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胡善德  阮雪梅 《世纪桥》2012,(15):116-117
信访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在社会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2005年新的《信访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信访工作机构、信访工作职能都有了较大加强,但信访难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信访工作面临诸多困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信访工作。  相似文献   

2.
姜述弢  孙影娟 《世纪桥》2012,(3):52-53,92
农民利益诉求表达与救济渠道不畅,农村利益主体与矛盾冲突多元化,信访工作效率较低等原因造成农村重复信访事件频发,呈现出重复访、无序访、多人访、组织化访等特点,多数为土地访、环境访。信访制度应定位于利益表达渠道而非沦为依靠"批示"解决冲突的行政机制,应树立司法权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满足与维护农民利益诉求,加强心理疏导与法律政策的宣传教育,健全农村信访工作联合协调机制,及时处理信访事项,方能预防和减少重复信访。  相似文献   

3.
宪政视阈下当前我国信访困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红暄 《唯实》2009,(7):62-66
信访是公民和政治体系之间的政治沟通行为。目前,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公民信访、信访工作机构不能及时化解的问题和现象。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看,形成这种信访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地方公共权力高度一体化;人民代表大会信息沟通通道对信访通道的挤压;信访制度自身的缺陷;中国政治文化中浓厚的“清官”情结的影响。化解我国的信访问题,必须对现行的信访制度进行改革。信访制度的改革应是渐进的。应确立“民主”、“法治”、“以人为本”的现代信访制度理念;引入人大代表接访制度和律师参与信访制度,为信访通道分流减压;提高信访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强信访工作的责任感;整合现行信访机构,借鉴西方申诉专员制度,明确信访工作机构的权利救济功能和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4.
社会利益关系是否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信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信访制度是促进社会利益和谐的重要制度.本文从当前信访工作面对的最突出问题入手,研究信访制度与社会利益矛盾的关系,分析信访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与不可替代性,明确其功能定位,并提出完善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纪检监察信访与“大信访”一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信访问题不断解决,信访压力却在增大;信访办理手段有限,信访形式却在翻新;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力量配备却很薄弱.究其原因是,信访制度存在缺陷,信访博弈均衡困难,地方信访环境不良.要摆脱基层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现实困境,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应回归本职,完善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制度,整合基层信访资源,以及加强基层纪检监察信访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信访体制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访制度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制度设计之一。但是由于公民权利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或伸张、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解决问题的成效很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和服务理念的缺失,当前的信访工作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现行信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因此,信访工作要适应公民不断增长的政治参与需要,要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意识转变;要依法治“访”,建立责任机制;要整合信访资源,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信访工作队伍;畅通公民信访的渠道,提高信访机构的协调能力;要切实推进信访决定执行体制的改革,增强信访决定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7.
魏星 《党史纵横》2006,(1):62-62
信访工作是反映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海城,这座连续四届跨入中国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的城市,以全新的思维,跳出信访看信访,自觉创新体制机制,构建起一个以责任考评体系为动力,以创新工作平台建设为载体,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保证的具有海城特色的大信访新格局。一个时期以来,海城信访总量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况,集体访、越级访更呈高发态势。作为综合体制改革先发地区的海城,每年用于社会稳定工作的资金投入都在8000万元左右。如此巨大的改革成本使海城腾飞的翅膀日渐沉重。“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当务之急”,2005年4月,新一…  相似文献   

8.
处理好群众信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重要工作,是稳定社会基础的重头戏,纾解信访扣结、构建基层和谐刻不容缓。2006年义乌市信访工作呈现“三下降、一好转”的良好局面,即信访总量下降,进京赴省批次下降,非正常访与接待集体信访批次和总量下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义乌市整合社会力量,构建“信访大调解”机制,从实践的角度回应了理论的提问。  相似文献   

9.
蒋美华 《学习论坛》2007,23(9):63-65
当前,信访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困惑。为此,就需要在和谐理念的引领下,以人为本,积极建构和谐信访文化,并以创新为突破口,理性应对诸多问题,努力探索和谐信访的有效运作模式,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做好新时期的群众信访工作,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当前引发群众信访的主要成因,着力在坚持以人为本、落实领导责任、健全工作网络、解决信访诉求、推进制度建设、做好群众工作等方面狠下工夫,推进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努力提高信访群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信访制度是我国最基本的民意表达制度,近期以来信访的人数剧增,影响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及预警分析,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信访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新中国信访工作和信访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他的信访思想是我国政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我国信访体系的构建影响深远。毛泽东的信访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信访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机组成部分,信访活动是促进党的目标实现的方法,应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对待信访问题。  相似文献   

13.
缠讼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历史事件”,但其存在不可避免地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带来障碍。我国法律转型时期缠讼现象的法律成因主要有制度内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司法不公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健全相关法律规定,实现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加强司法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重视纠纷解决质量,加强普法教育。  相似文献   

14.
当前信访稳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从基层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看,基层信访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问题、宅基地问题、农村干部经济作风问题、涉法涉诉案件引发的信访问题、企业改制重组、工资拖欠等待遇及权益问题等等,要将大量重点疑难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为此,应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新模式,保持信访和社会的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5.
农民权益的界定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中看,几乎所有的农民问题乃至“三农”问题都可以和农民的权益问题联系起来,都可以归结或还原为一个权益问题;权益问题能否解决或解决好,关系到整个“三农”问题能否解决或解决好。这既显示了权益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权益问题的广泛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孤寡老人生存状况堪忧,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系统存在严重问题,其支持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手段都存在许多不足。构建和完善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系统。必须明确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的主体及其具体责任,完善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的内容,改革和创新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的手段,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信访条例》第4条明确规定,信访工作应当坚持分级负责等原则。分级负责原则说明,上访必须按程序进行,遵循“逐级上访”的原则,而不能“越级上访”,越级上访不利于解决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越级上访的现象,原因很复杂,但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对访民不重视、信访机制运行不畅等。因此,治理越级上访,需要推进信访体制改革,破解越级上访的症结;坚决贯彻落实信访责任追究制度;树立法治权威,建设法治社会;提升信访等政府部门治理与善治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8.
善治目标下的我国信访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治是建立在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基础上的社会管理模式。信访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需要政府与公民的广泛合作。以善治为目标推进信访制度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政府管理的内在要求,因此是我国信访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弊端已经成为土地资源科学利用的最大障碍。调整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国家所有制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的市场化、商品化;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有效转移;有利于国内外资本向农村的投入;有利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国有化不是对农民利益的剥夺,而是农民、国家和集体的共赢。具有实行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应加快立法与改革的步伐,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消费领域存在的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广告、商业欺诈等不和谐因素,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其根本原因是销售者面临着由功利主义过盛引发的道德危机、诚信缺失问题以及社会责任迷失等问题。为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必须有一个和谐的消费环境,缓解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要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的社会监督作用,细化消费法规与政策,维护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