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5年3月,21岁的马景强招工来到攀钢炼铁厂当上一名炉前工。他立誓:要干就要干好。24年来,他扎根高炉,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70年代的高炉冶炼技术还处于摸索阶段。炉前工的责任感使马景强痛下决心要摸透高炉、征服高炉,当一名合格的炉前工。 只有小学文化的马景强开始坚持不懈地学文化、学技术。为了补上文化,他借来教科书,买来字典,开始自学。后来厂里办起文化补习班和技术培训班,他主动报名参加,不管工作有多累、多忙,他都坚持学习,有时下夜班后又参加学习,既困又乏,眼睛睁不开,总想睡觉,他就用笔尖扎大腿,强迫自己坚持下去。他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和师傅们的经验诀窍,  相似文献   

2.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我们唱起这首雄壮有力、振奋人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就不禁想起它的曲作者——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聂耳,1912年生于昆明.他不仅喜爱音乐,而且很有音乐天赋.既会拉琴,又会舞蹈,还会演话剧.聂耳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自1933年起,他先后写了40多个作品,大多不同凡响.著名的有《码头工人歌》、《大路歌》、《毕业歌》、《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新女性》.《开路先锋》等.  相似文献   

3.
正有一份牵挂叫乡愁,有一种思念叫家乡。他是作曲家、作家杜兴成,他曾写下了《贵州放歌》《苗岭迎客歌》《梵净山之歌》等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让人们在音乐声中记住了贵州的美丽;她是旅美作家、贵州省首批对外传播智库专家汪一洋,她曾创作了多部讲述贵州的文学作品,让人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贵州的多情;他是民谣歌手尧十三,他曾用贵州方言唱  相似文献   

4.
在“文革”中,诞生了许多知青歌曲,其中《南京知青之歌》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南京知青之歌》的作者任毅同他的歌一样,也有一段曲折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炉前守护神     
40多岁的秦志成是本钢集团公司第二炼铁厂的炉前管工。出彩的事他没少干,可要说最有传奇色彩的, 真非下面这几件莫属。2004年2月,第二炼铁厂为扩大生产规模,准备建6号高炉。到山东省烟台鲁宝厂监造高炉用铜冷却壁的重任别无二选地落到了秦志成的头上。若冷却壁质量不过关,造价上亿元的6号高炉终会形同虚设。图工作方便,秦志成把人家厂里的一间  相似文献   

6.
石顺义创作《父老乡亲》这首歌的词作者是空政歌舞团的创作员、著名词作家石顺义。几十年来,他写了近百首军旅歌曲,在军营里,没有几个官兵能叫出他的名字,可官兵们谁都会唱他的歌:《说句心里话》、《父老乡亲》、《一二三四歌》、《兵哥哥》......石顺义歌词创作主题就是战士,他唱战士,颂战士,是因为他就是一个战士,一个兵。石顺义是伴随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7.
在众多革命歌曲中,没有哪一首歌能像《东方红》那样在几代人心目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首充满了对毛主席、共产党一片深情的歌曲自它诞生之日起便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各种重大革命节日的必唱曲目,歌曲《东方红》的诞生凝聚了李有源、马可、公木、刘炽、李焕之等一批文艺工作者的心血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首歌是怎样诞生的呢?本文试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革命歌曲中,没有哪一首歌能像《东方红》那样在几代人心目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首充满了对毛主席、共产党一片深情的歌曲自它诞生之日起便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各种重大革命节日的必唱曲目,歌曲《东方红》的诞生凝聚了李有源、马可、公木、刘炽、李焕之等一批文艺工作者的心血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首歌是怎样诞生的呢?本文试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刘延平 《新长征》2012,(2):44-45
四川省万源市委组织部长李林森像蜡烛一样,燃尽生命,谱写了一首忠诚之歌、创新之歌、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组工干部学习李林森,就要像他一样,找准生命"燃点",点燃事业激情,坚守公正信念,永保创争动力,不懈服务群众,尽释组工光热,展示组工风采。  相似文献   

10.
正《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一首大家比较熟悉的军歌,它因曲调激昂、雄壮著称于世。但你可知道这首曲子最早来源于德国军歌《威廉皇帝练兵歌》。在中国,它被多次改编,几代传唱。那么,它又是如何从德国来到中国的呢?又如何成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的呢?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有识之士都深刻认识到要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窘境,只有富国强兵。于是,全国各地纷纷模仿西方军队的建制来演练新兵,这首德国军歌就在这时被引入中国,并改名为"皇帝练兵歌"(或称"大帅练兵歌")。袁世凯练  相似文献   

