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肖克 《长江论坛》2009,(1):53-58
与自由主义政治思潮一样,保守主义也是西方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思潮。保守主义的核心内涵在于:基督教原罪观念对人类的约束;人类不变的本性;道德律令的客观存在;权威与精英的必要;对私有财产的捍卫。这些政治哲学要素使保守主义成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并对政治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里根政府和小布什政府的主导政治思潮就是新保守主义,这对美国的内政外交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共和党的保守主义思想传统可追溯至美国建国初期推崇分权政府的托马斯·杰斐逊,这一传统奉行经济自由主义和社会保守主义,但并不完全排斥自由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在美国历史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政党制度的演进促成了共和党与新保守主义的结合。新保守主义归根究底保守的是美国自由主义的传统,它在理论形态建构过程中吸收了古典自由主义和传统保守主义而形成新思想。在美国两党制发展史上,民主  相似文献   

3.
新保守主义的兴起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什入主白宫后,“新保守主义”随即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主流词汇。“9·11”事件的发生,更使新保守主义主导了美国的外交政策。“新保守主义者”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持有什么样的战略理念?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些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文化左派肇兴于20世纪60年代,虽然它对当时美国内外政策的抨击的确有一些正面意义,但它的负面影响在今天更值得引起重视。它认为当时的美国由于统治阶级力量过于强大,基本很难进行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因此把中心放到文化批判上,而这种批判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簇拥者基于自我感觉而形成的对社会的不满而已。同时,由于认为工人阶级已经蜕化为统治集团的同路人,文化左派的精神导师马尔库塞将革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学生与知识分子身上,赋予其极高的政治与文化特权。文化左派流行于美国大学,造成身份政治大行其道,将群众置于右翼保守主义势力之下,带来政治与文化认同困境。对中国而言,源自美国文化左派的各种解构理论,旨在解构中国历史、中国革命,需要引起警戒。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源于清末民初,以章太炎为精神领袖的“国粹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保守主义的文化团体,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分离是“国粹派”和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重要特征。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出现高涨,成为当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鼎足而立的主要文化思潮之一,不仅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几次大的思想文化论战都是保守主义的“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挑起的,而且他们的一些文章和著作发表或出版后都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反响。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走向成熟,其标志是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学派的形成。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围绕“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和“西化与现代化”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思考,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派、主张俄化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争论的,他们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理论建树与理论局限,也主要反映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上。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所提倡的开明专制论,开20世纪中国政治保守主义思潮的先河。其后,古德诺、杨度的君宪救国论,国家主义派的醒狮运动,蒋介石的训政论,中国法西斯主义的鼓噪,丁文江、蒋廷黻的新式独裁论,林同济等人的新战国策,虽各有特色,但大体沿袭了梁启超的思路。10年“文革”中盛极一时的全面专政论,貌似激进,本质上却是十足的政治保守主义。新近被鼓吹的新权威主义、新保守主义,是上述思潮在新形势下的继续与翻版。政治保守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对幻想民主政治可以一蹴而就的一种惩罚,但它自身并没有象鼓吹者所标榜的那样,给中国带来稳定、秩序和效能,相反,倒是一次又一次地造成了巨大的动荡、无序及负效能。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是在不断地克服了政治保守主义的冲击之后而逐步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保守主义是西方社会的主要政治思潮之一,起源于伯克的《法国革命反思录》,并伴随着20世纪初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发展为更具时代特色的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关注社会形态,强调国家权威,维护西方文明,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在美国、英国、日本发展成为执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进入21世纪,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国家高举新保守主义旗帜,谋求国家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8.
9·11后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安全观和安全战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 9·11后新保守主义在美国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当今美国安全观和安全战略影响 :在世界上传播美国的民主自由价值观 ;为美国勾划美国的霸权战略 ;继承了寻找对手的冷战思维 ;明显的武力倾向 ;在地区安全问题 _上的民族倾向。美国政府会打上新保守主义烙印 ,但从长远看新保守主义不会永远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施京吾 《同舟共进》2014,(12):72-76
右翼保守主义法学形态 德意志强烈的国家意识产生于拿破仑入侵,高涨于俾斯麦对德国的统一之后,特别是在德国精英阶层和中间阶层,形成了强大的右翼保守主义思潮。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志法学就具有了强烈的国家主义色彩,当时德国的法学家德里希·尤里乌斯·施塔尔说,德国的刑法就是"通过消灭反抗国家之人或使之痛苦,来确立国家的威严和邦的威严"。  相似文献   

