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发生的“择校”现象难以扭转。不仅在中学、小学,甚至某些地方的幼儿园.也出现了家长“安营扎寨”、连续几天排队等号的场景。然而,记者在汨罗市调查采访时.却看到了另外一种状况,经过20多年的探索,这里已经形成了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与学校之间比较均衡地发展的教育环境.基本上消除了“择校”现象。  相似文献   

2.
“均衡教育”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通过改革措施扶持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实现全民优质教育,缩小学校与学校的差距,自然而然地避免了择校,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3.
政策信息     
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有“三限” 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时严格执行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的“三限”政策。“三限”政策是2003年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地“择校生”的招生比例和最低录取分数线要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最高收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要将“择校生”纳入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统一向社会公示招生比例、招生人数和收费标准,统一按分数择优录取,统一办理入学手续。严禁学校擅自扩大“择校生”招生比例、降低录取分数线、提高收费标准或在限定金额外收取其他有关择校的费用。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发生的"择校"现象难以扭转。不仅在中学、小学,甚至某些地方的幼儿园,也出现了家长"安营扎寨"、连续几天排队等号的场景。然而,记者在汨罗市调查采访时,却看到了另外一种状况,经过20多年的探索,这里已经形成了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与学校之间比较均衡地发展的教育环境,基本上消除了"择校"现象。  相似文献   

5.
贾文红 《唯实》2007,(11):54-56
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存在着客观差异,以及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等原因,致使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了择校现象,而且在近年来愈演愈烈。"择校热"是把教育资源商品化的一种体现,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和分布的不平衡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教育吉尼系数的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6.
最近,陆续从媒体上读到一些关于抨击“择校热”的文章。总的看,都有道理。然而.其中有些文章,在抨击“择校热”的过程中.却不加分析地对小学、中学、大学的正常择校,一古脑儿予以否定。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似乎择校一无是处。其实,择校本身并没有错.择校现象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  相似文献   

7.
郝志军  尚金梅 《求实》2003,(Z1):238-239
在教育部3月24日举行的全国教育系统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新任教育部长周济强调,对学校乱收费现象要进一步采取切实措施,坚决予以治理。他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出十项治理工作要求。其中针对公办高中高价招收择校生问题,他要求严格执行“三限(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政策,严格各个学校擅自扩大择校生比例、提高收费标准或超高乱收费和降低录取分数线。 其实在我国各个地区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并收取高额入学费用的现象都相当普遍,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此反映极为强烈,尽管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加以治理,但这种现象并未得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择校现象在全国各地学校公开但不合法地存在着,择校费也少则成千,多辄上万地不断攀升,学生望校兴叹,家长怨声栽道。特别是近几年来,这种蔓延全国各地的“择校热”仍在持续升温,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而教育各方面却苦无良策。  相似文献   

9.
教育券是经济学家设计的改变政府投资教育的一种方式,又称“学券制”,即政府不是把钱投给学校,而是把具有货币面值的“券”发给学生,让学生凭券自主择校,学校将学生的券收起来,再凭券向政府领取教育的投资,以此来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学券制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有待实践的检验。不过,我作为一个多年工作在基层教育岗位上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福州市第十八中学校长林强: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普遍存在着“五育”之间、师生之间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以人为本”是本质,依法治校、公平公正是核心,师生员工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基础,而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要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关键是要保证学校领导之间的和谐。因此,在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前提下,必须正…  相似文献   

11.
田恒平 《学习月刊》2009,(12):60-62
公平是一个古老又常新的话题,其“古老”在于对公平的追求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价值追求:其“常新”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乃至相同文化内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公平观念和理论。不同的公平理念会导致不同的社会行为,如何在当今社会的学校教育中实现公平,一直是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2.
均衡教育是教育公正的保证。然而,目前教育不均衡及其带来的择校现象仍然非常突出。一是薄弱学校问题还非常严重。某市现有中小学校2300余所,其中近500所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硬件方面,城区薄弱学校虽然基本配套,却较为陈旧、简陋;农村薄弱学校往往只是一个空壳而已。在软件方面,城区薄弱学校主要问题是教师结构不合理,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管理水平不高;农村薄弱学校的突出问题是缺教师,尤其是主科教师严重短缺。二是择校风愈演愈烈。小学、初中的择校风导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生源无序地向“名牌…  相似文献   

13.
有的同志认为,教育经费主要靠政府投入不能解决,最便捷的办法是把择校高收费制度化,以“调动”群众投资教育的“积极性”。也有的主张形成“质量市场”,入学缴费与教育质量挂钩。这些想法对不对呢? 世界各国,一般都规定其主体教育是非赢利性的事业。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投入也不应通过以学校、教师为卖方,以家庭或学生为买方的商品交换形式来解决。即使在旧中国,人们对教育商业化的现象也是鄙视的。社会主义的教育有为经济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功能,还具有推动社会全面  相似文献   

14.
尹卫国 《奋斗》2006,(7):13-13
读报得知,北方某省教育厅日前正式宣布,从今年秋季开始取消高中自费生,实现“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同时对公办民助和民办公助校、校中校、“一校两制”等进行整顿清理规范.所有挂靠在公办学校名下的民办学校一律脱钩,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实行独立的经费和人事管理,有独立的校园、校舍和设施,独立招生,独立进行教育教学,独立颁发毕业证书。  相似文献   

15.
宋畦  张凯 《党课》2012,(22):27-30
目前“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报告显示,“择校”被评为“2011年中国公众最关注的十大教育问题”之首。择校的烦恼不仅困扰着疲于奔波的家长,更给社会稳定埋下了诸多隐患。关注择校,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的做法,或许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满足百姓“找好老师、上好学校、受好教育”的需求,近年来,和平区教育系统始终把落实《义务教育法》,推动教育公平,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工作的主攻方向,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并通过推动教师校际流动、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等途径,走上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教育部发出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工作,重点查处义务教育阶段地方政府、有关单位和学校收取与入学挂钩费用,以捐资助学、共建、借读等名义变相择校乱收费,公办普通高中超出"三限"比例招收择校生收取择校费,以借读生、自费生等名义乱收费等违规收费行为。  相似文献   

18.
公共职位纳新应秉承公平的竞争机制向所有社会适格人员开放,这是社会阶层之间正常流动,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存在的上代“公共职位”占据者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实现的公共职位代际传递的行为和现象,却实实在在的为“既得利益阶层”的凝固和“社会阶层分裂”埋下了隐患。分析公共职位代际传递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实现路径,探索相应的治理措施,是一项值得研究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刘丽艳 《学习月刊》2014,(18):28-29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是近几年备受争议和关注的社会问题。正是因为"择校热"的出现,使得本应是免费的义务教育却成为高收费的义务教育。"择校热"的出现,不仅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折射,也是推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重大障碍。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的收费问题,中央政府分别在1995年、1996年和1997年连续三年颁布相关政策,明令禁止择校。而在最新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并且明确表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教育权利平等在完成“普九”的中部地区,在作为湖北省省会的武汉市已得以实现。但由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