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当局确立了"一面积极抵抗,一面预备交涉"的对日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国民政府一方面将政府移驻洛阳办公,以免受日本暴力的威胁;另一方面和过去相比,也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1938年春,华北正面抗日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日本侵略者将大批兵力投入华中战场,在华北战场的日军兵力相对减少,客观上为我军深入开展华北游击战争,开辟敌后平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3.
一场险些让蒋介石丧命的空袭,引发国民党高层恐慌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配合对中国的军事进攻,向中国境内派遣了大批经过严格训练的特工间谍。这些人乔装改扮,掩藏身份,通过种种关系秘密潜入到中国各地以及国民党当局的各个部门,想尽一切办法刺探中国高级军事情报,为日本的军事侵略行动服务。  相似文献   

4.
从 1937年 7月日本全面侵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 ,国民党不顾国难当头 ,悍然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对国民党制造的这两次国共摩擦 ,美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即从第一次的不干预政策到第二次的反对国民党打内战。为什么美国会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呢 ?这同它的对华政策及当时的世界局势密切相关。本文试分别析之。(一 )日本在 1937年 7月 ,开始了全面侵华 ,抗日救亡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呼声。国共两党终于停止内战 ,重新合作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国民党并没有放弃它反共的政策 ,在 1939年 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 ,确立了“防…  相似文献   

5.
于右任,清末举人,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次长,后从事反袁斗争,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后任上海大学校长。1924年,国民党“一大”当选中央执委。一直是国民党元老重臣。他对“攘外必先安内”,一心剿共的蒋介石甚不买账。1937年,恰值右任老58岁寿诞,蒋介石决定张大其事,以此往自己脸上贴金,混淆视听,欺骗舆论。于先生识破蒋之伎俩,偏在生日那天潜往上海大学同学会接办的一所中学,在此与同学们喝酒吃面,  相似文献   

6.
正背景介绍1934年7月25日,少共中央儿童局机关报《时刻准备着》第18期第18页刊登漫画《反对国民党把儿童送给帝国主义去毒死》,揭露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在吉林省某县毒杀儿童;国民党把半个中国送给日本,请日本帝国主义来屠杀中国群众。共产党号召全国民众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粉碎国民党的五  相似文献   

7.
正背景介绍原载1935年12月1日《红色中华》第242期第1版。该版刊发了《在国民党蒋介石的无耻出卖下华北已成为满洲国第二》的报道。报道指出:"自从国民党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所提出的八个条件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华北的行动更加积极化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侵略和国民党蒋介石的无耻卖国!拥护工农红军的抗日救国主张,加入红军来,一同去打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蒋介石去!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万岁!"  相似文献   

8.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国民党政府对内对外的基本国策,就是"攘外必先安内"。这一政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和外剿共"是"安内攘外"政策的基点。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认为面临对日本和共产党的"两个战争",国民党受到"两面夹击"。他说,"外患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因此,严令"先清内匪,再言抗日",声称"中央现在以平定  相似文献   

9.
陈学良  刘莉 《世纪桥》2001,(4):39-40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在东北解放区,日伪残余势力以及国民党反动派上窜下跳,遥相呼应,大肆进行反动宣传。当时,牡丹江成立了国民党牡丹江市党支部及国民党牡丹江  相似文献   

10.
<正>背景介绍1934年6月3日,《红色中华》第197期第4版,专版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图谋侵占福建的阴谋,发表文章《日本帝国主义的血手又伸到福建来了》《武装上前线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福建》《武装上前线反对国民党出卖中国》和漫画《国民党出卖福建》。画中面对手持屠刀杀上门来的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像娼妓一样跪下来,双手奉上福  相似文献   

11.
1936年夏,北平上空乌云翻滚,空气中夹杂着火药味.已将铁蹄踏入平津地区的日本侵略军,正在加紧实施吞并华北、侵占全中国的阴谋.然而,日本侵略者在华北的扩张,遭到了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广大爱国官兵的有力抵抗.为了拔掉二十九军这颗眼中钉,日本侵略者使用软硬两手,对二十九军官兵实行武力压迫和拉拢软化.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秉承国民党最高当局旨意,以多种形式与日本方面周旋,以期避免战争,维持华北现状.在这个背景下,中日两军将官上演了一出"鸿门宴".  相似文献   

