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明权 《传承》2007,(5):124-125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传统儒家治国文化的精华,它不但在过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当代也同样发挥着特有的指导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给学校(尤其农村中小学)的管理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要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使学校管理教育体现“为学生”的管理理念;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体现“民主”管理的理念;体现综合管理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以人为本"理念辨识的条件与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俊杰 《前沿》2005,(2):194-197
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是图书馆服务理念的一次革命。但人们对以人为本的内涵却有不少模糊认识,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 以人为本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因此, 必须澄清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 并分析、研究其从理念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和策略, 以推动以人为本理念在实践中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3.
邹永达 《创造》2004,(8):44-44
党 的 十 六 大 提 出 “ 以 人 为 本 ”,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吸收前人 经验,集中世界文化的先进性所提出的重要治国理念。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才有了人权入宪、私有财产保护、宪政政府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举措的出台。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不仅在经济领域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方 向与指针。强化依法执政能力的建设,也应是实现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关口,改革、发展、稳定在稳步推进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中央针对这些情…  相似文献   

4.
肖建杰 《求索》2014,(5):62-65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其发展经历了如下逻辑和历史的演绎进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形成的思想渊源;从实践出发、用生产力标准取代意识形态标准成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逻辑基点;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奠定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铺平了道路,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核心内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升华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本质是由政治文化的民族性和阶级性所决定的。“一国两制”是当代中国倡导的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政治选择 ,它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 ,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建构中华大文化的理念与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本质的合理内质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6.
王大鷟 《思想战线》2004,30(4):28-30
云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新文化”建设是百年优秀历史传统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结合 ,具有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自强不息的团队精神和兴企报国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作为战略支持型文化 ,经过多年建设逐渐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所需的价值理念体系 ,成为云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战略转型的强大支撑力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换言之,任何人文主义思想都必然是“以人为本”的。但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在“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取向上是有区别的。当前我们实行的“以人为本”,包含着对于中外历史文化的借鉴和发展。因此,考察这种区别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实行“以人为本”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刘义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思考最多的是把孔孟儒学、道家学说和五行循环学说等理念科学有效地运用到医院管理中来,“半部论语构建现代医院文化”。他认为,医学就是人学,医院既是医疗服务机构和科研教学机构,同时又是现代文明的窗口。他提出了用“仁者爱人”的理念构建医院服务文化,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医院管理文化,用“中庸和谐”的理念构建医院关系文化,用“宽人律己”的理念构建自身修养文化。  相似文献   

9.
《当代思潮》2004,(6):44-46
中共中央制定科学发展观 ,并将“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是缓解直至基本消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社会等五大发展失衡的需要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是完成执政理念飞跃的需要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这就是将“以人为本”确立为战略指导原则的现实的和历史的根据。将“以人为本”确立为战略指导原则 ,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恢宏主题———也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和终极价值目标 (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是它的理论根据。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考察 ,将“以人为本”确立为战略指导原则 ,也是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继承、超越和升华。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十年前出版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94年出版 ,系国家教委推荐的公用教材 )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四条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这个概括是精辟的 ,深刻的 ;评价是中肯的 ,公允的。从总体上看 ,“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核心。现将该书中的“以人为本”一节刊登于此 ,供研究“以人为本”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马林韬 《思想战线》2001,27(5):21-24
中国儒学的传统文化体系,在理论上应当区分为"文化价值的理念"和"历史表现形式"."仁学"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民本主义的思想、谐和执中的文化哲学和道德伦理的普遍性原则以及大同社会的理想主义表现,应是儒学文化体系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理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属于人类共有的文化思想遗产的最璀璨部分.但"新儒学"的思想家们对儒学文化的价值理念同它历史表现形式的不同内容往往完全混淆.所以,对所谓"新儒学"必须持一定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1.
百年以来传统中医的备受质疑,凸显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传统中医医患关系中“以人为本、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的诊冶方式和医德理念,对当今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疏解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其继承和创新,既是中医在当代的发展机遇,也是解决中医困境的有效途径。中医的“文化扬弃“要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即一方面从传统中医文化中寻求价值,另一方面又要顺应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其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非常一致。而对各方面因素的全面考虑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辩证法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在全球化时代的必然演化物,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新发展和最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的党的执政理念。如何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归结是人的利益和价值,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并且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主要包含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是目的、人是根本和人的自…  相似文献   

14.
"文化经济":历史嬗变与民族复兴的契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谢名家 《思想战线》2006,32(1):31-38
“文化经济”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和战略构想。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运动,在现代社会以前是以潜在的朴素的形态存在着。文化经济一体化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人类社会物质基础、政治环境、价值理念不断演化、变迁的历史过程。“文化经济”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佳契机和发展路径,文化经济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目标是促进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冰 《长白学刊》2006,(3):62-64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既从人的自然属性方面强调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又从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确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其中包涵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对于党在执政过程中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党的领导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壮大过程中,它曾经起到过极为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得到了不断拓展和深化。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7.
2月22日,汕头市委台办、市委统战部和汕头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理论座谈会”,海峡两岸上百名专家学者和台商代表会聚汕头,从历史地理、考古发现、文化习俗、宗族信仰等方面阐述和论证了海峡两岸历史同根、文化同源的渊源关系,以史实批驳台湾当局“去中国化”的言行。中华文化的延续性与凝聚力必将推动两岸的统一 台湾的文化源于中华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连,是中华文  相似文献   

18.
刘成才 《长江论坛》2010,(1):69-72,77
周作人悲观的一生来源于他的“历史循环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他的“历史循环论”,一是传统文化的浸淫;二是西方文化的感染;三是残酷现实的棒喝。这种“历史循环论”影响了周作人的生活态度,使他产生了“历史悲观论”,并对历史进步论和中国进行的历史变革产生了怀疑,从而影响了他的人生走向。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哲学史、文论史为据,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可将文化的生命结构概括为“形”与“神”的统一。文化其“神”是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核心价值;文化其“形”是文化所生长和依附的生活方式及其符号化的表现,是文化其“神”的载体。形神共俱,质用一体;形以寓神,神以主形;形毁神灭,神丧形败。因此,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方法论是,既要保存和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固有之“形”,包括规范语言文字,整理古典文献,继承传统节庆,保护文物古迹等;又要利用和创造出现代的文化之“形”,并使传统文化之“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实现传统文化其“形”与其“神”的现代统一。  相似文献   

20.
从“和”到“和谐”——兼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中的“和”观念具有丰富内涵,“和谐”理念是对传统“和”观念的概括与提升。从“和”到“和谐”的发展与转化,为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参照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