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侨园》2019,(11)
<正>我12岁时候,家里有个小二胡在墙上挂着。我大哥、我二哥都是在业余剧团拉弦的,他们是业余剧团的骨干。在业余剧团,他们一唱戏,我就在边上站着看,一场不落。后来我跟我哥说:"你们都会拉了,我也学学这个弦。"我就把小二胡拿下来了,里外弦一逛,手指头一按,就能按出点来了。打那以后,哥哥告诉我几个点,我就按路子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我很快就会拉了,打那以后我就拉二胡了。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9,(11)
<正>笔者最初知晓海城喇叭戏还是在中学时代,那时,我们使用的省内通用音乐教材上介绍的地方戏剧种中就有海城喇叭戏,当时我很纳闷为什么在一个县城会兴起一个地方戏剧种。近年来我从事辽宁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对海城喇叭戏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特别是当我了解到海城喇叭戏的历史后,更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留住乡愁记忆的特殊作用所感动。海城喇叭戏源于海城地秧歌,因其主奏乐器唢呐的俗名为"喇叭",所以被称为"海城喇叭戏"。海城喇叭戏最早形成于辽宁省海城市西部的牛庄镇一带,  相似文献   

3.
《侨园》2019,(11)
<正>我们家祖上是清代时跟着"闯关东"过来的。我祖父叫宋德新,一开始不是皮影艺人。因为影班必须得有做饭的,他就跟着影班走。到了晚上,我爷爷提着烧热的两壶水送到台上,给演员们喝。有时候,艺人家里有事或者有病,影班就缺一个角。我爷爷说:"我上去试试。"后来,他就不做饭了,跟着下去耍影了。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9,(4)
正在清王朝的发祥地抚顺地区,流传着一种独具民族风韵的民间舞蹈:抚顺地秧歌,它的表演火爆、矫健、粗犷、豪放,被誉为"辽东山区的烂漫之花"。抚顺地秧歌历史悠久,据杨宾所撰的《柳边纪略》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另据该书卷五诗集中的《上元曲》第三首描述:"夜半村姑著绮罗,嘈嘈社鼓唱秧歌。"由此可以推断,秧歌早在明清之际就已在东北各  相似文献   

5.
正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是我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饮食的"八大菜系"。他们以各自或甜或咸、或鲜香或卤炖的口感或烹饪方式,占领着人们的餐桌,也成为异乡人领略地方风土人情的第一道突破口。在非遗的框架下,辽菜异军突起,成为超越八大菜系第一个申遗成功的地方菜系,这无疑为"东北菜"正了名,也为辽菜系赢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开始,沉浸在春节喜庆气氛中的本溪满族自治县同江峪村就热闹起来,锣鼓唢呐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忙碌了一年的村民们又开始张罗起社火演出来。着装、打扮、操练……宁静的小山村转眼喧嚣起来。农历正月初九是传说中的天公诞,通常在这一天,社火演出也达到高潮,村民们通过古老的社火形式,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家人安康。社火演出一开始,平日里朴实的村民便化身为戏中英雄,忘情地融入到角色形  相似文献   

7.
正提及老龙口,辽沈大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辽宁酒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老龙口酒曾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帝十次东巡盛京的御用贡酒,这样的玉液琼浆堪称沈阳人的骄傲。喝上一杯老龙口,可以在甘洌浓醇中感受到九五之尊的豪迈。回味之后,再来感受一下老龙口的厚重历史。话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大兴土木,人口骤增,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  相似文献   

8.
《侨园》2019,(11)
<正>"刘老六,六老刘,家里有六十六间好高楼,还有那六十六头杠子牛,牛身上蹲着六十六个大马猴,还有那六十六根粗杠轴,还有那……"在沈阳市张氏帅府博物馆举办的非遗展演上,沈阳东北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霍大顺兴致勃勃地演唱起爷爷霍树棠当年在大帅府里给张作霖表演过的东北大鼓传统曲目《绕口令》,年逾七旬的霍大顺精彩的说唱表演引来了现场观众的一片掌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奉天城内的民间艺人在东北民歌、东北小调的基础上,吸收河北等地的相关艺术成分,演化出一种新的说唱形式——东北大鼓。因  相似文献   

