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研究之学科化: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学科化肇始于1980年,并且在80年代已经初步定型。1987年12月所出版的曹漫之主编《中国青少年犯罪学》一书是青少年犯罪学科化的重要标志,该书基本确立了中国青少年犯罪学的学科体系,直到今天仍然未能被超越。不过,就作为一门学科而言,青少年犯罪学仍然是很不成熟的,甚至其生存也是堪忧的。  相似文献   

2.
2003年3月29日上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在会所办公室举行在京会长扩大会议,深切缅怀创始会长、名誉会长张黎群同志。万绍芬名誉会长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郭翔会长主持会议。学术顾问戴宜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潘仕,副会长弁君发、李玫瑾、张来顺、张美英、章晨,部室负责人曹彦基、江文、张雪菁,以及万绍芬名誉会长的秘书张微等同志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怀着非常沉痛、非常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名誉会长张黎群同志。  相似文献   

4.
2003年3月12日晨,学会的江文同志来电话告:张老辞世。我如遭电击。虽然自张老患病以来,我们就不断接到他病情凶险的通知,但我们一直寄望于他凭一贯健壮的体魄和特有的乐观毅力,再加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他能转危为安。2002年8月,他因病未能与出席“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的全体代表们见面,我们仍希望来年的山西大会,能见到他在主席台上的身影。但他毕竞走了,给我们留下许多供我们长期研究、反复思索、不断学习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美国对青少年犯罪的自我报告的调查(Self-report studies)是一种非官方的调查,这是指研究资料的搜集和保存不是由政府或社会控制机构--警察、法院、矫正机关,而是出于私人的组织、机构或基于犯罪学者自己的研究需要所进行的调查,以此来弥补官方的统计在研究犯罪中的不足。应该说,这种调查也可作为我们研究犯罪时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防止青少年网游成瘾,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目前推出了旨在限制青少年深夜网游时间等的“预防及消除游戏成瘾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青少年犯罪问题》创刊于1982年,是以青少年犯罪与犯罪学、青少年问题与青少年法学为核心内容的学术期刊,也是国内在此领域唯一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在法学、社会学、青年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新近出版的《发展犯罪学》具有资料性强、实证性强,学术观点实事求是的特色,并指出了其不是之处。学者周长康,同时也是浙江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给我寄来了他与另外二位仍在警察实践岗位上工作的同志合写的《发展犯罪学》(《发展犯罪学——从传统犯罪到现代犯罪》,周长康、张应立、钟绿芳著,群众出版出版,2006年,储槐植教授作序,全书286页)。  相似文献   

9.
正凡是士人大场面的集会不免也有一些程式,古之难以考究,当下到可以目睹的大多是军歌嘹亮的开幕闭幕之方式。不过这些场合或许也未必就好,在读书人中想要齐唱起同一首歌,那也是难事,更为重要的是,假如不是领导高层而是士人闲暇出席,借用这种手段,多少有些尴尬,也难以激起一丝涟漪。这种内心深处的看法我不知道书生白丁是否有同感,唯独可以实证的是在我国本土所开创的"中国犯罪学高层论坛"上,使用这种方式不那么妥当,不免受到公开反对甚至几分讥讽嘲弄。这是由于在这个群体中从其拉起山头起就形成了不平则鸣、不同则争、不公则讼的风气了。近日,鄙人观察近年"中国犯罪学高层论坛"之"联播"实况,不由自主引发许多感叹,无意之中产生有一种怀旧悲凉之心态,聊发出一种断想,情不自禁流露笔端,书写出来,既为表达个人之陋见,也为寄托一丝馨香祷祝之朴实情怀。  相似文献   

10.
11.
注:奔津门赴“海河论坛”之约前突获“犯罪学茶楼”楼主皮艺军教授约稿并叙及《青少年犯罪问题》主编姚建龙君催稿,于是匆匆翻阅了几份载有当今“中国犯罪学研究会”领军主帅王牧会长的文章,顿生与王牧君共品犯罪学“茶素”之念。无奈行色匆匆,只好招来亲授弟子翁连金趋舍下共品其味,并叙其将鄙见与共识形成如下浅识,可视为离开犯罪学科坛十年、  相似文献   

12.
2011年4月23日-24日,“社会公共安全机制的反思与创新暨中国犯罪学高峰论坛”(也称为“海河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与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共同承办。天津市社科院为此次论坛的举办给予了宝贵的支持。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福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  相似文献   

13.
首期寄语     
前日,与华政姚博士建龙一晤,拟在《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中辟出犯罪学专栏。为区别于“法学家茶座”,则谓之:犯罪学茶楼。茶楼之主持人拟由参与撰稿诸君分别担纲,轮流充任楼主。遵循互联网之规则,楼主实为发帖人,其职不论科处司局,仅为诸位茶客引出本次话题。受建龙君之邀,本人暂做专栏开篇之楼主,发出首帖,为《犯罪学茶楼》即将开张致辞。  相似文献   

14.
隐案(Dunkelfeld)在犯罪学研究领域里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里(通常是一年)事实上已经发生了,却由于诸多原因没有被司法机关获知或者被排除于官(警)方犯罪统计之外的刑事犯罪案件的总称,又称为犯罪暗数(Dunkelziffer)、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外青少年犯罪研究的情况及其对我国开展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的参考意义。全文分为:一、现代犯罪学的基本成果;二、国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三、国外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四、我们应向国外现代犯罪学学习什么。  相似文献   

16.
2007年3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皮艺军教授提交的论文为《犯罪学VS刑法学》,本文系戴宜生先生对皮教授论文的回应。据悉,皮教授论文的题目已经改为《刑事一体化的方法论解析》,拟刊于陈兴良教授主编之《刑事法评论》。  相似文献   

17.
征稿征订     
《青少年犯罪问题》创刊于1982年,是我国唯一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以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权益保护以及犯罪学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学术性期刊。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是全国法学类、社会学类核心刊物、青少年法律保护和法制教育的指导读物。《青少年犯罪问题》致力于及时反映国内外有关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权益保护方面出现的新理论、新动向、新观点、新经验和新问题;致力于深化和繁荣青少年犯罪学、青少年法学理论研究,推动我  相似文献   

18.
论青少年犯罪之社区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是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的起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十分严重,犯罪率急遽上升,危害十分严重。我国在此时开始了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从而推动了犯罪学的研究。就整体而言,我国在犯罪现象分类研究中对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相对于其他犯罪类别是比较全面和深入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一、犯罪"四问"说起来,自己也是在犯罪学门前踯躅了近30年的学人,年轻时以为捧着鼻祖加罗法洛的《犯罪学》衣钵,就踏入了"犯罪学"的神圣殿堂,一路走来到了知天命之年环顾四周,却越发疑惑了——什么是犯罪?谁在定义犯罪?谁在犯罪?敢问路在何方?(一)什么是犯罪动物界自然法则中是没有犯罪概念的,不能说狮子吃了羚羊就犯罪了。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在长期利益争斗过程中互相妥协地形成社会管理及管理规则。人们让渡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给智者、强势集团或他们组成的政府,以制定包括政策法律在内的管理规则,并用权威保证这些有效规则得到普遍遵  相似文献   

20.
征稿征订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5):F0003-F0003
《青少年犯罪问题》创刊于1982年,是我国唯一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以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权益保护以及犯罪学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学术性期刊。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是全国法学类核心刊物、青少年法律保护和法制教育的指导读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