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璊 《共产党人》2006,(22):41-41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高等院校必须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坚持"以美育德,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以深入推进美育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更好突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为...  相似文献   

3.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美感教育是一种与美的动感相结合的教育,它同时影响人的理智和感情,影响人的整个精神,对人的进步思想和崇高道德情操修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那么,语文教学中在注重培养学生语文  相似文献   

4.
一、图书馆是美育的重要阵地美育是学校全面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指为了培养读者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图书馆是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是育人的第二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阵地。图书馆以其得天独厚的审美环境和知识资源对读者实施  相似文献   

5.
把德育当作一项艺术事业,是德育的基本内核决定的。德育就是思想美育,与一般的艺术教育塑造形态美、具象美、造型美所不同的是,德育塑造人的心灵美、品德美、行为美,向人们揭示人生奋斗、事业进取、社会和谐的审美意义,为社会创造先进意识形态、优良精神风貌、正直行为方式的公共产品。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未来栋梁的高等学校,德育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6.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对于培养青年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完善的审美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方面。然而,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体育,更忽视美育的现象,制约了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黄荔 《求实》2005,(Z2)
在对大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产生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教授的是美的理论与实践、谈的是文学、讲是的艺术欣赏和创造,学生的学得效果却是思维方式的变化、思辩能力的增强和美好人性真情实感的升华,审美教育使学生在老师面前打开了一扇通向心灵深处的窗户。这是一种惊喜,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现象,这种现象向我们启示了审美教育的深层次意义———其独特的育人机制,给我们提供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方法新的启示。一、审美教育揭示,每一个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我们在审美教育实践中,常常得到声东击西、敲一而全响的效果,比如,我们期望通过…  相似文献   

8.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以艺术为主,结合其他一切审美对象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体现美的能力,引导人们去认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塑造完美的人格,进而影响其思想情感以至整个人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9.
当代人才的“质量标准”应是全面的、立体的人的标准。只具有人文素质却不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不是人才,而光有专业技术而缺乏起码的人文素质的人同样不是人才。作为审美教育的美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黄荔 《求实》2005,(Z1):269-270
在对大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产生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教授的是美的理论与实践、谈的是文学、讲是的艺术欣赏和创造,学生的学得效果却是思维方式的变化、思辩能力的增强和美好人性真情实感的升华,审美教育使学生在老师面前打开了一扇通向心灵深处的窗户.这是一种惊喜,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现象,这种现象向我们启示了审美教育的深层次意义--其独特的育人机制,给我们提供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方法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在21世纪的今天,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最为核心的教育任务之一。任何学科在教授本学科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把德育作为神圣的使命。因此,外语教育除了实现其根本目的,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外语素质之外,还应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作为外语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塑造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它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同时还具有发展学生能力、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等思想道德品质的作用。笔者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进行了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13.
李萍萍  李宏伟 《求实》2003,7(Z1):216-217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大学生对美的崇尚和追求,无论对高等教育还是对其自身来说,无疑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功能,把审美教育切实渗透、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使其发挥应有的效力。 一、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所谓审美教育,是指为了培养人在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黑格尔曾指出: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乳交融。因此,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4.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就是通过审美教育,使大学生做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理性观念与艺术精神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时代对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对于社会中受教育最多的大学生来说,建构正确的荣辱观更加重要。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精品纷呈。在这些优美的诗歌中,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强烈的担当意识、高远的人生理想、乐于奉献的精神,至今仍在鼓舞和感染着人们。本文以诗歌鉴赏为例,分析了诗歌蕴含的诗美和诗理,试图借助诗意美陶冶这一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审美教育形式,让大学生寓教于乐的接受和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曾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和主体,应该在审美过程中得到统一。在思想政治课中有机渗透审美教育,就会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对教师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这就是思想政治课中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7.
薛文勇  王小燕  周红旗 《世纪桥》2007,(5):151-151,153
美育作为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并列提出的,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教育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使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完美的高素质人才。而美术欣赏作为美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有着它独有的特征,它可以更直观地将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深刻内容展示传播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进而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遵循实践和规律的尺度,主张审美教育与真、善的统一,通过发现美、欣赏美、提升美来促进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主张审美教育要同社会的主流需求相契合,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以辩证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审美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吉菁 《山西青年》2023,(4):9-11
幸福教育是基于积极心理学形成的旨在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激发美好人性、增进幸福水平的教育。与传统的幸福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实施性。幸福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体现于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善、阳光向美,从而提升幸福水平。在实践路径上,可通过传递幸福知识、加强幸福实践、营造幸福环境加强学校的幸福教育。  相似文献   

20.
自然美与审美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西方对自然美及其审美教育价值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对自然美的追求愈加向自觉化、普遍化的方向发展。自然美具有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培养爱国情感,加深人生感悟,丰富精神生活等多方面的审美教育价值。进行自然美审美教育,应综合提高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主体条件愈充分,愈能发挥自然美的审美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