9.
正2004年,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在北京民俗博物馆展出。2006年,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汪秀霞、赵志国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至今仍是辽宁省剪纸类项目中唯一一个获批两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项目。从神山"医巫闾"说起一个以大山命名的项目,自然要从神山"医巫间"说起。医巫间山位于辽西走廊的东北端,南北绵亘45公里,方圆120平方公里,属于阴山山系松岭山脉。在距今13000万到6500多万年的侏罗纪时代,从医巫  相似文献   

10.
正世界五大琥珀产地之一;全国首家制定琥珀行业规范标准;全国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琥珀雕刻博物馆;全国率先将琥珀雕刻纳入研究生、本科、中专专业人才教育体系;全国唯一一名琥珀雕刻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这是辽宁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琥珀雕刻近些年创造的骄人业绩。成绩的背后,必然是行业带头人、领头人、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来自抚顺的国家级项目,到底深藏着哪些魅力呢?  相似文献   

11.
《侨园》2019,(4)
正时间倒回至2014年的塞舌尔维多利亚国际嘉年华,在这异国他乡、全民狂欢、花样繁多的年度盛会上,第一次参加狂欢的海城高跷,代表中国与来自五大洲、26个国家的61支花车巡游队伍同台竞技,最终在"你好""中国最棒""China"的万众高呼中,一举拿下了本届嘉年华的桂冠,以超强的实力超过英国、巴西,征服了8万塞舌尔民众,打破了英国诺丁山连续三年的冠军垄断,捧回了汤姆鲍尔斯黄金奖杯。海城高跷作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代表团,获得文化部表彰,这不仅为祖国、为辽宁赢得了荣誉,也凸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正驱车赶往凌源的途中,低矮连绵的山峦自视线中依次掠过,深黛浓绿的剪影灵动跳脱。或许是念兹在兹,心中不自觉地就将炎夏日光换成清凉夜色,仿佛天边的巨幕上正有皮影戏在上演。凌源,位于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会处,不仅联结京沈,也是沟通内蒙古腹地与沿海港的交通要冲。这座丘陵广布的城市,因大凌河由此发源而得名,因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的孕育和承继而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吸引力。凌源皮影,恰似月光倾洒、琴声咿呀时,便会复活的不老记忆,在凌源的夜色中演绎着斑斓的传奇。  相似文献   

13.
正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中国现今的少数民族中,锡伯族是一个古老而顽强的民族,以其勇敢著称神州大地。通常认为,锡伯族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后裔,现有人口19万多人。锡伯族发源于东北地区,由于其成年男性骁勇善战、体质健硕,清朝乾隆皇帝为加强伊犁地区防务,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征调盛京将军所属的一千余名锡伯族将士连同四千余名眷属戍守伊犁,这些锡伯族人民为平定内乱、抵御外侮、捍卫边陲做出了贡献。时至今日,锡伯族仍以善长射箭著称,一代代锡伯人传承着祖先的勇敢与智慧。  相似文献   

14.
正两年多以前,为了收集辽宁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经验,以便更好地在相关方面建言献策,我作为葫芦岛市政协委员和政协专职文史工作者来到铁岭市,在铁岭市政协文史委同仁的帮助下,走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索里"代表性传承人金礼浩,听他讲述铁岭"盘索里"传承的往事。在见到金先生之前,我对"盘索里"几乎一无所知。铁岭市政协文史委的刘汉兴主任告诉我,  相似文献   

