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概念辨析要很好地讨论中国建设,我觉得有必要先澄清三个基本概念并梳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概念分别是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发展。1.政治建设广义的"政治体制改革"相当于"政治建设",但严格说来,从政治学学理上看,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政治建设是国家建设(State Construction)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国家建设是相对于国家革命或社会建设而言的一个概念。国家革命是推翻一个旧的国家体  相似文献   

2.
张卷根 《团结》2002,(6):18-18
我是一名多年从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普通教师,是在民革老前辈政治品行和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成为一名民革党员的。民革前辈那种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共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民革事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作为新当选的主委,我将以百倍的努力去学习和工作,为民革事业的发展做出无私的奉献。  相似文献   

3.
政治风险是执政党面临的重大风险,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新时代防范化解政治风险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政权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一系列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党防范化解政治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使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的"时间表"愈加迫切、"路线图"更加清晰、"任务书"越发明确。新时代党防范化解政治风险必须以不断巩固党的政治基础为核心、以扎实提高党的政治自觉为关键、以全面优化党的政治环境为前提、以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保障,科学有效防范化解政治风险,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4.
价值是政治哲学的主题."美"作为政治哲学不可或缺的价值向度,是人类精神层面表现出来的与直观、情感相联系而又超越直观、情感的政治认知能力和政治实践能力."美"根源于人的存在,人的存在的双重生命构成了对"美"进行政治哲学诠释的逻辑基础;"美"在与政治理性的合理性张力关系中,确立其空间存在和功能定位;"美"在与政治道德的合理性张力关系中,确立其形式存在和功能定位;"美"在与政治自由的合理性张力关系中,彰显其现实存在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指向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受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国民党当局的统治受到严重冲击,被迫进行"本土化"、"民主化"的政治革新,台湾少数民族政治运动由此兴起.在党外反对势力支持下,台湾少数民族政治运动围绕"正名"、"还我土地"、"自治"三大诉求,向国民党当局抗争维权,这一运动到20世纪90年代末逐渐走向消沉,其原因值得深思.台湾少数民族政治运动虽然历时短暂,却在台湾政治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社会活动或实践方式,具有高度自觉的政治意识、辩证反思思维和柔性教化与管理等特点。满足人的政治社会化需要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存在的合法性依据和本质要求,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教育"方式实现的基本目标,教育主体的交往与互动是"教育"实践的根本前提。系统全面考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逻辑,有助于实现"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国政治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及"国家政治安全与法治中国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成都隆重召开。中国政治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产生了中国政治学会新一届理事会。经民主选举,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当选会长,包心鉴、房宁、高建、高小平、韩冬雪、黄百炼、姜汉斌、林尚立、桑玉成、王浦劬、王雅安、王一程、徐勇、杨光斌、杨海蛟、张桂琳、张献生、周光辉、周平、朱光磊当选为副会长(按拼音字母排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身份"为核心概念,剖析了网络参政兴起的内在机理,认为网络参政现象兴起的逻辑蕴含在身份政治和公民政治的交错发展和历史转型中,公民政治的发展为公民自主参政议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如提供制度支持、培养参政能力及提高公民意识。而身份政治却有力地控制着政治参与的过快膨胀,保证政治的稳定有序。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民众一方面利用网络摆脱了不平等身份体系的约束,另一方面凭借既有的制度资源,以及现实政治参与中培养起来的公民意识和参政能力,进行网络"话语参政"。这一参政方式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政府需引起重视并加以疏导。  相似文献   

