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刘兆征 《前进》2008,(11):49-5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并把它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要从全局币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国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践.总结和研究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和适应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工作经验,对于深化党领导环境保护工作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进“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将 4月 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精神卫生 ,提出的口号是“消除偏见 ,勇于关爱”。现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指出 ,精神卫生是世界卫生组织 1 1大重点工作之一 ,将今年卫生日的主题定为精神卫生目的是提高全球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 ,鼓励成员国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和进行立法 ,确保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精神障碍康复者重返社会创造适宜的环境。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 2 1世纪 ,在这新的世纪里精神疾病的不断增加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挑战 ,特别是我国在经济尚不发达、国力尚不强大的情况下迎来这…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朱鎔基总理在为今年世界环境日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大声疾呼: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而高明的决策者无不坚持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以环境建设来拉动经济和社会的可  相似文献   

5.
盛世兰 《创造》2021,29(4):43-46
生物多样性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2021年5月22日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和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筹备工作的又一个重要节点.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呵护自然,你我有份",充分显示了"人民的参与是最关键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经验;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生态系统修复",中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宣传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云南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与成效也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子荷 《中国减灾》2005,(6):24-26
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05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Green Cities-planfor the Planet!),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创建绿色家园、营造和谐社会的决心与行动,鼓励公众参与,弘扬生态文明,繁荣环境文化,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人人参与,创建  相似文献   

7.
这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始时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总结“十五”期间的环保工作,部署今后五年的环保任务,进一步开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一、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也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8.
《前进》2021,(6)
正2021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立法规定后我国第7个环境日。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概念的提出与内涵 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在该报告中,200多处提到了“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Sound)”(也有人译为“环境无害”)这一概念。至此,“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理念被正式提出并被全世界广泛接受。随后,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得到大力提倡和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又提出实行环境友好土地利用和环境友好流域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城市,发展环境友好农业、环境友好建筑业等。2002年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所通过的“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多次提及环境友好材料、产品与服务等概念。2004年,日本政府在其《环境保护白皮书》中提出,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0.
<正>年前,胡锦涛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主题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并将其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这是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概念以来,中央又一次重点强调“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把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国务院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把环境保护推向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2.
尤蕾  薛涛 《小康》2013,(10):82
9月21日下午,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2013第四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分论坛举行。嘉宾主持人环保部中国环境报社副总裁艾铁鹰首先用一组数据给出了资源浪费与环境不友好的直观概念。在随后进行的高峰对话环节,建设部法规司原司长、办公厅主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生态人类学术工作委员会主席、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寇有观,国家发改委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政策法规部主任丁丁,环保部自然生态司生态安全管理处处长王捷,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申殿邦,围绕如何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了思想交流。  相似文献   

13.
雷天才 《前进》2008,(2):35-36
党的十七大重申了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十分重视水利工作,他指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  相似文献   

14.
郑彤 《长江论坛》2008,(4):93-95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建设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精英     
在联合国“里约+20”大会以“粮食与城市”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大会主办单位联合国社会经济事务部和环境规划署把联合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与“环境日感谢奖”颁发给全球生态恢复与发展基金会执行主席、北京绿天使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建民,以肯定和鼓励他在为全球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6.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环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本刊特刊发两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洪丰  方娟 《公民导刊》2005,(6):17-20
6月5日,世界环境日。今年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旨在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建设生态省、环保模范城、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社区等环保实践活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了《党章》,首次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温家  相似文献   

19.
徐岩 《前沿》2010,(15):159-165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自然——经济——社会——人”这个复合系统持续、协调发展的自然基础,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永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生态安全的社会,而目前我国生态安全正面l艋着大量的非安全性因素的威胁。因此,研究生态安全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改善和优化社会关系、完善丰富可持续发展理论、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化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保障人类的发展安全与世界和平等方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加强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法制建设的历史必要性环境法治必须以理性的环境文化为基础。在靠文化精神立国和治国的中华民族尤其如此。目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共识。因此,必须培养和建设体现环境友好型价值理念的社会文化。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和生活文明的重新检讨,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它的提倡在发达国家由来已久。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才能把被动的环境守法行为转化为主动的环境守法和护法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