12.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序幕.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经历了一个不抵抗、抵抗、消极抵抗的转变过程;而对中共,国民党也经历了一个军事解决到政治解决的策略变迁.纵观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这14年的历史,国民党的政策变化大致经历了反共和日、准备抗日、联共抗日、消极抗日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投降卖国的政策,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妄图灭亡全中国。在“冀东事件”、“华北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血手更伸到华南,将厦门划为所谓“非武装区”,要厦门的国民党军队和国民党党部撤走。实际上是将厦门置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  相似文献   

14.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为了抢夺胜利果实,沿津浦铁路向北进犯山东解放区。在鲁南地区的山东军区第8师,奉命在津浦路阻止国民党军北上。  相似文献   

15.
1945年严冬的哈尔滨,北风飕飕,寒气逼人.一天清晨,哈尔滨火车站上,旅客们正在陆续登上一列由哈尔滨开往长春的火车.这时,从检票口急匆匆走来一名戴礼帽,身穿日本大衣,手中拿着文件包的人,他的身后还紧跟着两名随行人员.当他们刚走近列车门口时,突然,从他们身后冲出几名苏联官兵,一齐拥向他们,并将他们悄悄地带走.拿文件包者就是国民党东北特务头子张勃生.筹划并建议对其采取果断逮捕行动的就是我驻哈尔滨地下组织负责人——石迪同志.石迪,1940年被派日本留学,加入中共外围组织“救亡会”.1941年回国后,打入伪满军事部任少校课员.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任伪满第十一军军区司令部中校参谋处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石迪奉东北社会部之命,打入国民党东北党务专员办事处所属军事宣抚委员会任科长.经过一个时期的工作,石迪赢得了国民党的充分信任.后经国民党滨江组副组长林再春(石迪前校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在国内抗日救亡浪潮的压力下,蒋介石国民党被迫产生了准备抗战的思想,并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抵抗意识。这对于国民党抵御日本侵略,参加全民族抗战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阶级本质所决定,蒋介石国民党准备抗战的思想又是不坚决、不彻底的,具有妥协性、依赖性、片面性等历史局限性,从而未能在抗日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1949年2月25日起义的国民党海军“重庆”号巡洋舰是解放战争中最早起义的国民党海军舰船。事实上,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早在“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前的2月12日,国民党海军“黄安”舰就已在青岛成功起义。 “黄安”舰是国民党海军在抗日战争结束时接收的一艘日本护航驱逐舰,排水量为810吨,编员120人,抗战胜利后一直停泊在山东青岛港。  相似文献   

18.
1935年华北事变后,面对日本的步步进逼,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一方面打算利用苏联牵制日本,为此南京政府与苏联的关系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在以军事力量消灭共产党为主的方针下,也打算利用抗日的旗帜,以极苛刻的条件同共产党谈判,以达到‘溶共’的目的。所以,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先后在上海、南京、莫斯科秘密同中国共产党人接触。——《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相似文献   

19.
1935年底,国民政府相继召开了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五届一中全会,进行政府改组,蒋介石等政府要人及舆论均认为,中国内政得以统一,是解决中日外交问题的绝佳机会。对于改组后的国民政府及其所释放的"亲善"信号,日本外务省持疑虑及谨慎观望态度,一方面与国民政府进行"亲善"谈判,另一方面却想利用此时蒋介石在政府中的强势地位,通过日本军部在华一南一北的强压,使蒋介石彻底就范。日本军部对蒋介石及国民党向来不信任,采取打倒态度。此时,军部更是以日苏早晚发生战争作为说服点,认为国民政府从本质上难以与日本亲善,国民政府成为苏联友邦的可能性极大。日本对蒋介石新政府的认识及反应与国民政府的期许形成了巨大差异,因此双方未能把握机会,修复关系,反倒在日本军部势力急剧扩张下,走向了全面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20.
诱捕陈壁君     
1944年11月10日,大汉奸汪精卫病死日本。日本投降后,汪的妻子陈壁君自恃对蒋介石在抗战中与日伪勾结的内幕了如指掌,在广州坐等国民党中央安置。 1945年8月20日,国民党军统广州站长郑介民,手持蒋介石一份“电报”来到陈壁君妹婿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