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略论宗教的族群认同和族际排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红霞 《前沿》2005,(9):242-244
宗教在民族形成、民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宗教本身所具有的认同性和排他性,使之在民族层面表现为特殊的族群认同和族际排斥功能。  相似文献   

2.
澳门的族群及其沟通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是一个族群复杂的殖民地化城市。澳门的族群主要有土生葡人、广东族群和福建族群等。澳门族群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人口构成、国籍、语言、宗教和习俗文化等方面。澳门族群的沟通与交往方式随澳门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变化,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族际通婚的加强而加强。澳门族群的走向是各个族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趋于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族群──澳门人。  相似文献   

3.
族群性的陷阱与族群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峰 《思想战线》2004,30(4):55-63
族群冲突是社会和政治冲突的延伸 ,冲突双方往往以“族群”来定义自我和相互定义。族群认同构成不仅包括客观特征 ,还包括主观情感与信仰 ,这些主观因素有助于凝聚特征 ,甚至创造或构建特征。冲突不会由于群体的差别而自然发生 ,而是由附着于这些差异本身的特殊意义所致。  相似文献   

4.
纳质是蒙古的一种传统。此政策经成吉思汗及后 继者的发展,逐步成为一套独具特色的制度。它给蒙古国 和元朝在政治、军事上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应超  田敏 《理论月刊》2008,(3):89-92
九江市回族以其回族绝对人口少、分布相当分散的特点,成为一个研究散杂居回族的研究个案.笔者通过对其族群认同和族群关系的现状,特点及原因分析,阐述了其不同于西北"典型回族"的不同特点,并且希望通过对九江市回族的族群发展现状的反思和发展趋势的展望,引起更多人对城市散杂居回族发展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是白族传说中的 “白子国” 故地, 也是彝族腊罗支系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明清以来, 这里又是汉族屯垦的重要区域。 南诏铁柱庙位于弥渡县境内, 庙内铁柱铸造于南诏时期, 一千多年来受当地白、 彝、 汉等各族群众祭祀崇拜。 在不同历史时期, 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族群关系的影响, 南诏铁柱的信仰内涵各有侧重。 从族群关系对信仰内涵的影响来研究南诏铁柱, 对突破已有认知是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7.
台湾族群形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有关族群形成的原初论和建构论的理论架构下 ,探析台湾族群形成过程。认为 :台湾四大族群的形成与其是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文化认同是它形成的基础 ,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经过竞争对立、反抗的过程 ,随着族群意识的不断强化而逐渐塑造而成的。它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原来的省籍二分类 ,原住民与汉人 ,客家人与福佬人的对偶性的二分类 ,已不再适用于台湾新的社会政治现象。它是台湾社会政治多元化过程中的新产物 ,反映了台湾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和结果。最后 ,鉴于族群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对今后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努力方向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视野中的交往与族群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杨 《思想战线》2005,31(1):21-25
人类学意义上的"交往",不仅指人类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往来和自我认同,而且也指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群体交往或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往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交往通常表现为族际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调适,族群关系就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趋于紧张或和谐。  相似文献   

9.
族群与社会文化互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族群划分以族群认同为基础 ,族群认同又以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语言、宗教信仰及习俗文化等因素为基础 ;族群边界的扩延与缩小 ,取决于族群文化张力大小所导致的族群关系的变动。换言之 ,族群、社会与文化实际上构成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族群研究的重点是族群边界问题,族群边界的作用在于组织、沟通、结构和规范人们之间的互动。族群认同在于自识和他识,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就会确立其成员的标准和标志其族群边界的方式,因此,族群边界是由族群认同生成和维持的。族群是具有文化差异的社会组织,而不是文化承载和区分的单位,共享文化是长期社会进程的结果。多族群的相互依赖取决于族群间的互补性,其文化不同是族群间长期差别造成的结果。族群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把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探究族群认同与族群边界保持,而不是研究个别族群的内部构成和历史。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驿站的形成,特别是蒙元时期的驿站制度及职能等,着重阐述了驿站衍生的运营模式对现代经济、军事某些方面的启示及影响等.  相似文献   

12.
在区域史研究中,应该重视对族群差异及其关系演变的探讨。在大量汉人迁入之后,明清时期沅水中上游的族群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动,汉族人口逐渐占据人口主体地位,形成民族杂居局面。由于经济利益和文化差异,沅水中上游的族群冲突是激烈的,从而深刻影响了区域社会的发展,然而在长期的交往中,加深了相互了解的各族群最终还是走向融合与共居。  相似文献   

13.
语言在民族身份认同中具有识别、 构建和强化的作用, 对民族国家往往具有统一和分裂的双重作用。 当代印度独特的语言问题和语言政策对其国内的族群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属印度时期, 英国殖民者力图通过语言霸权达到同化印度的目的, 但却催生了现代印度民族主义。 印度独立后的国家语言规划面临极大的挑战;建国初期推行的印地 语国语化政策加剧了国内的民族冲突;原殖民语言 英语地位的恢复起到了平衡内部族群冲突、 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三语模式 ” 的确立体现了国家语言政策对复杂民族关系 的再一 次妥协。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两股潮流的冲击下, 印度的语言政策和族群关系仍将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4.
元朝将其治下的民众按照归顺先后、地域方位、文化特征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类别,在任官、科举、刑罚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对待。学界一般称之为四等人制。事实上,元代四大族群之间更多的是内外之别、亲疏之别,而非严格意义上的等级之别。这种族群内外制的成立,既是蒙古人圈层式结构的延伸以及对辽、金制度的继承,同时与儒家文化中以五服制度为核心的天下观念精神相通,是人类各地域族群以自我为中心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的体现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族群关系的视角,论述了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对马来人与华人的族群关系产生的影响。从总体来看,新经济政策的正面效应可以说大于负面效应,它提高了马来人的经济地位,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马来人和非马来人之间种族冲突的经济根源,从而为种族关系从隔阂对抗向共处共荣的转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它对族群关系的负面影响也是长久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6.
以华人在南非的历史,结合对南非老华侨以及中国大陆新移民的个案访谈,分析了南非华人族群内部的老华侨与新移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大陆新移民与南非老侨之间的互动有限,双方居住分散、语言隔阂、职业隔离、价值观存在差异。由于成长背景不同、受教育水平有差异,南非华人内部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17.
泰国华人人口众多,在血统和文化上融入泰国社会的程度都很深,是世界上与当地主体民族关系最和谐的华人群体。20世纪以来泰国华人的语言使用、族际通婚、族际交往情况反映了华泰族群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马来西亚的华巫关系已经走出了严重对抗的局面,逐步过渡到共存共荣的阶段,显示出既有矛盾,又有合作,竞争与共荣并存的两面性特点。这说明了族群关系从对抗到共荣的过渡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元朝是由漠北南下的蒙古族所建立,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为广阔的封建王朝.在其统治的百余年间,大量非汉民族迁居内地.因此,在元朝统治下的中国,移民众多,不同民族杂居相处,不同文化交相辉映,对中国社会各方面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徐新建 《思想战线》2006,32(4):10-19
"族群研究"是近来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非仅体现于学界论说之中,而已深入到作为一个社会主要知识生产来源的高等学府.也就是说,其已开始由社会的舆论与政策层面渗透到影响新生代观念根基的教育领域.反过来看,教育领域的族群研究又必将对前者产生深远影响.以哈佛大学的具体情况为例,可以管窥"族群研究"在美国高等学府的兴起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