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决历史唯物主义的"合法性问题",柯亨开始着手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他的重建任务之所以能够实现,凭借的是功能解释的方法,而柯亨的功能解释方法能够奏效的原因在于他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等基本概念的重新界定。经过柯亨"重建"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意味着范畴框架的改变,以满足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看起来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2.
唐红茹 《学理论》2014,(4):76-77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历史唯物主义看成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并作为社会进化的全部。而在哈贝马斯看来这种历史唯物主义是片面的,只是适合于解释社会运动和阶级冲突。尤其是斯大林时期把历史唯物主义法典化使得这一理论教条化,所以有必要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向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过去我们在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曾发生"左"和右的失误,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两类生产关系理论.因此,只有用马克思的两类生产关系理论来分析计划与市场的性质,才能在改革中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一、马克思的两类生产关系理论以往我国不少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都认为,生产关系就是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为基础并由它决定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产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最基本观点.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割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甚至把它们当作两个相对独立实体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可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待这一重大问题时,常常割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联系,片面的、为我所用的曲解这一原理,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混乱.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要求,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核心内容。我们学习马克恩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如何能够克服经济建设中的脱离国情、超越国力、急于求成的老毛病,正确指导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协调发展,关健在于正确坚持生产力标准。回顾四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总的来说,我们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处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所以我国才能在旧社会遗留给我们一堆废墟上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是任何历史唯物主义者都应该承认的客观事实。在这四十年中,每当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我们党就及时变革和调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两极分化思想。在他的理论视域中,两极分化与收入差距是两个相互联系但又不能混同的概念。两极分化是概括特定社会本质的范畴,而收入差距则是反映某种社会现象的范畴;前者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私有制)相联系,后者普遍存在于各种生产关系条件下。  相似文献   

7.
判例法机制的唯物史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关系的实质是社会经济权利义务关系,道德、习惯与法律等是其社会规范的外壳形式,生产方式实质是取得社会规范外壳的生产关系与水平相对不变的生产力的统一。诸多社会规范中,法律的力量最为强大,但生产关系欲取得法律规范的外壳存在一个可长可短的时滞,与单一的制定法机制相比,最先接触到先进生产关系的判例法机制有效缩短了生产关系法律外壳取得的时滞,具有显著的效率优势,判例法机制的引入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考虑到生产关系的动态性,文章认为在设计判例法机制时必须建立先例更新制度,以便及时淘汰过时先例,及时确认最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王淼  张聪 《理论探讨》2024,(2):142-148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变革、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正是立足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赋予政治经济学范畴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全新内涵,发动了“术语革命”。从资本范畴来看,马克思批判并革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将资本理解为物的观点,揭示了其“社会关系”本质,归正了对资本的理解,开显了资本的本真意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术语革命”,不仅起到了革新政治经济学的巨大作用,而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证实、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团结》2011,(1):24-25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它的原理基于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分析和总结,来自对由一定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所决定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中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关系的科学考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基本观点有:  相似文献   

10.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观点,不仅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且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当旧的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阻碍和束缚新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只有通过革命砸碎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由不适合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恰恰相反,正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一向把包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内的生产方式看作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肯定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伟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尽管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国家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概念包含着不同的阶级、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范畴既非传统理论模式所理解的形成中的生产关系概念,也非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学者所指出的,有着较生产关系概念更为广泛的内涵与外延,《形态》中的交往范畴有着特定的理论指向,它与主体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有着极强的思辨色彩。如果今天有人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范畴,那么这种发展只能是合理地存在于实证的历史学或实证的社会学之中。  相似文献   

13.
斯宾塞对社会有机体的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但他的理论具有内容牵强,思维机械而且认识极端的缺点。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说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关系及其上的上层建筑可以理解为社会有机体的结构,生产力可以理解为社会有机体的功能。社会有机体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学术界有各种观点.有的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辩证法思维,有的说是"总体性哲学",有的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是与"斗争哲学"不同的"和谐哲学",有的说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即由福特主义资本主义时代向后福特主义资本主义时代过渡。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新保守主义正是上层建筑领域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范畴内各种新变化不断适应的结果,它导致西方政治文化整个发生右转,并为右翼极端主义势力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经济、社会土壤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我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理论依据。当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思维根植于历史唯物主义,但将历史唯物论直接应用于现实经济的分析却会遇到很大障碍。主要体现为:(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存在重大歧义,并且在拓展过程中出现外延交叉;(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并不存在一元而单向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由此导致分析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3)历史唯物主义因嵌入自然主义思维而在历史预告中存在问题,乃至会蜕化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而看不到问题的存在;(4)历史唯物主义主要适用于对历史发展的描述和预测以及社会出现尖锐矛盾时的宏观大势分析,而不适合对具体的微观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事实上,在社会经济关系总体上平和的当今时期,马克思经济学中更值得承继和发展的是那些发现和解决具体问题的高次元思维而不是预告未来和推动社会革命的历史唯物论。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起源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乃至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尚未得到根本澄清和解决的开放性的理论问题。由于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实践哲学以及辩证法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所以我们需要从这三个视角,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起源问题予以重新的梳理和阐释。这项工作对弈再文本学和哲学史的意义上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以及对于在当代的理论与现实语境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以往基于唯心史观基础上的“抽象的人”,第一次发现了处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之下的“现实的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要求对人进行抽象,使人成为资本增殖的要素,其先后经历了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数字资本主义的历史嬗变。“数据人”是在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下生成的,“现实的人”沦为去情境化、符号化、数字化的人,受到数字资本与数字技术的操纵和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力图超越“数据人”背后的技术合理性逻辑及其深层次的资本逻辑,逐步构建出全面发展的人的逻辑,强调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人的生命向度。  相似文献   

20.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阶级社会中表现这一矛盾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理论月刊》,1984年第二期,第7页)表明构成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有三个因素:生产力、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动力,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马恩文选》第三卷,第374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