11.
“鸡鸭鹅、马牛羊,家畜增重牛最上。 玉米秸、满山扬,黄牛吃了快速长。 粗料多、秸为主,过腹肥田增收入。育肥牛、是富项,有识之士要先闯。……” 这是一首《养牛歌》,曾在我省前郭县被广为传唱,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内容不仅包含了养牛知识的精髓,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首《养牛歌》的作者就是被群众誉为“松原养牛第一人”的乌兰傲都乡党委书记殷强。他从1995年任乌兰傲都乡党委书记以来,就把饲养黄牛作为群众致富的一个好门路,带领乡亲们大搞黄牛开发,几年来,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成为大家公认的黄牛专家…  相似文献   

12.
沧浪之水     
《沧浪歌》是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于楚地的一首著名民歌,作者已不可考。从《孟子·离娄》篇关于孔子曾听到孺子唱此民歌的记载,可知它在春秋末年即已广泛流传,后来又被载入《楚辞·渔父》篇。从《沧浪歌》的角度讲,《渔父》篇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翔实的背景。文中塑造了屈原与渔父两个典型人物形象,两人通过问答以遣辞寄意,他们秉持不同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曾长秋 《党史博采》2023,(12):41-44
<正>音符是你杀敌的武器,旋律是你进攻的号角。游击队歌常萦绕耳边,一代宗师人去精神在。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贺绿汀,是一个既能作词也能编曲的战地红色音乐家。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他曾经用音乐作武器,激励华夏儿女奋起抗日,发挥了枪炮难以替代的作用。他一生创作了260多部音乐作品,包括3部大合唱、24首合唱、近100首歌曲、6首钢琴曲、7首管弦乐曲、10多部电影音乐及其他作品。代表作有《游击队歌》《牧童短笛》《天涯歌女》《四季歌》《嘉陵江上》等,以其炽烈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深深地感染着人们。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15日,将是“高炉铁人”、攀钢英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景强在新钢钒公司炼铁厂工作31年的日子。在3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炉前高级技师,马景强深知肩上担子的份量。在日常工作中,无论出铁放渣、烧渣口,还是捅铁口、抢事故,他都走在前头。2003年6月,三高炉中修时,他积极配合施工,严把质量关。停炉时,他不顾自己年龄偏大、体力减弱,身先士卒钻进温度高达60~70℃炉缸里,指挥烧残铁。由于温度高,20~30分钟就得换人一次,他跟其他年轻人一样,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直到中修结束,他都没有休息过一…  相似文献   

15.
赵敏 《党建》2012,(8):40-4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有一首铿锵激昂的歌曲,它尽管简单,却充满着雄壮的力量;它虽然质朴,却迸发出时代的强音。它曾经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激励着将士们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它,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是一个兵》。1《我是一个兵》的词作者是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创作员陆原。1942年,20岁的陆原便参加了八路军。抗战胜利后他被调到冀东军区独立第13旅宣传队工作。在这里,他认识了《我是一个兵》的曲作者岳仑。  相似文献   

16.
主人公:郭文杰 1953年8月出生 职务:本钢铁业介司高级工人技师 主要荣誉:.全国劳动模范 魅力格言:大家都躲开,让我来! 在铁业公司,你的名字像钢铁一样响当当;在雄浑的高炉上,你的情怀如汩汩奔涌的铁水一般炽热。在艰苦的炉前工岗位,你一干就是30年。你把对党的朴素感情化作实际行动,完全融入你所挚爱的炼铁事业。  相似文献   

17.
晓晨 《前线》1994,(22)
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成立五年多来.一直把开展调查研究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先后进行了10多次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调查的范围包括工、商、建、农、区县等系统的上百个单位。不少调研成果在报刊上发表,有的被收入领导机关的文件,有的成为市领导决策的参考依据。《首钢改革》丛书和《关于同仁堂企业文化状况的调查报告》先后获中宣部1992年度、1993年度“五个一工程”奖。受到读者的普遍好评。首钢的调查报告被评为全国省级政治理论刊物优秀文  相似文献   

18.
在杨成武将军逝世一周年之际,作为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一名秘书,我十分怀念和敬重这位革命老前辈。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在一首诗中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杨成武将军虽然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杨成武将军为党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光辉的一生,始终激励和鼓舞着我要像革命前辈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杨成武将军留下的许多著作,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最近,我怀着对首长十分敬重的心情,重读了他的回忆录《忆长征》,…  相似文献   

19.
《卖报歌》:聂耳与卖报女孩交朋友"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卖报歌》是聂耳创作的6首儿童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1933年,聂耳和一个10岁左右的卖报小姑娘小毛头交上了朋友,他多次伫立在马路边,观察她的劳作,甚至帮她卖报,小毛头起早贪黑地卖报以维持生计的遭遇,深深打动了聂耳,他以小毛头为模特,写出了《卖报歌》。《小白杨》:诗人两次采风有感而发"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卫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喽喂,太阳照的绿叶闪银光,来来来……"  相似文献   

20.
“很多歌消失了。有些歌只有极少人唱.别人都不知道。比如一些学校的校歌。”这是汪曾祺《徙》的开头。接下来,他提到了一首家乡校歌,很感人。当时我就想,后人再写不出这样的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