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鲁迅精神内涵丰富,主要有理性批判精神、现代精神与开放意识和根源于爱的反抗绝望精神。当代中国仍需要鲁迅精神对国民性的再思考与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勇锐批判,对当代文化健康发展的指导,对当代青年思想的指引。要引导青年阅读鲁迅原著,学者和媒体要在社会中广泛展开鲁迅的研讨与宣传活动,使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当代青年自觉地把解读、传承鲁迅精神作为自觉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从鲁迅去世到现在,每一个历史转折时期,几乎都要从鲁迅那里寻找思想资源。在现代文学中,鲁迅是一个绝对的战略高地。研究现代文化及现代中国的人,没有一个能够绕过鲁迅。正因为鲁迅是现代文学的精神代表,所以对鲁迅地位的冲击从来也没有停止过。然而,反对者的攻击却从来都没能动摇过鲁迅的地位。今天我们  相似文献   

3.
高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深刻影响极为深远,民族历史的积淀和民族文明的辉煌与现代市场经济交互、摩擦、碰撞,产生了火花和智慧,现代企业在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可避免的将民族文化融入了企业精神文化的孕育和发展之中,尤其对一些老字号企业,民族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本文以同仁堂企业精神文化为例,简述民族文化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鲁迅思想和文学创作的独创性对当代先进文化建设仍是一面旗帜;鲁迅的“立人“与“立国“思想,仍是当代文化建设的根本使命:鲁迅的“业余性“昭示我们,当代知识分子应积极关注整个民族和世界的发展;鲁迅的“拿来主义“思想,仍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方针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鲁迅艺术学院在中国近现代文化、文艺发展史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崇高的地位,根本原因是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站在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潮头,满怀必胜信心,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以笔为枪,勇敢地为人民高歌,为抗战怒吼,创作了大量史诗性的经典之作。创建新文化是现代文化史发展的必然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化、文艺发展史,不能不研究鲁迅艺术学院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必然要论及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近代文化、文艺发展史。  相似文献   

6.
闫恩虎 《唯实》2002,(5):78-79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但鲁迅的影响和意义远远超越了文学范畴。他是一个巨大的存在 ,是所有人文研究都必须正视的精神高度。鲁迅思想和鲁迅人格的凝结和升华 ,形成鲁迅精神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现代与传统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许是因为鲁迅的独特地位和近百年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人们对鲁迅精神的认识和表述便“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郭沫若以其绝世横溢的才华曾在鲁迅故居题过一联 :“孔子之前无一孔子 ,鲁迅之后无数鲁迅。”毛泽东和瞿秋白应该说是从不同角度但是在相当的高度对鲁迅理解比较深刻的人。毛泽东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先生和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先生在5月22日的广州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鲁迅是谁?》,并以此为演讲稿,多次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演讲:“在鲁迅走后70年来第一次说出我们的想法,发出我们的声音。第一次表达我们作为鲁迅的儿子和孙子对父亲和祖父的理解和认识”。周海婴先生和周令飞先生认为,在20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鲁迅被严重地“革命化”和“意识形态化”了,现在要“还原历史中的鲁迅”,把鲁迅重新归位于文学家、思想家,在真实还原的基础上,重估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让鲁迅精神真正地活进21…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生无论成人还是成才,都无法割断与民族精神的血肉联系。但是,目前关于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反映性的和学理性的,某些结论也有空洞之嫌。因此,超越脱离实际的经院式论争,开展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现状的基础性调查研究,应该成为此项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周兴茂  周丹 《探索》2006,2(4):152-156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重庆文化主要包括三峡文化、巴文化、移民文化、红岩文化、民族文化等。重庆文化所体现的传统的人文精神是崇力尚勇与淳朴憨直的精神,而在当代,我们必须要在重庆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提炼和培育自强不息与开拓开放的现代人文精神。为了构建新重庆文化和弘扬现代人文精神,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生无论成人还是成才,都无法割断与民族精神的血肉联系.但是,目前关于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反映性的和学理性的,某些结论也有空洞之嫌.因此,超越脱离实际的经院式论争,开展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现状的基础性调查研究,应该成为此项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姜建 《唯实》1999,(11)
在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鲁迅是一座精神丰碑,一个思想宝库,一个无法避开或绕过的存在,几乎所有进步的知识分子都曾以不同的方式或在不同的层面上接受鲁迅的影响。这其中,一类人直承是鲁迅的学生,以继承鲁迅遗志为自己的终生事业,比如胡风,始终高举鲁迅大旗并以鲁迅的衣钵传人自居;一类人原与鲁迅处于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营垒,因历  相似文献   

12.
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定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给我们的民族精神教育带来了挑战.高校作为先进文化传播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时更要讲究灵活性与策略性.我们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弘扬民族文化精髓;紧扣社会时代脉搏,创新民族精神教育;创造多种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底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少博 《理论学刊》2003,2(3):38-40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我们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任何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产物.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中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它在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及其产品,都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中就蕴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文化包括社会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思想道德、科技教育和精神产品等方面的内容。文化也是历史的产物。发展先进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弘扬民族精神和发展先进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我们党只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有可能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我们只有坚持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文化建设有民族根基,…  相似文献   

15.
郭新和 《求实》2000,2(5):16-18
本文试图从邓小平理论的文化渊源、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功能三个方面作粗浅研究 ,以就教于理论界同仁。一、邓小平理论的文化渊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是邓小平理论的文化渊源。邓小平在英文版《邓小平文集》序言中写道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对中国文化现代意识形态重新构建中 ,他执著地认同于民族的优良传统 ,致力于从民族精神中发掘重振民族自信心的精神资源。邓小平指出 :“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热爱祖国……几千年来 ,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来 ,他们满怀信心 ,艰苦奋斗 ,排除一…  相似文献   

16.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现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萍 《实事求是》2006,(6):52-56
目前,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是物质特征弱化和精神特征强化并存,民族文化处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阶段。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疆少数民族的内在需要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精神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民族精神、文化精神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以梳理,认为在中国古代,轴心时代一度生机盎然的民族精神在秦汉以后被统治者的文化精神所窒息,造成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近现代以来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民族精神再次觉醒,但由于没有人民政权的建立,民族精神还是未能实现时代的转换。今天,在“三个代表”的正确指引下,中华民族精神正在实现时代的升华,成为民族复兴最巨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赵冰波 《学习论坛》2010,26(1):64-68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怎样对待中西文化的碰撞?怎样把握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加强民主建设的关系?怎样摆正文化领域中的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鲁迅的中西文,匕观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鲁迅所处的时代与当今时代本质不同,但在文化层面上的特点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鲁迅的批判精神、拿来主义精神、不懈地追求自由与民主的精神,以及“听将令”、为弘扬主旋律文化的奉献精神,在当前的中国文化建设中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伦理文化作为形成民族大学生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精神文化基因,构成了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底蕴。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对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时,要坚持民族伦理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在民族伦理文化的自觉中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民族伦理文化的自信中凸显资源优势,在民族伦理文化的自强中推进民族伦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侯勇 《实践》2003,(3):38-4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实现其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号召全党:“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高度重视和深刻阐述民族精神,并写入党的报告,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也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