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诉讼制度是特定法律制度体系中的重要成分,是现代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法律制度发展水平的体现,是司法公正和文明的体现.元代以来的古代傣族诉讼法律制度是傣族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明显特点的具体诉讼制度有纠纷解决制度、证据制度和免责制度.但是由于经济、政治和民族文化方面的原因,古代傣族诉讼制度很不健全,表现为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在诉讼制度中以傣族社会统治者倡导的道德原则为主线.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傣旗政治形态在现代化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去分析.主观方面是傣族政治体系自身的因素,表现在社会经济基础薄弱,传统政治文化的惯性.全民信教的文化环境等.客观方面是傣族政治体系处在国家政治体系的大环境之中,受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3.
在泰国82年的现代政治发展中,政治动荡连绵起伏,呈现出明显的轮回性特点,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周期.2014年5月的军事政变标志着泰国进入第六个动荡周期.这一特殊现象背后存在着深刻的历史、社会和制度原因.其中包括传统庇护关系、朋党和家族政治等根深蒂固的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社会发展和他信改革造成的传统政治结构断裂和社会阶层对立,以及法律制度脆弱和二元权力中心等民主制度的严重缺陷.泰国若要走出周期性政治动荡,就必须有针对性地逐一从根本上消除上述成因.  相似文献   

4.
刘彦霞  张岚岚 《民主》2004,(11):10-12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配套法规,作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法律保障,二十年来在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卫红 《学理论》2010,(15):100-101
亭目制度是历史上布依族地区土司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种制度下,布依族的社会形态呈现出独特性,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对布依族亭目制度及其社会形态的探析,进一步了解其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行政管理制度多元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呈现出一幅多彩的历史画卷,人类由低向高纵向演进的社会历史发展形态,被中国少数民族在同一时空中横向展现出来。这种历史景观就构成了中国少民族传统行政管理制度的多元特征,造成这一历史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因素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随着民族社会发展,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中国少数民族多元结构的传统行政制度,在经过新制度改造升华后,被纳入社会主义民族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7.
羁縻制与少数民族政治行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在创造璀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制度文化。羁縻制就是这种制度文化中的一个亮点。羁縻制不仅是千百年来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的基本制度,也是实现制度认同和社会整合的传统民族政策。本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羁縻制的产生构成了皇权统治下少数民族政治行政制度的二元结构;羁縻制是少数民族传统政治行政制度多元结构的历史产物;羁縻制走向衰亡和实现新旧体制转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政党文化是指政党在其长期的政治活动中,以意识形态为核心,其绝大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稳定的价值取向、组织心理及行为作风等.政党文化的特点有:一是具有比一般组织文化更强烈、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二是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三是对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党文化具有如下功能:培育政治精英,增强政党合法性,实现党内整合,确立政党组织结构和制度框架.影响党员对政党运作方式的认同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9,(10)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云南省是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省份,解决好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养老问题,对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十分重要。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文化的特殊因素,在对养老问题的研究中,不能忽略文化在养老中发挥的作用。傣族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在老年人养老问题中于其他民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文以西双版纳州农村傣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为切入点,对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的养老面临的问题进行探析,为民族地区寻找更为切合实际的养老方式,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幸福。  相似文献   

10.
民族区域自治属于民主政治范畴.世界上不同政体的国家有不同的民族治理模式,中国采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解决民族问题,是由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国情决定的,也是符合各民族人民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的.本文从民族区域自治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广西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经验与启示这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民族区域自治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全根先 《学理论》2010,(13):124-126
我国古代的写本图书,始于先秦,至唐代达到极盛。唐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官府藏书的整理与补充工作,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图书抄写活动。唐代官府所组织的这些图书抄写活动,在中国图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曹琳  许颖 《学理论》2009,(15):125-126
所谓荒政,是指我国古代政府组织备荒救灾的一整套法令、制度与措施的统称。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灾荒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而在这个时期,传统荒政制度的发展亦臻完备,并对维护社会秩序、恢复和促进社会再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即对清代荒政的基本程序及措施加以浅述,以期对此问题形成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3.
李宜哲 《学理论》2011,(14):204-205
沙陀,又名处月,以朱邪为氏。原是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部,其祖为北匈奴,后为悦般,居乌孙故地热海附近,游牧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今巴里坤)一带,隶属轮台,因其地有大沙丘,故而得名。其族源本于唐朝并无关联,但是因为当时沙陀突厥处于几个强势政权的夹击中,所以不得不委屈以求全,在和回纥、吐蕃、唐朝几大政权的直接和间接的交锋中,其首领意识到了唐朝的强大,在再三斟酌之后,选择唐朝作为其靠山。并且在迁入唐朝境内后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二旺 《学理论》2012,(35):165-167
汉代是中国古代利用礼教进行道德建设比较成功的朝代,不仅礼教和德治天下的理论不断完善,而且运用礼教推行道德教化的实践也逐渐成熟,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汉代在道德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全社会普及礼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王云红 《学理论》2009,(5):140-141
清朝在入关初期,曾将大量人犯流徙东北地区,这一政策延续至乾隆初年始有所改变。清初发往东北的流放,一般称之为“流徙”,“流徙”初即为流刑,只是没有流放里数的限制。东北地区作为清王朝统治者的“龙兴之地”。那么,清初统治者缘何将大量人犯发往东北一隅呢?  相似文献   

16.
任晶 《学理论》2013,(23):252-253
清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文官制度,从清朝建国之初,就确立了"文治"国策。在清代",孝"观念渗透了官僚制度的各个方面。"孝"是为官的必备品德。丁忧制度便是清代官僚制度中体现孝道的一项重要政策。丁忧是指官员遇有父母等长辈之故,而离任治丧守孝之制。从清代文官丁忧守制期限、官员丁忧的报丧程序以及清代丁忧官员的范围扩大,来阐述文官的丁忧制度。  相似文献   

17.
刘国辉 《学理论》2009,(7):106-108
曾国藩之所以由一名中下层汉族儒生地主崛起而为居功至伟的晚清封疆重臣和被誉为“同治中兴第一名臣”.是与其幕府僚属的谋划与用命分不开的,而他的幕府僚属的崛起又是曾国藩重用、保荐和提携的结果。他们之间关系的紧密结合.源于思想意识上的共鸣和政治利益上的互补,他们作为中下层地主、官僚、士绅之间的“弱弱联合”造成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相对强势,对晚清政治格局的演变乃至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末佛教之世俗化转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僧人关注政治及民生社会,二是佛教日益深入民间,与老百姓关系密切。明代后期,佛教世俗化转向明显,这与佛门内部僧伽制度的变革和明政府倡导的诸宗融合政策有关。明末之佛教世俗化转向,对当今中国佛教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奇玉 《学理论》2009,(20):169-171
中国古代剧论家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主张作家主体对事物客体的艺术改造。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他们借鉴了古代哲学和文艺理论中的传神论,形成了与西方重视精细而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不同的审美追求,强调人物外在“形”的真实描写和内在“神”的形象化描绘,并以“形神兼备”作为戏曲人物塑造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魏清彩 《学理论》2009,(26):98-99
明朝中期,北部边防出现危机。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及女真族的侵扰,明政府调整明初的战略,开始注重辽东防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此外,辽东镇还设立了马市,与女真等族进行贸易。马市的设立是辽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各民族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途径,是双方互惠互利的一项措施,当然也带来了一些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