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格与国格     
尚德 《前线》2020,(1):46-46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人格,是个人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尤其可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而国格,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荣誉、尊严和品格。人格和国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格与国格,犹如枝与根、流与源。没有了国格,人格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国格是人格的保障。失去了国格,人格将无立锥之地。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亡国奴的人格何其低下,而误国亡家的人终将被人唾弃和鞭挞。  相似文献   

2.
期盼人格     
期盼人格□文/董治顺什么叫人格?《辞海》上有三个定义,其中头一个叫做“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这是十分恰切的。中国人历来看重人格,将人格同个人的尊严国家的国格民族的文明相提并论。因此,中国才素以东方文明之国闻名于世。一个人有了健全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3.
党格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党有党格。保持人格尊严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保持国格尊严是我国公民的神圣职责,保持党格尊严是共产党人的第一生命。在革命战争时期,先烈们在敌人的屠刀面前,大义凛然,庄严宣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党格的尊严,为所有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党格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往往表现为党的原则立场和党员的气节  相似文献   

4.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对台政策及其对祖国统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关注祖国统一问题 ,既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又坚持“八项主张” ,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对台方针政策 ,有力地推进了海峡两岸统一的历史进程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坚决反对分裂 ,反对“台独”90年代以来 ,李登辉主政的台湾当局逐步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 ,相继鼓吹“两个政府”、“两个对等政治实体”、“阶段性两个中国”、“台湾已经是个主权独立国家”、两岸关系为“国家与国家 ,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等论调 ,同时还在政治体制、对外关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  相似文献   

5.
知人易,知己难。在全球都把中国的崛起当作一个热门话题的时候,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呢?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国通过适时而成功地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于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将超日赶美的舆论四起。对此,国人有的沾沾自喜,而在西方,“中国威胁论”又喧嚣尘上。但客观地看,中国绝非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在世界产业链中,中国仍处于低端,只是世界的一个大“加工厂”。中国实现崛起所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远。“世界工厂”在经济史上是指19和20世纪先后成为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6.
建国50年来,中国外交格局经历了四次大的变动,用人们熟悉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概括就是:建国初期的“一边倒”,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的“反两霸”,70年代的“大三角”和80年代以后的“全方位”。本文扼要分析了这四个阶段外交格局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在每一格局下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及所受的局限;指出,外交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受到国际形势变动的影响,一方面又与中国内部的发展变化有关。可以看出,在从新生的革命国家向成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在不断发展,中国对自身利益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中国同现存世界的关系在不断调整和改变。  相似文献   

7.
王斌 《党建》2022,(10):16-19
<正>“展形象”是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提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  相似文献   

8.
航天事业,特别是科技综合能力相对落后的中国航天事业始终是一处令人倍感神秘的天地。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成千上万的各类科学人才云集大西北漠地,向“天神”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充分表现了新中国一改鸦片战争以来的旧中国的衰弱形象,有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勇气、信心和能力。这期间,多少功臣因历史上的保密原因而始终默默无闻;几十年后,这些功臣象灿星般呈现在国人眼前。  相似文献   

9.
印度的改革     
印度近几十年来相继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60年代中期在农村推广“绿色革命”,普及了农业技术,提倡使用良种、化肥、进行土壤改良和加强农田管理等,使印度农业有了很大起色,从一个严重缺粮的国家发展到了粮食基本自给。1970年开始兴起一场“白色革命”,实施“洪流行动计划”由国家出资建设现代化大型鲜奶加工厂。由于印度是亚洲养牛最多的国家,这一计划充分利用了印度的牛奶资源。80年代中期,印度又在渔业战线上开展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大观     
“龙的传人”要没?从古到今,龙一直作为中国形象的代表性标志而被中外普遍认同,中国人也以“龙的传人”为自豪。然而,“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那些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由此,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说,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认识有偏差,重塑国家形象品牌时,应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他还说,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已正式列入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龙有可能不再是中国形象的标志,消息一出,立即引来反对…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对从鸦片战争到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210年间中国形象的变迁有深刻论述.回顾历史,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形象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了”的历史巨变,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家形象最伟大的变化.立足现实,他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形象变了,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建设.展望未来,他认为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形象会发生“大变化”.在论述中国形象的变迁中,邓小平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2.
礼仪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各自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礼仪道德规范。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素质的标志,在国际交往中则体现为国格。中国人自古崇尚“以礼治国”,素以“礼仪之邦”的盛誉而著称于世。《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仪,上升而为礼制,下沉则是礼俗,与道德更是互为表里,具有维系、调节和教化功能。中国传统礼仪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诸如尊道贵律、律己修身、仁爱孝悌、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修睦、精忠报国、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等等,无疑是中华传统…  相似文献   

