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贯价值立场,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践行"服务人民"宗旨的根本保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秉持中国特色提供了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意见》分七部分: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五、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六、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3.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校作为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干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应下大气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作贡献。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统揽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当代中国,只有以“三个代表”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才能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任务要靠全党、全社会和哲学社会科学界共同努力完成。  相似文献   

5.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体系规模大、涉及领域多、学科门类庞杂、从业人员多以及对人的思想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的特点。新世纪新阶段,积极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给出了积极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阐明了积极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基本原则,探讨了积极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深刻阐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指导方针和目标,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然克服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错误思想,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和积极作用,建立大社会科学,树立大社会科学观.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做好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哲学社会科学的阶级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按照阶级斗争的规律,努力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8.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早在2004年初,中共中央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系统总结了我们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经验,明确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提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经过四年的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呼唤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而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像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所要求的那样,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发展我国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是我们党在1956年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具体情况,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几十年来,在执行党的“双百”方针过程中,既有成…  相似文献   

10.
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文化的核心,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我国高校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阵地和主导力量,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高度重视高校的主导地位。但是,我国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的滞后性,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马克思主义结束了文化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二元对立,进入了一个多元分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涌现出来的各种理论范式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晚期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法国实际上是后马克思主义生成的大本营。1956年苏共“二十大”和“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之后,法国思想界十分活跃,除了原有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之外,不仅出现了所谓“反叛性”的马克思主义,而且还出现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些或多或少与马克思主义相左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下流行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前史。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革。因此,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和教训,对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理性信仰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容忽视的维度。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坚持理性解读,从宗教批判、理性根基、理性维度着手,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理性剖析,找准信仰的内涵偏差、内在缺乏、外部困扰,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否定和怀疑的根由,以理性的目光审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定位,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其成为大众不能脱离的生命信仰,真正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充实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性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主体、方法、保障、反馈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带有规律性的模式。其中目标是出发点和归宿;主体是自主性和能动性因素;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保障是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反馈是大众化工作评价和改进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回顾,从时间和人物两个线索探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论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经过欧洲马克思主义和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个过渡阶段,阐述了当今世界格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7.
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是认识执政风险、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对执政风险的认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成过程;对执政风险的认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新时期要在全面认识执政风险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政治学、哲学、历史学和文化学领域,有两个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重大课题,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前境况下,传统文化的更新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这两股文化潮流,必然会有交叉与重叠,二者的关系应是相互关联、彼此依赖而又是可以融合共生的。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贡献主要体现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性;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时代特征进行了科学判断,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了根本前提;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时代化,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树立了光辉典范;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出版业态的变革引发思想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化,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日本和法国是清末民初马克思主义向国内传播的两个重要渠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经了从零碎译介到选择性传播的转变,部分马克思主义术语实现了跨语境转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体是多元的,传播者因政治立场和目标不同,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有差异。总的来看,阶级斗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说被译介的要早一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因此存在“梯次传播”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觉醒,为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改变孕育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