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太宗教子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李唐王朝的帝业千秋万代不败,十分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特别是当太子承乾由于深居宫中,腐化堕落,被废为庶人,更引起了太宗对后代教育的重视,并且注意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据《贞观政要》,唐太宗经常用现实生活的感受,以事喻理,进行诱导,促使皇子联想思索,将来做人君时,如何治理天下。贞观十八年,有一次太宗和太子李治一起吃饭,太宗指着饭菜问李治,“你知道这饭是怎么来的吗?”李治回答:“不知道。”太宗说:“这饭是通过农民艰苦劳动得来的。要不误农时,按时耕耘播种,才能打下粮食,有饭吃。”有一次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古代帝王中能任贤致治的佼佼者。在他统治的23年中,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而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出现这种升平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聚才。本文拟对他的聚才方法做一论述。(一)善于观察发现。“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贞观政要》卷10《慎终》)求贤如渴,善于观察发现是唐太宗聚才有方的重要方面,在破格擢用马周一事上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到古城西安观光,不去内有“西安大雁塔”的大慈恩寺是一个遗憾。位于西安市南郊的大慈恩寺,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公元648年),时年太子李治(即唐高宗)为追报亡母长孙皇后恩德,宣令在长安晋昌坊建造寺院,故称“大慈恩寺”。大慈恩寺院内,有著名的大慈恩寺塔,也就是驰名中外的西安大雁塔。大雁塔修建于唐永微三年(公元652年),由著名高僧玄弉法师亲自挑担、运土、搬砖并监造而成,塔内安置玄弉自西域带回的经、像、舍利等,于是形成了“因寺而有塔,因塔而荣夺”的格局。这一塔一寺又因其特有的佛教文化现象使古都西安历历生辉。  相似文献   

4.
《资治通鉴》载:贞观九年,唐朝已成盛世.国库里积蓄了五、六年所用的粮食,老百姓家中也存余了三、四年的粮食.一年之中全国的监狱里,仅关押了二十九名犯罪的人,对此昇平景象,举国上下一片拥戴赞颂之声.是时,齐州有个叫段元冲的青年人,却大肆攻击唐太宗,指责他把国家还没有治理好.这个举动,引起朝廷文武百官的极大愤怒,上疏请旨立斩.太宗御案批曰: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4)
《贞观政要》是记载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中君臣讨论政事的政治文献,书中记载了大量唐太宗及其大臣们有关国家政务活动的实践和言论,其中也体现了唐太宗李世民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贞观政要》中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探讨其在当代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6.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从唐高祖手上接过大唐江山,为了一洗前朝积弊,打击官员腐败,澄清吏治,太宗皇帝动了一番脑筋. 为了摸底官员群体中到底哪些人是贪官,唐太宗用了个“小方法”——秘密派遣亲信故意去行贿要害部门的官员,就是“钓鱼”.有鱼饵,果然就有“鱼”上钩,“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唐太宗立即派人把这个司门令史给抓了起来,并且要杀他以警诫其他官员.  相似文献   

7.
新城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所生的最小的女儿,这位小公主,是太宗嫡出的三女儿、在所有姐妹中排第21位的最幼女.因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和晋阳公主都早死,所以,太宗对新城公主特别疼爱有加.  相似文献   

8.
如雪 《民主》2007,(8):48-48
吴子牛拍摄的历史剧《贞观长歌》在央视播出,该剧记述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开创唐朝盛世的故事。而吴导又马不停蹄地接了另外一部皇帝戏《光绪皇帝》(见2007  相似文献   

9.
高鹏 《各界》2009,(11)
李绩算是民间演义里歪曲得最厉害的人之一,他是唐代名将之首,用兵如神,但在<隋唐演义>里却成了老道士徐懋功,变成诸葛亮、吴用之类手无缚鸡之力的军师型人物.李绩出身富豪之家,自幼好武,17岁参加瓦岗军起义,很快崭露头角,屡立战功.后随李密降唐,跟从李世民先后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等,功劳显赫.唐太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并州总管,不久平突厥,安定了唐朝北疆.  相似文献   

10.
宝禅 《各界》2013,(7):46-49
《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即位后,听到很多前隋朝官员一致盛赞高颂的政绩卓著,很是惊异,回去翻看高颍的传记,不由盛赞道:“我见隋代遗老,都称赞高颖善于为宰相,看了他的传记,确实是公平正直、尤识治体之人。”高颂以天下为己任,执政二十年,殚精竭虑,推荐了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一大批名臣,为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盖世功勋,最后却遭逢暗主,含冤而死,天下人无不惋惜。高颍为政期间的所有重要文件,都被他焚毁,他人生中很多关键细节,至今不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11.
袁鹰 《瞭望》1992,(20)
焕斗同志: 拜读你的新作《贞观皇后》,喜阅之余,忍不住提笔说几句话,叫几声好。 如果我没有记错,从1978年最初写唐太宗昭陵博物馆开幕的新闻起,你就同李世民开始打交道,盖己十三年于此矣。十多年来,你在写新闻、发消息、编刊物的同时,潜心于贞观史迹的搜集、寻访和研究工作,连续撰写了《贞观兼听史话》、《贞观革新史话》那两篇引起世人瞩目的文章,又出版了一本《贞观遗迹见闻》,简直快跻身于  相似文献   

