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正在成为重要的移民目的国。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北京、上海、广州和义乌等城市,越来越多的外来移民小社会正在形成。这些外来移民小社会内部具有一系列独特的联系、组织、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它们"脱嵌"于国家治理体系之外,给我国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地方政府通过外来移民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适应性调整来对这些挑战进行回应,并塑造着外来移民小社会的发展形态。上海日韩人、义乌中东人和广州非洲人小社会的建构和地方政府对其治理之间存在着多重社会政治张力,并形成另类的"外来移民小社会与国家"互动关系。探索外来移民小社会的发展形态和有效治理,将为跨国移民社会的发展形态及新兴移民接纳国外来移民治理"向何处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可行性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三资"企业的增多,愈来愈多的青年涌进"三资"企业大门,他们在企业中多处于生产、经营第一线,是企业生产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同时,他们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接触外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外来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等。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叶,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发动了旨在"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洋务派和顽固派先后进行了两次大的论战,顽固派的指导思想是"夷夏之防",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以郭嵩焘、曾纪泽为代表的湘学人物,坚持湘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突破了这两大指导思想,开维新变法之先声,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外来宗教在中国生存、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有一种不约而同的努力倾向--以多种方式"会通儒学",特别是尽力阐明佛儒、伊儒、耶儒相通或同源."会通儒学"活动不仅使外来宗教因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推动了中外思想文化的顺利交流,对21世纪外来宗教如何与我国社会相适应,从而积极服务社会,促进自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开始向近代转变的时期,随着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思想学术也发生了变化:由"内圣"而后"外王"的传统价值观和用遵循道德规范的"知理"来"治国"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这促使晚清的理学群体发生分化,形成偏于"内圣"的修身派和侧重于"外王"的经世派。修身派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经世派注重建功立业。满清王朝在同治时期的复兴得益于经世派的"自强新政"运动,虽最终失败,但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青年女工的社会网络和交往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劳工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外来劳工中的女工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外来女劳工的进城就业途径、生活交往方式和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入手,让读者对外来女工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有更多的了解,让社会更多地关心这一生活在城市的女性青年群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带动"外来青工"的热潮,即大量内地山区农村的青年前往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务工谋生。他们既是创造经济财富的有生力量,也是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活跃群体。调查发现,伴随时代的发展,"外来青工"群体也分化为"上班机器人,下班木头人""上班挣钱人,下班休闲人""上班技能人,下班充电人""上班创新人,下班公益人"等类型。同时,"外来青工"的社会角色意识不断演进,拥有"边缘人""陌生人""参与者""融合者""贡献者"等不同的认知心态。"外来青工"作为一个折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对它的梳理及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统战方法论是邓小平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所创造的关于统一战线策略原则和工作方法的科学理论,是指导中国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方法,其主要内容有团结论、"两面"论、"两宜"论、"不管"论、"诤友"论、"服务"论等教论。  相似文献   

9.
魏源除了主张"开眼看世界"之外,也注重主体的道德修养。在知行关系中,魏源非常重视行,并提倡在修身中要谦虚,多为"受攻之玉",少为"攻玉之石"。应淡泊宁静,以"复其心",实现心中之诚。魏源道德修养论在对行的重视以求知的过程中,这个行又同时改造了客观外部世界,重视躬行与儒家的内圣到外王的路线是一致的。他提出的谦的修养态度以及"复心"的理论,在儒家的道德修养论中是很有特色的,但也存在时代条件下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文本论"、"结合论"、"过程论"、"内容论"和"本质论"。但目前的研究也存在深度不够、研究内容有所偏差、系统性不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奉化地处宁波南郊,山青水秀,生态优美,是“弥勒圣地、名人故里、人居胜地”。全市48万常住人口.有外来务工人员10多万,行政区域面积1249平方公里,海岸线62公里,下辖6个镇、5个街道,设354个行政村。  相似文献   