15.
正每逢农历正月,辽宁省兴城市红崖子镇的大集上会演出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满族大秧歌。"满族大秧歌扭起来!扭出咱东北人的精气神!"秧歌队领队郭长余,经常用这句话激励秧歌队的队员们更出色地展示才艺。郭长余是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城满族大秧歌"代表性传承人。1955年出生的老郭已是花甲之年,由于长期注重锻炼身体加上喜欢文艺,老郭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郭长余所在的红崖子镇原先叫红崖子满族乡,是辽西的满族聚居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文新 《侨园》2020,(2):32-33
在东北古城辽阳,传承着这样一套武功:取自庄子《逍遥游》之意,在习武中悟化出修身养生之道,四百年来内外兼修、刚柔相济,至今仍是一脉单传。此武功以其特点和传承地域得名辽阳逍遥门武功。据《逍遥门宗谱》记载,逍遥门武功的创始人是明代武术家任逍遥。任逍遥,字礼谦,江西贵溪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行走于江湖,他遍访武林贤士,博采各派武学之长并加以创新,练就了一套新、奇、特的武功,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逍遥功。明万历四十年(1612),任逍遥正式创建了武林门派逍遥门,传授逍遥武功。  相似文献   

17.
尹忠华 《侨园》2020,(2):36-37
珍珠球,亦称采珠球,初名扔核,满语尼楚赫,是满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传说珍珠球这项运动产生于满族劳动采珍珠。每逢采珠季节,采珠人到江河湖泊中打捞蛤蚌,投入放在岸边的筐中。再用开水烫开蛤蚌壳,取出珍珠。在捞蚌、投蚌过程中,采珠人之间相互竞争,哪伙采珠进度快,就会得到珠轩达(采珠领头人)的奖赏。为了练抛蚌技巧,采珠人分两队,以牛毛毡为球,互相往筐里投掷,投中多者为赢方,预示采到更多的珍珠。为了表示采珠的艰难,在各队中设二名蛤蚌精,双手拿着形似蛤蚌壳的拍儿,专门拦阻对方投入筐中的球。这是满族人民在重大节日或农闲时必玩的竞技活动,于是,攻夺兼备的民族球类竞技项目出现了。  相似文献   

18.
正医巫闾山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所封的十二大名山之一,后又名列全国五大镇山,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医巫闾山不仅风景秀美,而且人文荟萃,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石刻、碑刻和诗词,也沉淀着很多风物传说,其山石、松柏、亭阁以及各个景点都有来历,真可谓"一树一故事,一石一传说";唐代名将尉迟恭、辽代太子耶律倍、元代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明代辽东总兵李成梁和清代皇帝康熙、乾隆等都曾经来过医巫闾山,近代军阀张作霖早年更是曾在医巫闾山一带摸爬滚打、混迹江湖,这些名人衍生出许多与医巫闾山有关的传说故事;还  相似文献   

19.
正指画又称手指画、指头画或指墨画,即以手指代替画笔,蘸墨、着色,在宣纸或丝绢等载体上作画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指画是中国传统国画的一个绮丽分支,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指画艺术作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宝贵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民俗价值。2006年,指画艺术被确定为辽宁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在整理地方历史文化档案资料过程中,曾有幸收集到昔日清朝指画大师高其佩的史料,从中更能领略到指画艺术之魅力。  相似文献   

20.
尹忠华 《侨园》2020,(2):38-39
歘(chuā)嘎拉哈是锡伯族的一种传统游戏。嘎拉哈,是锡伯族语嘎尔出哈的汉译谐音,嘎拉哈汉意为拐子,学名为髌骨,即羊、猪等动物后腿的踝骨中间活动的骨头。实际上,早在北魏时期,鲜卑人(锡伯族的先人)已将嘎拉哈用于民间游戏、军事战术模拟演习或作殉葬品。当时,鲜卑已统治中国黄河以北,嘎拉哈成为北方各民族的一种游戏器具。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汉族等都把嘎拉哈作为民间游戏的器具,其玩者多为儿童和妇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