9.
1887年威尔逊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的观点,认为行政应该从政治中分离出来,并倡导建立公共行政科学。而通过考察美国的政治实践发现,威尔逊在联邦宪法问世100周年之际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建立公共行政科学,更重要的是在于纠正当时美国的"国会体制"对其宪政体制的偏离,恢复行政应有的功能与面貌。而在当下中国,研究"政治与行政二分",对于深入理解我国"党政分开"的政治智慧与政治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吉发 《理论导刊》2008,6(1):28-32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无产阶级政治实践为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了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合理因素,融阶级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构建了"政治价值--政治实践--政治文明""三环结构"的理论体系,从而创立了政治哲学的科学形态,构成了内导无产阶级政治实践发展的逻辑力量.在这一理论坐标中,政治价值是政治存在应然形态的价值浓缩,是引发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原始动因;政治实践是政治价值运动形态的感性延伸,是政治主体追求政治价值的物质活动;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价值沉淀,是政治生活能动创造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周,战后伊拉克的政治进程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在4月3日逊尼派的哈桑尼被当选议长打破僵局后,伊拉克过渡国民议会6日选举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领导人贾拉勒·塔拉巴尼为伊拉克新总统,原临时政府总统亚瓦尔和财政部长阿卜杜勒-迈赫迪当选为副总统,由3人组成总统委员会。总统人选尘埃落定,伊拉克朝"伊人治伊"迈出了一大步,程序也终于走到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大选落下帷幕,川普"意外"当选,美国即将进入川普时代。川普当选虽然意外,但是符合美国大多数人的民意。川普当选意味着财富分化、精英失势导致美国出现社会分裂。川普当选对美国精英治理文化造成冲击,但并非颠覆美国的选举制度。川普作为总统既无法清算反对他的美国精英,也不能把支持他的民粹置于美国政治结构的顶部。实际上,川普当选本身是对美国财富分化所导致的社会分裂的一种制度性的矫正。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是为完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强党理论的需要,汲取了国际共运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彰显了党对于自身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可能腐化变质的现实忧思。其发展图景,就是要永葆党的政治先进性,保持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实现这一发展图景,必须坚持消除重大政治隐患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结合,坚持政治纪律规矩约束与党内政治文化熏陶的结合,坚持突出政治标准选人与淘汰政治"两面人"的结合,坚持抓"关键少数"示范与开展全党政治教育的结合,坚持党员党性锤炼与涵养山清水秀政治生态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在对阿伦特政治思想的批评中,有一种是对于阿伦特"精英主义"的批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谢尔顿·沃林。在谢尔顿·沃林看来,阿伦特的政治思想是"反民主"的,而阿伦特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精英主义者"。笔者认为,谢尔顿·沃林在两个方面曲解了阿伦特的政治思想,其一,他片面化的解释了阿伦特政治行动的内涵,仅仅强调政治行动的"显现"维度,而忽略了政治行动的"交流"维度,其二,他并没有看到阿伦特将"政治"与"社会"区分中所表达出的政治内在的民主结构,因而错误的将阿伦特归入了西方精英主义政治的传统模式之中。在笔者来看,阿伦特的"政治行动"理论构建的是一种全新的精英主义的模式,即"人民的精英主义",这种精英主义是阿伦特意义上一种特殊的精英主义,它一方面可以提升政治的大众参与,保障政治权力的自我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政治精英的自我遴选,保证政治决策的不断修正和更新。从这个意义上,正如毛里奇奥·帕瑟林·邓特里弗所说,阿伦特是处在一种特殊的"民主"与"精英"之张力的政治结构中,在我们看来,阿伦特既是一个"自由的民主主义者",也是一个"人民的精英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陈剑 《理论导刊》2020,(1):40-44
党的政治领导力内涵独特、结构明晰,是党的定向力、胜任力、执行力和影响力这"四力"的有机统一。增强新时代党的政治领导力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顺利完成党的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在新的时空环境下推动政治领导力提升,需要延展政治视野,整合多方力量,重点在增强前述"四力"上下足功夫,努力实现把准政治方向、净化政治生态、扫除政治风险和凝聚政治力量等战略目标,进一步提升党的政治建设质量,推动"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若干"误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存在一些"理论误区",其中"民主至上论"、"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平行论"、"政治建设与政治改革相等论"是其中常见的三种.这些"理论误区"一方面在学理上并不可靠或者并不正确,但已经演变成普遍的社会观念.为了避免积非成是,出现"实践误区",有必要加以讨论,对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辨正和厘清.  相似文献   

17.
<正>初次遇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是在学校图书馆的"军队政治工作学科文献中心",以为是一本学术型期刊,但看到封面标题《习近平之江新语文章选登(二十一)》时,我被吸引了。翻阅杂志,"文化、思考、正能量"等字眼让我欢喜,作为一名准基层政工干部,不正是需要这些思考和见识来涵养自己吗?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儒家政治哲学是奠基在"内圣外王"这一思想观念之上的,其核心思想是德治以及由内圣开出外王。近现代以来,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发生了断裂。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在近现代转型的考察提出,政治哲学其实由两组基本原理构成:范导性原理与构成性原理。"内圣外王"之学内在地蕴含着这两组基本原理,但是,它的方法论前提必须加以置换,即从"内圣外王"转向"外圣内王"。  相似文献   

19.
政治人:多维视阈下的研究命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人问题的研究是中国民主政治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逻辑前提和逻辑起点.当前学术界对政治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急切需要"发展"与"补充",因而时于当前政治人研究的若干意义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从人性的无限丰富性与政治人属性、人的政治属性解读与政治人界定、人的思想品德结构与政治人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政治人塑造、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人命题等多维视阈和角度对政治人这一研究命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进而力图推进对政治人命题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从政治哲学理性层面提出"政治存在"基本范畴,认为政治存在与政治意识相对而言,是标志人类政治生活物质方面和物质过程的总和.政治存在具有自身的三维结构,政治主体、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是政治存在的三大维度.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政治主体多元化、政治活动国际化和政治关系民族化,是政治存在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