12.
刘亮红 《求索》2014,(6):104-108
韩愈是懦学发展史上新旧转捩之关键人物,其懦家道统论不仅开辟了宋明理学之初源,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韩愈思想中圣、贤、君子层次分明的理想人格论是为批剖佛老害政而提出来的,其核心是践行懦家仁义之道,而怨有等羞、能有大小的人有不同的践道方式,但归其一点即是行其所宜,这一总啄则的确立既体现了韩愈孜孜于匡世救俗的现实目的,也流露出他疾呼世人行懦家仁义之道、攘斥佛老的良苦用心。韩愈以践道行宜为核心的理想人格论不仅是韩愈自身人生价值的支撑,也是后人全面解读韩愈自身人格问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洋务派和顽固派进行了长期而又激烈的斗争。过去,人们在评价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时,往往强调洋务派与顽固派同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派别,它们之间的斗争不过是地主阶级内部的斗争,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洋务派与顽固派虽然同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派别,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方面有一致的地方,但它们之间的斗争还具有革新与守旧斗争的性质,同时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下面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古都洛阳南郊,龙门石窟毗邻,有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伊川。伊川古称伊国、伊阙,虞舜时称伊川,隋时置伊川县。悠悠东去的伊水,孕育了灿烂的伊川文化。酒圣杜康、厨圣伊尹、千古贤相范仲淹、理学奠基人二程、易学大师邵雍等至圣先贤辈出,素有"圣贤之乡"之美誉。今日伊川,大力实施"工业兴县、福民强县"战略,着力打造工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观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等关于科技力量的基本看法。这一观点既同社会革命、经济发展相联系,又和社会主义运动相联系。在不同的时期,他们对科技力量的认识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主要观点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社会发展力量论"、"第二党纲论"、"落后挨打论"、"跳跃发展论"、"尖端技术力量论"、"民生科技力量论"和"以科技力量推动人的发展论"等。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观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0,(11)
<正>9月24日,由河南省台办、洛阳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0海峡两岸(洛阳)关公文化论坛"在洛阳举行。河南省台办主任宋丽萍,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建军等出席论坛。台湾"中华道教关圣帝君弘道协会"会长郑逸榛,台湾"中华道教关圣帝君弘道协会"副会长陈展松等3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美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50多家关帝庙代表参加了论坛。25日,2010年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开幕式及朝拜仪式在关林广场举行。祭祀仪式依照古代皇家祭拜关公  相似文献   

17.
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薇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128-134
中国西南的彝族与纳西族,在民族起源与发展上有着共同的历史源头和文化联系,其传统宗教都是从古氐羌人承袭下来的,并且都受到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因而"毕摩"与"东巴"教有着诸多共同点和相似性.本文试从古称谓与历史源流、主要职能与传承方式及所使用法器和经书等诸方面,对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与现代西方民主——专制体制论、法治——人治论、威权——民主政府优劣论、公民社会等所谓"普适"理论不同,马克思以鲜明的阶级立场提出了国家政权中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市场模式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主体,社会领域以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价值,同时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式的有条件性。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对理解国家治理属性的本质,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结构、内涵、方式等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春秋》2020,(3)
正衍圣公,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1055年(宋至和二年)。第三十代衍圣公孔令贻于1919年病逝,其遗腹子孔德成于1920年袭封衍圣公,是第三十一代也是最后一代衍圣公。1935年,国民政府改"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至此,延续了800多年的衍圣公封号被废除。孔令贻、孔德成父子与青岛渊源甚深。  相似文献   

20.
相比于西方的灵魂不朽论,中国传统的"三不朽论"兼具主体性和超越性。近代以降,中国知识人尝试从不同角度对"三不朽论"进行现代转换,典型的如胡适以科学、民主等价值为准则,对"三不朽论"加以改造,形成了"社会的不朽论";钱穆则从"心"的角度整合传统的不朽论,提出了"心的不朽论"。二氏皆着力挖掘各自不朽论的宗教替代功能,以此回应其时盛行的有神论宗教思潮和意义、信仰世界的危机。但他们的新不朽论,无论在永恒性方面还是在对死后世界的观照方面,都有待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