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构成特征(一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客体特征目前对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客体的论述存在两种观点 :① 其一 ,复杂客体说。但在侵犯客体内容上又存在不同 :有人认为包括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与市场秩序 ;有人认为包括他人的商业人格和名誉权利与正常的竞争秩序 ;有人认为包括被害者对其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受到客观公共的评价所享有的不受侵犯的权利与受我国法律保护的正常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秩序 ;有人认为包括公平竞争的商业秩序和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有人认为包括他人的商…  相似文献   

2.
赵鑫 《法制与社会》2012,(2):125-126
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日渐多样化,网络上滋生出了各种新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在司法认定中往往难以辨别罪与非罪,本文拟对新媒体背景下出现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进行讨论,确定如何认定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相似文献   

3.
论损害他人商誉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损害他人商誉罪是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该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罪过形式是故意;主体为一般主体。  相似文献   

4.
试论妨害商业信誉罪李麒,范泳鸿一、设立妨害商业信誉罪的必要性商业信誉即商誉,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在他们的生产、流通和与此有直接联系的经济行为中逐渐形成的,反映社会对其生产、产品、销售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它是一种具有...  相似文献   

5.
经营者散布真实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如真实事实是过时的,无关紧要的,不完整的,片面的或者有保留的,都可能对消费者构成误导,从而扭曲正常的竞争秩序,成立不正当竞争行为.本文参考德法等国司法实践,考察基于真实事实的诋毁商誉的具体情形,探讨了基于真实事实诋毁商誉构成不正当竞争的理论基础和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经营者出于竞争目的,在没有确凿依据的情况下,连续散布对竞争对手不利的言论,导致竞争对手商誉受到损害的行为,属于商业诋毁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该行为同时给竞争对手造成经济损失的,应一并承担赔偿责任。司法实践中,认定商业诋毁行为应具备以下要件:当事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行为人实施了捏造、散布竞争对手虚伪事实的行为,主观上存在过错并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商品声誉。  相似文献   

7.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后刑法对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实践中,围绕该罪的适用争议较多,本文从该罪罪状、行为形式等方面入手,对司法认定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前置法定性与刑事法定量相统一的刑事规制原理和犯罪认定机制,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保护法益是正当市场竞争秩序及他人的商誉权,如果仅侵害他人的商誉权,但并非出于不正当竞争目的,不能论之以该罪。在行为构造上,“捏造并散布”是指“捏造”和“散布”兼具,仅有其中一个行为的,不在该罪规制范围“;他人”原则上应是具体、特定的人或单位,不宜扩大理解为某类行业、产品;“重大损失”仅限于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损失只可作为酌定情节在量刑时予以考虑;至于“其他严重情节”,则应依据同类解释规则,结合个案予以具体认定。  相似文献   

9.
论商业诋毁的经济法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诋毁是指损害他人商誉、侵犯他人商誉权的行为。具体而言,它是指在经济交往中,经营者自己或利用他人,通过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进行恶意诋毁、贬低,以削弱其市场竞争能力,并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疑难商业诋毁案件在司法实践中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案件在实务中普遍面临着"法律漏洞"上的困难。因此,在法制层面上依法合理对商业诋毁行为进行规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商誉是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统 称。所谓商业信誉是指社会或他人对经 营者整体的积极评价。具体来说,这种评 价包括社会或他人对经营者在经济活动 中的守法经营、诚实信用、生产能力、技 术力量、资产状况、商品质量、数量、市场 占有率、商品品牌实力、严格履行合同的 能力以及售后服务、是否维护消费者合 法权益等等。商品声誉是指市场对经营 者所经营商品的质量、数量、价格、性能、 包装售后服务等的积极评价,它往往是 某种商品通过多年来获得和保持品牌优 势和质量认证标志等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石泉 《中国律师》2004,(1):57-5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竞争日渐激烈,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犯罪也逐渐呈现出来,单纯依靠《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控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修订后的《刑法》设立了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以更好地保护社会  相似文献   

