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字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并不是坏的,看你是利已还是利他,利他就是仁义,只利己不利他就是不仁不义。人人都能利他了,这个社会自然就能够和谐了。  相似文献   

2.
潘石 《长白学刊》2010,(6):82-87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不能不涉及人类的本质属性问题,即人性问题。人性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心脏”,自然构成经济学之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人依赖于自然界又主要在人类社会中活动,所以人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与奈件。经济学视阚中的人,绝非孤立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人,其中主要是“经济人”。“经济人”的本性,绝非单纯是“利己”的一元性,而是具有“利已”与“利他”二元性,其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利己性与利他性二元属性的综合或复合体,是利己与利他二元属性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张君平  张俊 《前沿》2010,(11):110-112
中西方自古至今无数大思想家,在探寻着医治利己与利他的“分裂症”之良法,提出“我他统一律”种种假设。现代新型良知观,应该被理解为利我与利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良好秩序之本;如若利我与利他“分裂”,社会就会“失序”。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下,更需反思“良知”之真谛。  相似文献   

4.
郭刚 《长白学刊》2009,(2):131-134
梁启超的功利观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粱启超既赞赏私益,又看重公益,主张公益与私益相得益彰,把能否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评价统治者的手段;他倡导追求利益合理性时,将利己和利他(“利群”)都放在了社会进化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把利己与利群相兼顾,不偏颇任意一方;他将功利与幸福相联系,认为人类在享受普通快乐之外,更要有精神的“高尚之快乐”。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梁启超的功利观与其国家观、自由观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义利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 ,这个字 ,在卜辞中就有出现。在西周彝器文献中 ,它的意思是“犁” ,殷周之际 ,“利”主要被用作宗教概念取“吉利”之意。一直到春秋中期 ,才赋予“利”以经济含义 ,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学意义的概念 ,用作“财货之利” ,也就是物质 ,即物质利益。它有两个方面的社会内容 :一是指“私利” ,即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新兴势力和私家大夫的个体利益 ;二是指“公家之利”、“利以求民” ,指公利 ,利民。这两个内容 ,在当时主要指前者。义 ,这个字 ,在卜辞和铭文中也已出现。殷周之际 ,义字的本义为“仪” ,也就是“威仪”的“仪”。到春秋时期 ,义字…  相似文献   

6.
利己主义者的智慧是一种小聪明,虽然可以暂时得利,但这种利总是有“害”相跟随 有美德的人,是在爱人中爱已,在利人中利己,在使众人快乐中获得自己的快乐 “因民所利而利之”的德政是惠而不费的。使美德成为每一个人的操守.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7.
台湾师范大学王赞源教授多年潜心研究墨子,对墨学的古为今用作了专题研究,曾在山东一次墨学研讨会上作过《贵义、兼爱与企业最高目标》的学术报告.王赞源教授认为,“贵义” 就是重义、尚义.墨子对义字的诠释很特别.墨子说:义,利也(《经上篇》);义者,正也(《天志下篇》).王教授说,墨子的“义” 就是公正的利.公正的利对大众都有利益,而不仅仅是利己.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义利观,就是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上,要见利思义,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这种义利观,既不同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假道学们的义利观,更有别于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义利观。社会主义义利观,至少在下面五个方面明显地表现出它的特质:第一,在利益主体进行谋利性决策时,必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搞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当然要讲经济效益。但是,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求利益主体在讲经济效益时,决不能妨碍社会效益的发挥,更不得危害社会。根据这一原则,工矿企业不顾…  相似文献   

9.
龙香玖  周剑 《新东方》2006,(10):34-3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改革发展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积极统筹协调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关系。一、利益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生产和交往的内在动因和重要目的。社会是由许许多多单个的人所组成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就是一个利益主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在为追求和实现一定的利益而存在着。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历史“不…  相似文献   

10.
试谈社会利益群体与利益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而社会的利益群体和利益结构是调整的基本对象。如何有效地协调利益群体,合理地改善利益结构,关乎到社会的公平与安定,因此,深入地研究我国社会的利益群体与利益结构是非常必要的。一追求利益是人类活动的永恒动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语)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整个社会生活归根到底,就是多种多样的利益相互对立统一,错综复杂的图景。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利益关系中,不同的利益关系把人们结成为这样那样的利益群体。所谓利益群体,指的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认同的比较稳定的共同体。每个人由于所处的具体条件不同,有不同的需要和利益追求以及不同的利  相似文献   

