包括养神(或叫养性、养德、养心、养魂、做人)和养身(或叫养形),养生重在养神。  相似文献   

7.
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既是建设大银川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对一个城市来讲,经济是城市的“形”,文化是城市的“神”,是城市的灵魂。只有“形”、“神”兼备,才能相得益彰。如果一个城市失去了文化内涵,城市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只有高度重视,正确定位并扎实地搞好银川市文化建设,才能全方位地发挥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推动银川市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李典 《湖北社会科学》2022,(10):102-106
《庄子》在养生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养生”是庄子独立的哲学范畴和思想命题,他以“养生”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处事态度,系统地搭建了“养生论”体系。庄子的养生之道在教育方面,体现的是一种“游心而上”的养生教育。从主观上说,庄子的养生教育是“游”,养神而游心,个体与自然的合一,实现个体精神世界的充实与自由;从客观上说,“游心”指的是“物化”和“化”,人善于利用“物”又不受限于“物”,做到“忘己”“适物”。  相似文献   

9.
刘勰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和文艺创作中要保持审美心胸的澄静澹泊,才能进入“神与物游”的状态进行文艺创作;柏拉图则认为创作的源泉来自神的赐予,文艺家一但“神灵凭附”,就会获得神力而陷入迷狂的状态。前者肯定了文艺家后天的才识、修养等理性因素,承认创作的差异性;而后者则从神的理念出发,摒弃审美过程的理性因素,认为文艺家只是神的代言人,审美活动和创作过程与之毫无相干,从而否定文艺家创作的差异性。因此,以“神与物游”为中心的“虚静”说同以“神灵附体”为核心的“迷狂”说构成中西方古代美学的不同体系,体现出不同文化特质中审美方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见《人民日报》2007.5.10)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哲学史、文论史为据,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可将文化的生命结构概括为“形”与“神”的统一。文化其“神”是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核心价值;文化其“形”是文化所生长和依附的生活方式及其符号化的表现,是文化其“神”的载体。形神共俱,质用一体;形以寓神,神以主形;形毁神灭,神丧形败。因此,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方法论是,既要保存和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固有之“形”,包括规范语言文字,整理古典文献,继承传统节庆,保护文物古迹等;又要利用和创造出现代的文化之“形”,并使传统文化之“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实现传统文化其“形”与其“神”的现代统一。  相似文献   

12.
《周易参同契》、《阴符经》与《清静经》是汉魏晋唐时期众多道教典籍中能透露道学幽旨的三篇特异之作。其特异幽旨,《参同契》约《周易》参同大易、黄老、炉火归于一而“妙契大道”,一在应时得理,二在为道纲纪以无制有,三在变化由真始终相应以补自然陶冶万物;《阴符经》指出天人合发、万变定基,要在契时符性、因道而制、阴阳相推顺乎变;《清静经》据大道无形、无情、无名而育天地、运日月、养万物,揭示人神好静,唯澄心清神方能遣欲灭毒,故悟道自得者常清静。明乎此,“一参二经”可得其旨矣。  相似文献   

13.
浅议形与神     
赵广平 《青年论坛》2003,(6):F003-F003
“以形写神”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传达主观的思想情感 ,强调艺术的言志抒情功能。“以神写形”则是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强调主体精神对客观形态的解释。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 ,有关形、神的重要命题有“以形写神”和“以神写形” ,在“以形写神”中 ,形是手段 ,神是目的。而在“以神写形”中 ,神是动机 ,形是终结。因此 ,形、神问题就是一个关于中国艺术动力启动源的讨论。“形”在中国最初指人的躯体 ,与之相对应的“神”则是超乎肉体之外的精神。早在先秦时期 ,哲人们就已经把人划分为精神与形体两部分了 ;至魏晋南北朝 ,人们更是…  相似文献   

14.
妈祖文化在宋代以后,就已经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体系,变成了炎黄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沿海的中国人部分向港澳台、东南亚甚至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妈祖文化已经和中国语言.儒家文化、宗主文化等融在一起,成为了全世界的大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年复一年的迎神.祭神、娱神等宗教庆典活动,都会强化华人的民族意识,增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聚合力。  相似文献   

15.
周莉 《群众》2011,(6):64-65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持久性。特别是当今时代,文化与整个社会融为一体,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6.
王学斌 《人民论坛》2023,(23):13-17
习近平文化思想扎根人民群众之“主体”,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总体”,立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整体”,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之“大体”。这是执一端而驭万象之“体”,亦是纳诸多“用”于其中且熔于一炉之“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全局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初春的一天.我所住小区有个小伙子及其母亲一起来我家.小伙子穿着厚厚的羽绒衣.还显得缩手缩脚。其母亲说:“胡医生,你看我儿子总是怕冷.一年四季手脚冰凉.是否有大毛病?”我先观察小伙子的舌头,舌质淡,给他搭了脉,脉弱而迟缓,并询问他其他症状。小伙子说:“我就是怕冷。没有精神。”我坦言,这就是中医说的“阳虚”。  相似文献   

18.
《观察与思考》2018,(2):43-4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文化兴盛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走进“新时代”的国家实力较量,其高端形式是文化与文明的较量;文化建设的品质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发展向前推进,既需要文明自觉的不断反省,更需要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领。新时代的中国亟需通过制度正义、体制调整与实践创新等充实中华文化的实力和提升中华文明的水准,以构建新的社会平衡并培育更加良性的发展机制与文化生态。整合全社会的精神资源,凝聚人心并团结民众,推动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最大程度文化认同与文明共识的中华民族的真正形成,这是“中国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兴盛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9.
考古学文化与中华民族起源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指导,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讨论中华民族起源问题。关注的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考古新发现与中华民族起源的时空关系问题;二、考古学文化的区系划分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三、从民族起源的角度看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和性质;四、中华民族起源阶段的基本特点及若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普及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近期,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瓦提县文明办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弘扬优良传统、传承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学习竞赛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