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锦文 《桂海论丛》2007,23(4):70-72
“软实力”主要包括相对“硬实力”而言的文化观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近年来,中国的“软实力”正在逐渐形成和强大。进一步构建和强化中国的“软实力”,要靠建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还要善于施展和平外交影响力,充分发挥中国文化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内涵,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和”的精神,不仅对今天缓解“多重紧张”很有作用,而且对“共建和谐世界”也极具功能。那么,呼吁“共建和谐世界”,又如何从心开始呢?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先后确立了“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和平发展”理念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定的,开辟了中国外交的新纪元;“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政府在新世纪面临新的国际形势提出的外交新理念。二者都是综合国内外因素的结晶,体现了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续性。“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社会的具体展现,是对“和平发展”理念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蹇庐氏 《今日浙江》2006,(23):47-47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近25年来中央全会首次研究社会事务。会议核心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将和谐社会制度化的文件。这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它具有非凡的普世价值。“和”与“和谐”,是那么的宝贵——当代国际关系的“和而不同”、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共同构建“和谐世界”,都离不开一个“和”字;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伟大的制度需要伟大的落实。伟大制度的普世价值是在落实中显现的。在制度“出台”“、落…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世界研究,是一崭新领域,又是一宏大工程。其中和平理念是重要内容。文章对“和平”与“持久和平”的概念、复杂层次、性质、共建、以及中国如何推进世界“持久和平”进行了学术探讨与建言。  相似文献   

6.
文化相对论虽广受争议,其“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合理内核”却是其理论精华所在,符合国际社会“保护多样性”的共识和努力。和谐世界理念是科学民主的世界发展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文化相对论“合理内核”与和谐世界理念可谓实现了互释。  相似文献   

7.
韩颖龙 《今日浙江》2006,(19):23-23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团结互助是和谐社会的根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在我国儒家伦理思想中“,和谐“”、仁爱”等道德观念受到特别的重视,人们经常听到的“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话语,就是“和谐“”、仁爱”等传统伦理文化的体现。历史经验证明,团结就是力量,互助增进团结。无论是一个家庭、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重视团结,维护团结,以互助行动搞好团结,才能同心同德,和谐发展。如果…  相似文献   

8.
《统一论坛》2013,(6):62-62
2013年10月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8周年之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组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向台湾“一国两制”研究协会理事长蔡武璋博士颁发“世界和平奖”,表彰他长期以来为世界和平与和谐做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理念包含四个“共同”:共同的可能(机遇),共同的问题(挑战),共同的期待(心愿),共同的目标(繁荣),也就是说,和谐的理念肯定了人类有着共同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0.
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是两个全新的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执政目标,构建和谐世界是社会主义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二者具有统一性。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都是一个“和”字,二者统一于中国的和合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两个目标,都与整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密不可分,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统一性决定了二者的密切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和谐社会是和谐世界的基础,和谐世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云翔 《人权》2007,(2):7-11
“每个人都享有人权”与“建设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两个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和决策,其中包括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同时,在对外关系上,近年来我们又提出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睦邻外交中软硬实力的构建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宏强 《前沿》2008,(4):19-21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将是中国政府长期不变的宗旨。而搞好睦邻外交,促进周边稳定则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应有之义,为此,一方面。中国仍需大力夯实“硬实力”;另一方面,还需全面构建“软实力”。本文试从中国的睦邻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国际格局的发展要求及营造有利于我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东亚区域合作平台这三方面浅议了如何在21世纪前期搞好中国的睦邻外交。  相似文献   

13.
王易  黄刚 《长白学刊》2008,(6):128-132
和谐世界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天下观”、“和谐睨”的思想精华,为雏护世界和谐提供了一种理念共识;它坚持了中华传统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按,回应了诸如“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制造世界不和谐因素的错误论调;它借鉴了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和实生物”、“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为实现世界和谐创造了现实而有利的条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世界思想必将为世界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薛慧慧 《前沿》2007,3(1):188-189
和谐世界是一个和平、安定的世界,是一个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世界,是一个尊重世界多样性、求同存异的世界。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既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又符合当今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5.
"和平共处"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和谐世界"是"和平共处"思想的新发展。这一思想最初作为一种策略,来自于列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告》,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从被动的策略到积极的策略,从积极的策略到策略与战略相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叶志超 《前进论坛》2009,(12):10-11
2009年11月8—15日,为响应联合国弘扬科学精神、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的号召,由农工党中央、中国红十字会等39个人民团体、民主党派、科技界和新闻界的单位共同举主办的第21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本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的主题是“弘扬科学,关注民生,发展公益,促进和谐”。  相似文献   

17.
共建和谐世界:中国角色与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合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题的宣传,使读者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和谐社会,本刊推出特别策划“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第9期已刊登构建和谐社会之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本期探讨中央提出“共建和谐世界”的重大意义,介绍国外建设和谐社会的经验与启示。9月21日,安南在联合国总部花园敲响和平钟,纪念“国际和平日”。纪念“国际和平日”,是为让世人不仅想到和平,更要为和平做些实事。内建和谐社会,外促和谐世界,中国正以特有的方式为世界和平、和谐与发展作出贡献。——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国外做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合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题的宣传,使读者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和谐社会,本刊推出特别策划“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第9期已刊登构建和谐社会之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本期探讨中央提出“共建和谐世界”的重大意义,介绍国外建设和谐社会的经验与启示。9月21日,安南在联合国总部花园敲响和平钟,纪念“国际和平日”。纪念“国际和平日”,是为让世人不仅想到和平,更要为和平做些实事。内建和谐社会,外促和谐世界,中国正以特有的方式为世界和平、和谐与发展作出贡献。——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府在深入分析当今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并为构建和谐世界进行了不懈努力。构建和谐世界思想已成为当前中国外交的一个新理念和新的战略目标,这一思想无论是在理论领域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外交战略思想,还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们曾看到过和平的曙光:“路线图”计划推出,《日内瓦倡议》(以下简称《协议》)出台。这曾一度让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为之振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