13.
德国一向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为廉洁的国家,它是“透明国际”公布的16个世界上最清廉国家之一。这在西方被归结于民主、法治、制衡、监督、公开、透明和教育的结果。但最近一个时期,德国相继爆出一系列腐败丑闻.有政客“弃政从商”的“旋转门”现象.也有政客或名人逃税事件.德国的清廉形象因此而受损。  相似文献   

14.
风华三十年     
1978,中国改革开放元年。 2008,改革开放走过30年。 30年,一个足够长的时间,一段足够长的距离,一段足够远的前行。30年,它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部书,记录着中国经济从“蹒跚学步”、“摸着石头过河”到实现高速发展;它是一卷胶片,记录下中国老百姓由贫穷走向富足、幸福的影像;它还是一个故事,娓娓讲述着东方古国觉醒、腾飞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5.
黎里 《前线》1994,(17)
俗谚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话既生动又形象、既通俗又深刻地说明了重点突破之要义。打仗如此,学习如此,抓工作亦如此。在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年代,工作多、任务重是善遍现象。面对这一现实,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平均使用力量,“眉毛胡子一把抓,茄子黄瓜一起数。”满足于一  相似文献   

16.
张弘 《奋斗》2018,(14)
正创建于1951年的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哈电电机)被誉为生产中、大、巨型发电设备的"共和国长子",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从自力更生满足国家对电力装备的基本需求,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路砥砺前行,不断攀登,直至登顶行业技术制高点。她用60多年的创新发展,演绎着发电装备业的一个又一个传奇,用中国装备"装备"着中国,同时也"装备"着世界。改革开放40年来,哈电电机在党中央、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的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内聚实力,外塑形象,国家实力和国家形象都上了一个巨大的台阶。回顾这十年,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成就给未来十年的发展以信心,中国有能力和机会再创造一个“黄金十年”,中国只有进一步内外兼修,才能更好的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18.
说气节     
王晓勇  若雨 《党风建设》2000,(12):14-14
气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我们通常说的国有国格,人要有骨气,就是指要有气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气节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人格品质;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就是国格。作为一个革命的党,一支革命军队,必须有气节,有一股浩然正气,这是支撑我们国家、民族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有了它,就有了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有了它,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有了它,革命就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代价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进入90年代,代价与社会发展成了国内理论界关心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间,在1993年第19届世界哲学大会上,“进步的代价”也被列为会议四个主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讨论中主要涉及的是代价涵义、代价与发展、代价与中国改革等问题。一、代价的涵义在论述代价的涵义时,多数学者基本上都认为代价包含着主体为实现某种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课题已正式立项。据悉,这个课题如果完成,所塑造的中国国家新的形象标志,很有可能将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笔者作为一个“龙的传人”,看到这则新闻时瞬间经历了三段情感历程:先是疑惑——究竟怎么回事?继而是愤怒——简直岂有此理!最后还是困惑——这样的课题竟然还能立项?这样的命题适合作为课题“研究”吗?能“研究”出什么结果?谁有权决定中华民族的图腾和国家的形象品牌?据悉,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