10.
应关注西方新保守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容提要鉴于当今西方思潮的主流是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只是政治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工具),在美国它不仅已经成为一种政策,成为社会思想观念的主流,而且得到了学理上的支撑;鉴于近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史上并不是自由主义独步天下的历史,保守主义也占有一定的地位;鉴于保守主义比自由主义更直率、更坦白,其所言与所行更加一致,更有益于我们把握问题的真相,重视其思想,警惕其行动,借鉴其经验教训,吸取其合理的成分,在当今时代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覃胜勇 《前沿》2008,(3):142-144
福山于2006年发表了《十字路口的美国:民主、实力和新保守主义遗产》一书。此后,福山对新保守主义的背叛是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在对新保守主义进行全方位批判的基础上,福山提出了现实的威尔逊主义。福山认为以武力移植民主不可取,美国应依靠发展经济、促进自由市场等手段渐进地在当地培育民主。福山进一步指出在美国现实主义仍将盛行。从新保守主义铁杆支持者到抵制新保守主义是福山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2.
新保守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它不仅是共和党政府制定内政外交路线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而且对美国的整个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了解当代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精神实质,对于我们准确把握美国政府的政策走向是极为有益的。一、新保守主义的  相似文献   

13.
肖克 《长江论坛》2007,(1):46-52
自冷战结束,尤其是小布什当政以来,美欧关系出现了裂痕。其关键原因是主导政治思潮——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对立。自由主义一直都是西方主导性的政治思潮。二战后欧洲的主导政治思潮是以福利国家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而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种新型的保守主义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日益强劲,成为里根和小布什两届政府的主导政治思潮,这就是新保守主义。以不同政治哲学为指导的美欧两方所采取的国内外政策也有很大区别,这造成了它们的分歧和对抗。从长远看,美欧关系的构架应是竞争、互补和合作并存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14.
2019年,智利发生暴力骚乱的实质是左翼民粹思潮排斥"新自由主义"的国内政策模式;在老牌发达国家美国,民粹思潮带有更多逆全球化的右翼色彩,主要排斥"自由国际主义"的对外政策模式。"美国优先"的逆全球化右翼民粹思潮对欧美总体政治生态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经济上趋于扩大的贫富差距与选举政治的发展,是民粹思潮盛行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新美国模式的历史溯源与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模式转换史,每一次大的危机的爆发往往意味着一个旧模式的终结和一个新模式的诞生,新美国模式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美国模式的特征可概括为在经济上倡导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在政治、文化上提升保守主义理念,在社会政策上实行社会达尔文主义。  相似文献   

16.
林德山 《人民论坛》2022,(23):101-105
近年来,在美国以及欧洲,保守主义政治都受到重创,日益失去了其“保守”的意义。保守主义政治上的失利刺激了其本已存在且日趋严重的政治极化现象,在欧洲大陆,保守主义政治溃败更是导致了一种权力真空。这些趋向反映了保守主义难以对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政治问题作出有效回应,由此引发了保守主义阵营对既有保守主义的反思,以及对新的保守主义重塑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唐彦林  谢莉娇 《前沿》2006,(7):230-233
以“军事优先、普世民主、单极霸权”为基本内核的新保守主义在美国布什外交中发挥着重要的谋篇布局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潮流中,单边主义遭遇多边合作、意识形态让位于国家利益、普世民主接受民族主义的挑战,使得新保守主义这一强调单边,追求自我的国际政治理论在不断的实践中陷入困境,构成在指导实践时出现了实践对理论的悖论。  相似文献   

18.
<正> 当代西方保守主义(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Conservatism)是本世纪以来流行于西方的保守主义政治思想体系的总称,它既是一种政治思潮,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它在本世纪不断发展,70年代以来取代自由主义思潮,占居西方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成为美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内外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政策依据。然而,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一些人对其反社会主义的阶级本质及其在西方“和平演变”中的作用认识不清,引起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混乱。本文试对此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樊青青 《前沿》2008,(2):165-167
新保守主义主张日本应成为政治大国,企图否定侵略历史,力主修改战后和平宪法,并通过执政纲领的实施对日本国内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福田康夫当选日本首相后,新保守主义在日本政坛仍有强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台湾新文学的分期学术界虽少有专门的论述,但从散见在文著中的观点看,多数将它划分为五个时期,即20年代初至1945年的日据时期文学;50年代的“反共文学”或称“战斗文学”;6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70年代的乡土文学;80年代的多元化文学。除日据时期文学外,其他各时期有的研究者称之为“竹节式”,即每10年为一阶段。它大体上以文学思潮为标志。早在70年代初出版的由余光中、朱西宁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大系》(1950—19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