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个人生理、体力、脑力、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优势的丧失而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一个十分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维护显得更为必要而迫切。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在我国,1996年开始见到有关女性等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文章发表,但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朱镕基在2002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失业者弱势群体的概念并要求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帮助以来,弱势群体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最初,被关注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失地农民"、农村贫困户、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贫民等四类人群,近年来则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刑释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关注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3.
"数字弱势群体"是指在数字社会中,由于在经济能力、社会地位、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差别,被边缘化和易受到伤害的群体。该群体的形成是技术发展、网络空间和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对其权利加以保障,也是构建未来智慧社会的必要环节。应当树立"数字人权"的价值理念,坚持"实质平等"的原则,从法治保障、社会责任等多方面保护"数字弱势群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理、心理等因素以及各因素的综合,弱势群体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如何实现弱势群体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成为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延边州实际,主要探讨延边州城镇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理弱势群体的保障越来越被现代文明普遍尊重。我国在对待生理弱势群体的问题上,做了很多努力,出台了大量法律与规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立法上,我国生理弱势群体的保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制度性弱势群体,是指基于社会原因和身份关系而进行不合理分类且区别对待的制度性歧视所产生的在制度安排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生存与发展处境困难,需要改变现有制度和法律,以改变其"弱势"状况的人群。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剧,不但转型前的弱势群体以显性状态出现,而且催生了规模庞大的新的制度性弱势群体。我国弱势群体规模之巨大,已经构成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巨大隐患。因此,在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法律如何保护因法律规范构筑的制度不公所形成的制度性弱势群体的法律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观点蕴含了一种教育公平思想。教育不公平是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对于我们解决目前弱势群体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无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弱势群体及其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势群体指的是那些受特定条件的限制 ,占有较少的社会资源 ,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或从属地位 ,不能够完全行使自己的权力和权利 ,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从属或者说不利地位的人的集合体。我国法律对弱势群体有其保护的一面 ,也有其不尽完善之处 ,因而有必要进一步从加强立法、完善司法、建立宪法诉讼等方面来分析和探讨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文认为,影响福建渔船海上航行的主要决定因素有:人、机、环境三个方面。其中"人"的因素指船员的生理、心理状态,及其安全意识等;"机"的因素指的是船龄、配套设备完善及新旧程度,以及证件是否齐全等;"环境"的因素主要指自然因素,大风、大雾,以及高温、多雨、潮湿等气候条件。通过深入研究人、机、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我省渔船在海上航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常人眼里,艰苦走过独木桥而进入象牙塔的大学生们过的应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快乐生活。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学生部分交费上学以来,高校贫困生等弱势群体日益突出,并呈上升趋势。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社会性的问题,甚至影响到了当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一、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所谓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业方面的原因而导致其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群体,鉴于这一群体之“弱势”,突…  相似文献   

11.
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为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法律服务,使其能够有效参与司法程序的法律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的权利主体是弱势群体,义务主体是国家,实施主体是政府,通过法律援助可以避免弱势群体权益实际上被排斥在司法保护之外。我国当下的法律援助制度面临专业力量匮乏、救济范围狭窄、责任和义务纠缠不清等现实困境和局限,亟需走出"困顿"和"迷茫"。法律援助制度的"觉醒"不仅需要通过立法的完善拓宽受案范围,明确国家责任,还要更新援助体制,健全经费保障和人员激励机制,着眼于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一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12.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得出以下新认识:一是处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的人具有单个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抽象性与现实性的多面性特点;二是人的本质也是包括一切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在内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总和;三是由人的先在性、自然性、单个性构成的人的非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于城市弱势群体的脱贫,传统的福利政策仅局限在货币或物品的援助上,而能力-福利理论从能力及其实现的功能上对贫困问题给出了全新的诠释.按照能力的思路,"弱势群体"首先是"能力弱势",其中包含"能力"的被剥夺.财政政策提供的是防护性保障和创造社会均等机会,政府通过在教育、保健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保证每个公民得到教育、医疗卫生等起码的公共服务,而产业政策对工人能力乃至福利状况的影响更大.因此,建立与福利增进相协调的产业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弱势群体彻底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从宪法保障的角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自然或社会原因而使其权利处于不利地位的特定群体.宪法是保护人民基本权利的圣经,宪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保护方式是实现权利保障的根本基础.因此,从宪法保障的角度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问题,对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宪法学视角看,"弱势群体"系"制度保护不足的宪法权利主体",其宪法权利体系由"自由权"、"社会权"等实体性宪法权利与"请求保护权"等程序性宪法权利组成。弱势群体享有宪法上一般权利主体和特殊权利主体之双重地位,由此而可能发生的"权利竞合"与"权利冲突"现象,须借鉴域外宪法学原理,而透过法律条款作妥适之处理。弱势群体之宪法权利可经由立法路径转化为法律法规上之具体权利,亦可通过"合宪性解释"方式经由"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两种路径而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一、济南市就业弱势群体及其基本状况(一 )就业弱势群体及其构成所谓的就业弱势群体 ,是指在求职和就业中容易和已经遭遇挫折和困难的人群 ,主要包括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 ,同时也包括城镇隐性失业人员、临时工、农民工 ,以及农村中大量存在的剩余劳动力 ,甚至女性就业者也是就业中的弱势群体。这类人群的出现是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社会现象。根据问题的突出程度 ,本文主要分析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女性就业者 ,以及残疾人四类主要的就业弱势群体。1 下岗、失业者群体。失业者群体是一种典型的就业弱…  相似文献   

17.
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农村年长者组成的群体。其主要成因,是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由于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或制度安排的某些缺陷,加之某些自然及老年人自身生理机能的衰退等因素共同导致其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资本。该群体无论是相对于城市老年群体还是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均具有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性两个明显特点。自去年以来,课题组在我省农村进行了一系列关于高危人群自杀行为的深度访谈。随着访谈的深入进行,笔者发现:尽管近年各地推行的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给广大农村带来了积极变化,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但是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自杀率居高不下,该群体在社会变革中的心理需求应当引起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8.
由于现行经济立法的不足,经济法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上还存在着缺陷,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经济立法在"扬弃"的基础上,从市场主体、市场规制、宏观调控等方面加以完善,最终实现经济法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强效保护。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要使用典型教育、感化教育、自我教育和冲突缓解等方法,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和成才教育贯穿到教育内容中,政府、学校和家庭要通过完善机制、转变模式和发挥优势等途径,引导青少年弱势群体形成正确的"三观",在认知自我的过程中提高接受挫折的能力,确保青少年弱势群体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要使用典型教育、感化教育、自我教育和冲突缓解等方法,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和成才教育贯穿到教育内容中,政府、学校和家庭要通过完善机制、转变模式和发挥优势等途径,引导青少年弱势群体形成正确的"三观",在认知自我的过程中提高接受挫折的能力,确保青少年弱势群体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