12.
在隋统一国家的基础上,唐王朝采取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政策,使农业产量稳步提高。粮价趋于低廉。《新唐书·食货志》记载说,唐太宗贞观初年,“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直到唐玄宗前期,仍保持着上升的势头。杜甫《忆昔》诗中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杜甫诗中特别提到“齐纨鲁缟”,表明了当时某些地区丝绸业发达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戒奢以俭     
华丁 《瞭望》1987,(19)
唐贞观年间,谏议大夫魏征在他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里,奏谏太宗李世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他认为,倘如是,“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垂拱而治”;如不然,就无异于“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则是“虽愚知其不可”的了。 当此全国上下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之际,重温“戒奢以俭” 的道理,古为今用,是有益的。 重温“戒奢以俭”的古训,当务之急是在开支用  相似文献   

14.
公元650年,年轻的李治踌躇满志地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与此同时,太宗皇帝给他留下的两个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也在他们的岗位上表现得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史称他们“同心辅政,上(李治)亦尊礼二人,恭己以听之,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相似文献   

15.
唐朝的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这篇名中,向唐太宗提出了一个执政者应当如何对待百姓的问题:“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  相似文献   

16.
“东突”恐怖分子 ,又称“疆独” ,指的是一批想通过暴力恐怖手段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的民族分裂分子。“东突”恐怖分子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 ,主要是受20世纪初流行的“泛突厥主义”影响。据历史学家考证 ,突厥本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 ,公元552年曾在中亚一带建立突厥汗国 ,582年后分裂为东西两个突厥汗国。东突厥被回纥人(维吾尔族先民)所灭亡 ,西突厥被唐朝所灭亡。19世纪 ,欧洲地理学家开始使用“突厥斯坦”这个名词 ,意为突厥人居住的地方或突厥人的发祥地 ,并把所属的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7.
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唐太宗一次求教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太宗颇以为然.这个从善如流的君主,胸怀博大,虚心纳谏,善于听取不同意见,遂有贞观之治.故事向我们阐明了怎样才能明达远见的道理.当今也有一则故事:一位领导干部下乡搞调查,向一位熟悉的农民问起农业生产的情况,那农民问他:“你想听‘公话’还是想听‘私话’?”噫!话还有公私之分.这位领导忙问:“什么叫‘公话’,什么叫‘私话’?”农民悄悄告诉他:“‘公活’就是面面上的话,‘私话’就是心里头的话.”这位领导从农民倾心的“私话”里,了解到不少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唐高祖李渊,原系隋朝命官,封为唐公,镇夺太原。他准备以进攻突厥为名起兵反隋时,李靖“察(李渊)有非常志”,曾企图到江都向隋炀帝告发,因道不通,被阻于长安。李渊占领长安后将他捉住并要处斩,李靖高呼道:“唐公起兵除暴安良,欲成大事,为何因私怨杀贤士!”李渊之子李世民在旁看他有些胆识,便  相似文献   

19.
方孝孺(1357-1402年),浙江宁海人,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朱允蚊即位,他任翰林侍讲、诗讲学士.建文帝时他是重要谋臣,明史说“凡国家大事,(建文帝)常命孝孺就坐前批答.” 几百年来,后人对方孝孺的评价是极高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称其“天地正气”,黄宗羲说他是“有明诸儒之首”,胡适说他是“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郭沫若则说他“骨鲠千秋”.鲁迅在纪念“左联”五烈士的散文《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将柔石与方孝孺相提并论为“台州式的硬气”.时值今日,南京和宁海政府,还在颂扬方孝孺的壮举,南京为他重新修坟立纪念碑.  相似文献   

20.
时下,以各级领导干部名义撰写的专著可谓满天飞,募然发现许多领导都成了“大文豪”,个个笔下生辉,或论业务工作,或谈政治理论,总之是书越写越厚,越出越多。笔者就时常浏览到不少党政领导署名的大作,文饰精美,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厚厚一大本使人不禁想起了唐大宗拒绝著书的故事。唐贞观十二年,著作佐郎邓世隆向唐太宗李世民建议,打算把唐太宗平时的讲话收集起来,编一本著作,可唐太宗回答:“如果我讲过的话,作出的决定对人民大众有益,自然会被载入史册流传下来,如果不是那样,著书立说有什么用处?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