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9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且经济恢复不断被推迟,反观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却依然保持生机蓬勃,在全球一片低迷的气氛中成为“唯一的亮点”。一、1993年经济形势根据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数据,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93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率超过8%,其中,“四小”的平均增长率达到54%,略低于1992年的5.6%,而东盟(除文莱新加坡)四国则由1992年的62%上升到6.7%。在“四小”中,新加坡的发展速度最为突出。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1993年12月31日晚发表的新年贺词中透霸,新加坡1993出现了全面的经济增长,其中金融业、商…  相似文献   

2.
引言 尽管近年来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在过去的20年期间还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特别是东盟,它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1985—1995年期间,东盟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是6%左右,而世界的年均增长率为2%,发达市场经济的增长率为3%。到1995年底,东盟占世界商品贸易额的比重高达6.7%,而在1985  相似文献   

3.
东亚的经济一体化与东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亚地区(本文中指参加东盟+3 的各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动向正在扩大。1991 年东盟决定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2003 年 1 月 1 日该自由贸易区大体已经建成。东盟想分别与日本和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日本也于 2002 年 1 月 14 日与新加坡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同年 11 月 30 日生效。进而,目前日本正与东盟进行框架谈判。东盟如何应对东亚的这种动向呢?   一.东亚经济:比较与关系      1.概观  在论述东亚经济一体化之前,拟简单地归纳一下东亚经济的现状。表 1 列出了东盟各国和日本、中国、韩国的…  相似文献   

4.
东盟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六十年代,新加坡除外的东盟四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6%,七十年代为7.2%。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东盟四国的经济增长普遍下降,但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东盟国家仍维持了较强劲的增长。特别是从1986年开始,菲律宾由于新政府执政,政局趋于稳定,印尼由于在发展非油气生产和出口方面取得了进展,泰国和马来西亚则得益于日本和亚洲四小  相似文献   

5.
一、亚太经济的腾飞引起苏联的关注和反思拥有33亿人口的亚太地区,战后以来经济扶摇直上:1960——1980年的20年间,欧洲经济增长率为4.5%,而亚太则为8%。80年代初,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只有1.4%,而亚太保持年均4%的增长率。1989年的亚太年均增长率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为6.1%,而欧洲共同体和美国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和2.9%。可见,亚太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有生气的地区。亚太地区外贸发展、金融活跃。1980年,亚太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2.9%,90年代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美国对亚太贸易额由1980年的1200亿美元,增加到1988年的2710亿美元,远远超过对西欧的1860亿美元。美国企业对亚太投资已超过330亿美元。日本55%的出口、58%的进口依靠亚太市场。亚洲“四小”、东盟和中国也以亚太地区为自己的主要贸易伙伴。  相似文献   