11.
在上篇《“正其义”与“谋其利”如何一致》一文谈到的那场辩论中,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的一方被另一方提出来的问题难住了,这便是如何按照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回答关于“利”的问题。主张“正其义而谋其利”的一方振振有词地问:你们口口声声地说正其义不谋其利,那么,你们为社会做了好事以后,有关方面给你们发奖金,你们拿不拿?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的一方不无勉强地答:你们所说的现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谋利,一是得利。做好事并不是为了谋利,而得利是做好事的结果。为了谋利而去做好事是不对的,这就是“正其义不谋其利”…  相似文献   

12.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以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全程的自利意识,恰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这一点,马克思都加以认同,他说,人在决定每一件事之前,几乎都经过一番利己性的权衡。利己并非完全是罪恶,只要它不越过一定的尺度,就属于人性的范畴,而不会侵害到社会公众的利益。遗憾的是,利己主义一不小心就会出位,借助商品经济的名义大行其道;更有人为一己私利的满足而泯灭良知、铤而走险,最终因一己私欲,沦落为社会公敌。本文主角,则将这一作茧自缚的过程演绎到了极致。高华属于典型的“生活享受型…  相似文献   

13.
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任何一方实现诉请的关键就是利己证据的收集.同时,民事诉讼证据特性中“合法性”能否充分地得以实现则将对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面对合同欺诈、婚姻过错等社会问题时,一些“侦探公司”、婚姻过错受害方等对利己证据进行收集时却造成一种新的两难问题——利益受损一方权利与相关方权利保护的骑墙选择.本文通过对民事诉讼证据收集方式的“合法性”及适用问题的分析思考,并结合《民事诉讼法》、《律师法》及《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对如何实现证据的合法收集及适用以达到切实解决矛盾双方利益冲突和体现证据规则的最佳功效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4.
肖凌 《人大建设》2006,(7):25-25
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对这种立法立规背后的“部门利益扩张”现象,人们为之忧虑,又为之无奈!依我看,这种“部门利益法制化”的现象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抢劫,是一种打着法制旗号的明目张胆的抢劫。它以“法律的名义”,粗暴地从百姓那里夺利、夺益,肥了某些权力部门及其所辖的垄断性利益集团。举  相似文献   

15.
墨子学说的核心是兼爱和尚同。经验主义的思想方法使兼爱原则在墨子那里成为交相 利的实际行动。但是墨子却在交相利中剔除了己利,并把利己当成天下大害之根源。这 样,他就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困境:如果承认己利的合法性,就与爱人利人的博爱原则相违 背;如果否定己利,交相利又难以成立。实际上他选择了后者。他的博爱原则也伤害到了 社会的公正原则。  相似文献   

16.
谈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在中国民间商会欢迎日本盛和塾访华交流会上的演讲(摘要)胡德平当今欧美和日本的经济已获高度成长、繁荣,但在社会中存在着一种只有利润追求这一目的,就成了仅仅“自己好了什么都行”的那样一种利己的观念.为了矫正时弊,先生毅然而出,...  相似文献   

17.
儒家重视财富,但不鼓励热心追求财富,正符合当时的技术条件。十五、六世纪,中国市场经济活跃,越来越多人“弃儒入贾”,他们“以义制利”。而西方亚当·斯密宁愿借助利己的努力去达到利他的目的。这是亚当·斯密和中国儒家最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一、 西哲认为,利己是人的本能,对之不应作道德的判断,只可因势利导。同时,人还有另一种本能,即同情。同情是以利己的本能为基础的,由之出发,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替别人想,就是同情了。利己和同情两者都不可缺。没有利己,对自己的生命麻木,便如同石头,对别人的生命必冷漠。只知利己,不能推己及人,没有同情,便如同禽兽,对别人的生命必冷酷。  相似文献   

19.
在利己不损人的准则下大胆追求个人利益──“现代化进程中的利益重构”系列之四桑玉成俄国民主主义思想家普列汉诺夫曾经把个人利益看作是一种科学存在,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回味的。实事求是地承认个人利益,理直气壮地去追求个人利益,应该说是一个社会正常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辽宁人大》2008,(7):12-13
食品安全法是一部关系社会民生的法律,自草案发布以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如何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应该如何理顺,又该如何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此,本刊摘发了部分专家的意见和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