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作为劳动模范被毛泽东、周恩来所赏识。经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名,陈永贵当选为九大中央委员、十大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他当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后,到中央工作,但却与“四人帮”发生了矛盾。陈永贵热爱毛泽东,亲近老干部,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拥护毛泽东的主张,但与“四人帮”有本质上的不同陈永贵出身贫寒,有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他家才获得解放,分得了土地,政治上也翻身作了主人。因此,陈永贵打心眼里拥护共产党,热爱毛泽东。战争年代,他积极支前,努力生产。建国后,他成为大寨的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中,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曾奇迹般地走进了中南海,并被推上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高位……  相似文献   

3.
陈永贵逸事     
“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造就了陈永贵这位半文盲的国家副总理。他的发迹史打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但他毕竟还是一个传统的农民。 侥幸闯过政审关 本来,政治领导人的历史应该有透明度,但在“对毛主席的指示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的年代里,只要传出伟大领袖一个声音,就能改变事实真相,平息一场争论,决定人的政治命运。 陈永贵在《党员登记表》中填写参加过日伪特  相似文献   

4.
冯都  罗婷 《党史文苑》2003,(4):10-14
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庄稼专家”陈永贵从大寨走进中南海,毛泽东把他作为“新鲜血液”注入中国政坛,并将他逐步推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之高位。他的发迹史打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但他的飞黄腾达并没有改变他传统农民真诚纯朴的性格。  相似文献   

5.
1973年中共十大.陈永贵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陈永贵当选为副总理。随着陈永贵官位升高.在山西也产生了“两个凡是”:“凡是陈永贵说的都一律照办;凡是大寨、昔阳做的也都一切照搬。”陈永贵所主待的“西水东调”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马的。  相似文献   

6.
(五) 1968年,林彪与江青的政治关系又有了新的发展。 一是表现在重大事件中。 1968年3月,在整个局势稍为稳定之下,突然爆发出“杨余傅事件”。在此事件中,江青与林彪再次紧密地进行合作。 3月9日晚上,叶群紧急约见江青;一见面,就说:“杨成武和余立金勾结起来,要夺吴法宪的权。林总叫我来向你报告,看怎么办?”还表示:“林总很为难,他不好直接找主席,问题又很严重!”江青一听,劲头就来了,立即去见毛泽东。她除了提出杨成武“要夺空军的权”之外,又说:“杨成武跟傅祟碧勾结,要夺北京市委的权。” 这些罪名都…  相似文献   

7.
二、人民大会堂,面见康生进忠育 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面夺权的阶段。 夺权,始于上海的“一月风暴”。1月4日,上海《文汇报》社的“星火燎原革命造反总部”宣告接管了《文汇报》。1月5日《解放日报》社的“革命造反联合司令部”也如法炮制,夺了报社的权。这一天,“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等11个造反组织在“新生”的《文汇报》上发表了《抓革命,促生产,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传记文学界出现了一个新的“热点”——“陈永贵热”,短短十年间,就有六七部著作相继问世。这一现象,在同时代的众多“劳模政治家”中极为罕见。但是,随着这些作品的出版,在陈永贵的评价问题上也呈现出较大分歧,引起了激烈争论。这里,笔者无意参与这些争论,只想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怎样科学评价陈永贵的功过是非。一、树立科学的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树立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唯一正确标准。简单地说,就是以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根据这一基本原则,我们在评价…  相似文献   

9.
王金岗 《党史博采》2008,(12):44-44
<正>许多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对《陈永贵同志谈农村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一文都多少有点印象,也存有疑问。1967年11月7日,中共中央以中发(67)339号文件的形式向全国转发了此文,一时间,全国各地大批农村基层干部从"批倒"、"批臭"中被解放出来,他们一面激动万分地高呼"毛主席万岁",一面激情满怀地给陈永贵写信、打电话,  相似文献   

10.
霞飞 《党史纵横》2005,(2):5-12
原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作为劳动模范被毛泽东、周恩来所赏识。经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名,陈永贵当选为九大中央委员、十大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他当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后,到中央工作,却与“四人帮”发生了矛盾。陈永贵无比热爱毛主席,“文革”中他坚决拥护毛泽东的主张,他与“四人帮”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陈永贵出身贫苦,有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他家才获得解放,分得了土地,政治上也翻身做了主人。因此,陈永贵打心眼里拥护共产党,热爱毛泽东。50年代初,他带领大寨全体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之后,率领农民,依靠集体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陈永贵,上个世纪50—70年代大寨党支部书记,在毛泽东的关怀下,陈永贵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毛泽东对一个普通农民干部的赏识和重用,正如陈永贵所说的那样:“今后,再也不会有毛主席那样伟大的领袖会把一个农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捧到那样高的地位的人了。”  相似文献   