6.
前言 亚洲经济增长已出现阴影的论调正在蔓延。而被称为“四小龙”、“四小虎”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据说也出现了“奇迹中断”现象。就支撑着东亚、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出口来看,1993~95年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0.4%、15.3%、20.6%,显示出极高的数字。东南亚1995年也显示出22.8%的高增长率。但1996年似乎都降至一位数。 亚洲经济的增长真的受到阻碍了吗?与以往比较,的确出现了阴影。但与其他地区相比,其增长率却高出数倍。而且1997年景气大体上已经恢复。据亚洲开发银行对1996年和1997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以"10 3"为主渠道的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取得显著进展.在此背景下,作为亚洲区域合作积极倡导者之一的日本,推出EPA"行动计划",表明其区域合作政策出现一些新变化.日本调整东亚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以扩大经贸合作深化与东盟的关系,以增加合作成员削弱中国在东亚合作问题上的作用,最终达到其主宰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目的.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差异较大,国家之间关系复杂,要想使区域合作进程完全按日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尚有不少困难.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二十一世纪被人们称为“亚洲太平洋的世纪”,据许多乐观论者的展望,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将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而取得顺利的经济发展。的确,从第一表所示的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香港、南朝鲜、新加坡、台湾)和东盟四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的1970年以后的经济增长率来看,除了发生阿基诺遇刺事件、马科斯下台及阿基诺政权成立等重大政治变化的菲律宾之外,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均在5%以上,而且就1989—90年的预计数字(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的预计数字)看,其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也均为5%以上。这些数字是强硬乐观论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东亚地区合作形式多样.东亚峰会是地区论坛,就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进行对话与交流,以促进东亚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东盟-中日韩合作("10 3")是基于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合作.建立东亚共同体必须以"10 3"为主渠道,辅之以"10 1"和其他东亚合作形式.中国应与东亚各国一起,坚持在"10 3"的基础上推进东亚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东亚地区合作中的主导地位,防范日本等国在东亚地区合作中的负面影响和对中国的遏制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一、回顾(一)八十年代的发展趋势1981—86年期间,东盟经济处于衰退期,这一时期内导致东盟经济趋向衰退的主要原因为:80年代上半期由于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所导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普遍衰退(1981一85年期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2.4%)、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增强;尤其是美国的经济衰退严重地影响了东盟国家的出口与经济增长。80年代下半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有所复苏(1986—90年期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3.5%)、特别是亚太地区出现了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向东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实现经济“起飞”后,开始向亚洲“四小龙”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后者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后,又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东盟国家,并以此形成了以日本为雁首、“四小龙”为雁翼、东盟为雁尾的所谓“雁阵模式”,成功实现了本国产业升级,同时也使东亚地区形成了以日本为中心的产业分工体系.“雁阵模式”的形成主要得益于特殊的国际环境和日本在东亚的产业领先优势,但日本政府所起的助推作用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近10余年来由于受到“全球化”大潮的冲击,在东亚也出现了“地域化”思潮。面对同样的挑战,东亚各国已经意识到采取共同的经济文化防卫机制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其中,东盟各国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体性。从亚洲主义的角度分析东亚地域所产生的“地域化”、“本土化”趋势的实质,可以确证东盟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文化共创进而对东亚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将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去年7月泰铢贬值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形势几经沉浮,至今未见起色。特别是今年6月以来日本经济形势恶化,给本来已步履艰难的危机各国雪上加霜。鉴于日本占亚洲GDP的70%,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东亚国家投资、贸易的重要伙伴国,日本经济状况如何对东亚国家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本文以泰国为例,探讨目前金融危机形势对日本与泰国经贸关系的影响。一、泰国经济结构中的日本背景从80年代中期广场会议后,东亚地区“雁形”经济模式逐渐显示,日本在东亚区域的经济影响力也日益增强。泰国经济背景中的日本因素十分突出,表现在:1投…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与东盟的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东盟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在1997年的前30年里,东盟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2%,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东盟各国采取积极措施,经济步人复苏。  相似文献   

15.
少数几个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成就,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显得犹如鹤立鸡群。东亚的经济增长率向来就高于整个第三世界的增长率,而“四小虎”,或日“东亚四小霸”的增长率则不仅与整个第三世界相对而言是极为高速的,即使是与该地区的其余国家相对而言也是很快的。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极高速的增长一直伴随有生产结构的迅速转变、工业劳动  相似文献   

16.
按经济增长率这项指标比较,亚洲经济可谓大起大落。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在1960—73年期间高达9.2%;在1973—89年期间为3.6%;1990—2000年为1.75%。经历“失去的10年”后,2001年日本经济陷入衰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1999—200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回升,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东亚地区的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国关系处于历史性调整时期。东盟在亚太地区的影响日益上升,并逐渐成为塑造东亚格局的重要一极。中国的崛起和日本实力的相对下降深刻地改变了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本文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和日本的关系演变,管窥冷战后东亚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日本、东盟同处东亚,是该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三支战略力量。1997年以来,中国、日本、东盟三方渐趋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这使得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呈现出新的特征。探讨这种三边互动形成的动因,以及中国、日本、东盟各方在三边互动之中的战略考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东盟国家从亚洲金融危机中进一步恢复;但印尼、菲律宾政局不稳,影响了两国经济复苏的速度和外资对东南亚的信心。东盟组织为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加快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东盟国家下一步如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特别是印尼、菲律宾、泰国的政治经济改革将对东盟的发展前景产生决定性影响。一、当前东盟政治经济情况主要特点  (一)东盟国家经济恢复进一步巩固。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东盟平均GDP增长率为-63%,1999年恢复到4%,2000年进一步恢复为6%。[1]近两年全球经济形势好转,美…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以后,东盟各国在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的增长率方面均取得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成绩(只有菲律宾的各项增长率指标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贸易额增长率指标分别低于世界平均增长率水平);为此,东盟整体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世界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便分别从1980年的1.5%、3.5%和3.5%增大到1991年的2.0%、4.5%(1992年数字)和4.8%(1992年数字),均趋于增大。 在整个80年代期间,东盟各国在这些经济指标中年所占的比重虽然均有所增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出口贸易额方面,除了菲律宾之外,其他东盟各国所占的比重均已接近于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