12.
商标是商品和商业服务的标记,是区别同类商品或同类商业服务的不同的生产者或经营者的标志,也是不同的生产者或经营者所生产经营的同类商品或提供的同类商业服务的不同质量、性能、风格、特征的代表。商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往往是通过对商标的宣传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以达到商品促销的目的。商标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其中也不乏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从事不正当竞争的经营者。随着商标在商品经济生活中作用的不断提高,其副产品——商标侵权行为也愈演愈烈。商标侵权行为不仅损害了商标注册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利,而且严重扰乱社会主义的经济秩序。依法正确认定商标侵权行为,加强对商标侵权行为的治理力度,对于维护正常的商标管理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论信誉、商誉与合伙财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如何使我国经济逐步发展成为规范化的市场经济 ,成长为信用经济 ,是人们需要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此同时 ,信誉或商誉作为无形资产 ,其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意识到。但信誉或商誉是否可以作为合伙人的出资、在合伙中的归属等问题却一直未受到过法学界的特别关注。本文拟从法学和会计实务的角度进行阐述。一、信誉与商誉的概念及关系1 .信誉与商誉的基本概念信誉是指信用和名誉。信用指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1而商誉 ,即商业信誉与声誉 ,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特定主体商业文化的一种特…  相似文献   

14.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有序的法治经济。为了保护市场经济主体的公平竞争,刑法增设了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之条款。该罪的设置,无疑对国家管理市场和为受害的商家或企业讨回公道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因条款规定过于概括、简略,实践中不易操作,故本文拟对损害商业...  相似文献   

15.
张克 《检察风云》2011,(1):16-17
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检察院证实,蒙牛乳业集团儿童奶负责人安勇、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赵宁、郝历平、马野等4人均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日前,记者学院刑法学博士生导师梁根林教授。  相似文献   

16.
一、设立妨害商业信誉罪的必要性 商业信誉,是指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在生产、流通或与此有直接联系的经济行为中逐渐形成的,反映社会对其资信状况、经营绩效、商品质量、员工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简言之,商业信誉就是一个企业的公众形象,它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无价之宝,同时,商业信誉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它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盈利水平,属于无形财产的范畴。良好的信誉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其经济价值是巨大的,但由于它处于一种信息状态,其流向和强度往往难以控制,因而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和侵害,从而给商业信誉主体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其进行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仅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并不能完全捍卫自己的权利,只有法律才能给商誉权提供最为充分和有效的保护。刑法的适度参与,则是商誉权法律保护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最后一道屏障,设立妨害商业信誉罪,就是以立法手段来构筑这道重要的、也是最强硬的法律屏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通过刑事程序追诉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已经成为了公司等商业机构对抗批评者的最强大武器.对此罪的认定在理论上颇为困难,实践中则颇多牵强之处.这主要由于批评者的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很难确认有力的因果联系,损害后果的大小也很难认定.已有刑事判决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所刊登的双菱空调案亦并不令人信服.为了防止对舆论监督不必要的打压,司法者应适度容忍不完全正确的批评,此罪至少应尽量避免适用于不涉及商事竞争的情形,因为此类主体在舆论场上的影响力一般会显著低于被批评者.  相似文献   

18.
于同志 《法学杂志》2007,28(6):102-105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以及意图损害他人商誉,捏造虚伪事实后由他人散布或者明知是他人捏造的虚伪事实而散布,致使他人商誉受损,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均可构成损害商品声誉罪;在利用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介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商誉的情况下,不能因为媒体把关不严而减轻或者免除虚伪事实捏造者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9.
商家泉 《中国律师》2013,(10):55-57
商业标识保护的本质及重点是商誉,混淆连接着商誉与制止不正当竞争。由它决定是否应该制止盗用商誉的不正当行为。一、商誉英国法官认为,商誉很容易被描述,但很难被定义。这是与好的名称、声誉和营业相联系的利益和优势。是经营中的一种吸引力。经济学上,商誉是企业存在的优越条件,是使其在未来时期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的资本化价值。该商业价值一旦被不正当盗用,包括商标、字号、外观专利及其他商业外观在内的过分效仿,将对消费者及正常市场参与者产生损害。对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制止可通过授予财产权或竞争法模式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20.
商业诽谤罪立法刍议崔红卫,崔红利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至关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经营者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正因为如此,也就出现了诽谤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现象。对此,虽然我国颁布的《反不正当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