12.
大寨之路 陈永贵,1915年农历正月初一出生在山西省昔阳县小南山村的一孔破窑洞里。原名荣贵,后来又改叫永贵,小名则叫金小。“永贵”这个大名并不常用,直到陈永贵30多岁了,不少人还叫他“金小”。 1964年1月,时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的陈永贵奉召到  相似文献   

13.
王力沉浮录     
霞飞 《党史博览》2005,(4):41-45
在中国,有两个王力:一个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原籍广西的王力,一个是曾在“文化大革命”前任中联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原籍江苏的王力。此文所说的王力,是指后一个王力。这个王力,曾经是“文化大革命”前期红极一时的人物。曾经是党内才俊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过去20多个年头了。在这场运动结束20年时,国内不少人在反思、谈论这段历史。席宣、金春明撰写的《“文化大革命”简史》(以下简称《简史》),可以说是这种反思比较集中的体现。在海外、国内,也有一些关干“文化大革命”的文章发表。从国内外对“文化大革命”各种各样的议论中,可以看出,由当前社会的现实问题出发反思“文化大革命”,是近几年人们观察这段历史的基本特点。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域、生活经历和文化传统不同,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也调然有别。20多年后,“文化大革命”研究的多元性,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这段…  相似文献   

15.
在整党当中,要把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作为一个突破口,这是一条重要的经验。目前正在整党的单位,应当认真去做。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有助于全面完成整党的四项任务,有助于为实现四化而更好地发挥党的作用。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仅仅解决一些认识问题(比如:“文化大革命”能不能一分为二,“文革”中的两派是否有正确错误之分,否定“文革”会不会否定群众,等等)是不够的,还必须清除“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  相似文献   

16.
陶鲁笳说:“毛主席把《大寨之路》要去了,要看”1964年3月28日,毛泽东外出视察,专列停留在邯郸,要河北省委、山西省委领导去汇报工作。毛泽东要陶警笛汇报农业情况。陶汇报了全省情况后着重讲了大寨。毛对陈永贵“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给予肯定,说:“很好嘛!就像打仗一样,不参加打仗,怎么会指挥战争呢!”陶鲁布汇报大寨抗洪救灾、重建家园时,毛泽东对大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很重视。毛泽东还说,大寨的评工记分办法好,不搞繁琐哲学,既有差别,又不特殊。毛泽东问陈永贵情况时,陶说陈永贵50岁,42岁时扫盲,讲话有逻…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综述张均兵方增泉沈传宝“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沉重的一页。“文化大革命”史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开始于1978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尤其是在1996年——“文化大...  相似文献   

18.
李连广 《党史文苑》2007,3(3):50-51
“文化大革命”结束30年了.而“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人与事却依然耐人寻昧。康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揭发江青和张春桥是叛徒一事,就是其中一例。对于康生此举的动机有不同说法:有说这是他惯于投机的本性使然;有说这是“迫害狂”的本能反应;粉碎“四人帮”之初。有人甚至公开宣称.这是康生同“四人帮”有过斗争的证明。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结束30年了,而“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人与事却依然耐人寻味。康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揭发江青和张春桥是叛徒一事,就是其中一例。对于康生此举的动机有不同说法:有说这是他惯于投机的本性使然;有说这是“迫害狂”的本能反应;粉碎“四人帮”之初,有人甚至公开宣称,这是康生同“四人帮”有过斗争的证明。1978年,本文作者曾在中央党校做“清查”工作,在整理康生问题的材料时,看到康生揭发江青、张春桥的有关内容。最近,他依据所掌握的资料,披露了此事的真实内幕。  相似文献   

20.
涤生 《党史纵横》2006,(8):9-13
陈毅“对文化大革命”是不理解的。他是老帅中态度比较明朗的一个,也是较早对“文化大革命”中种种极“左”做法进行抵制和斗争的一个。陈毅“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发表过一篇态度十分鲜明、观点十分尖锐的演讲,集中反映了他当时的政治观点和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展现了他高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