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老字号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许多老字号发展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令人堪忧.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最深层次的问题还是企业文化问题.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华老字号实现永续经营、基业常青的根本问题.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创新不仅要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方面创新,也应从体制、机制、载体等方面全方位推进.  相似文献   

2.
《政策瞭望》2007,(1):55-55
为引导老字号加快创新发展,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提升自主知名品牌,促进老字号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拉动消费中发挥更大作用,商务部于2006年启动实施了“振兴老字号工程”。下一步商务部将从七方面引导老字号加快创新发展:一是全面普查。在全面了解老字号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老字号档案。二是择优认定。对符合“中华老字号”条件的企业进行认定,并以商务部的名义授予牌匾和证书。三是动态管理。制定《中华老字号管理办法》,跟踪监测“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情  相似文献   

3.
一个企业之所以在数十年、上百年甚至数百年之后还存活下来,成为了“老字号”企业,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研究课题.从两家医药“中华老字号”企业——鹤年堂、同仁堂来看,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对企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这两家企业与政府存在着不同的“庇护”关系,在各种资源和资金的分配、占有和获取中,鹤年堂远不如同仁堂,导致了两者的发展出现了天壤之别:同仁堂成为了“白天鹅”,鹤年堂成为了“丑小鸭”.  相似文献   

4.
“老字号”这三个字,听起来除了放心,还有就是和年轻无关。但如果换成“品牌”二字,便徒然多了几分与时俱进。事实上,包括很多奢侈品在内的世界知名品牌,无一例外都是经过时间洗练的“老字号”。王星记,谢馥春,张小泉,檀香皂……这些中国老百姓听之如雷贯耳的“老字号”们。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政府近几年来为保护北京的老字号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感觉力度还是不够。当前,保护老字号企业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阶段,对一部分老字号而言已经不是提保护而是该提抢救  相似文献   

6.
在迎来世界上第25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为传承、发展、保护上海中华老字号,推动上海中华老字号的法制建设,由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办,由上海市立法研究所、上海中华老字号企业协会联合承办的“上海中华老字号传承、发展、保护法制建设”研讨会于2007年3月15日在上海举行。本次研讨会围绕“传承、发展、保护”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杨越明 《人民论坛》2022,(14):106-111
随着国潮的兴起,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许多老字号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通常意义上,企业之所以被称为“老字号”,先决条件是历史的悠久性。然而,在新消费驱动下,老字号的发展单单强调“老”是不行的,其关键在于“历久觅新”。“新”的前提在于坚守对传承技艺与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新”的核心在于平衡现代性与传统性,从过去的经验转向创新意识与多样化形态;“新”的难点在于抵御诱惑,控制自身过快、过度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张军  杨莉 《学习与实践》2008,(5):164-168
武汉老字号餐饮店的数量锐减,整体经营状况冷落萧条,幸存的餐饮老字号大多已改造成民营企业。餐饮业后生群起加剧市场竞争和消费群体发生结构性改变是这些老字号发生生存危机的客观原因;因循守旧的思想、体制的缺陷、知识产权的模糊、激励机制的缺乏等是老字号企业整体衰弱自身的原因。对此,政府可以考虑加大餐饮老字号振兴工作的力度,成立品牌评估机构,对品牌实行分级保护;同时,餐饮老字号企业应苦练内功,逐步引入现代经营和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9.
时敏 《思想战线》2011,(Z1):74-75
中华老字号在造福百姓,传承中华文明,发展旅游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重。然而,时至今日,"中华老字号"企业仅存一千几百家;就这一千多家老字号企业,还有70%经营困难,步履维艰;仅有不到10%处于盈利状态。其中,盈利状态良好,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老字号企业屈指可数。研究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0.
互动平台     
<正>呼吁保护老字号羊汤饭店《观察与思考》编辑部:近几年,在杭州市振兴老字号工作协调小组与市经委的领导下,老字号协会和老字号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杭州老  相似文献   

11.
在上海,见证700余年开埠史的活化石是一批中华老字号。这些老字号大多集聚在黄浦区,如今又作为打造南京路、淮海路世界级商业街的民族品牌,与世界品牌同台竞艳,共建共荣。一方土地养育一方老字号的“根”特色,一个时代培育一代老字号“新”气象。中华老字号每家店都有一个走现代商业发展之路的“华丽转身”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天津“泥人张”.北京“泥人张”,法庭上面争“正宗”。官司虽未了,却引发了人们对于“老字号”侵权与保护的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通过大量文献和实地调查分析可知,老字号文化记忆的建构主体涵盖创办者、管理者和技艺掌控者等层面,他们在老字号发展的关键节点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具体可分为以社会责任感为给养的文化记忆内核、以管理理念为牵引的文化记忆渠道、以技术传承创新为驱动的文化记忆载体三种类型,辐射至员工、企业、社会和政府等领域,这种功能的展现也可以称之为“匠人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今日海南》2008,(11):32-34
创建56年的海南农垦,百万之众的泱泱国企。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眼中,它是“老字号”,它有“含金量”,它很“了不得”,起码在海南是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创建的那天起,它就被人看作“山泉古琴”;计划经济年代,它又被人称为“秀竹兰花”。如此雅称的背后意味着什么?那是“羡慕”和“分量”,那是“作为”和“贡献”。  相似文献   

15.
茶的故事     
黄媛 《今日上海》2010,(4):21-23
北京的朋友说,北京人喝茶认字号,买茶叶通常到固定的一家茶庄,所以老字号茶庄以北京居多,如张一元、吴裕泰等等。上海的老字号茶庄就少多了。朋友曾问:是不是上海人爱喝咖啡,所以老字号茶庄在上海不够旺?  相似文献   

16.
《今日上海》2009,(7):13-13
目前,上海一批成功转型的“老字号”逐渐显露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中,老凤祥、恒源祥、杏花楼成为全国性的龙头,童涵春、吴良材等跻身行业老大,还有18家老企业走向海外,其中南翔馒头店在海外建立了13个分号,豫园在德国汉堡“拷贝”中国园林。杏花楼集团和豫园最近分别中标上海世博会的餐饮,将分别经营6000平方米和5000平方米的区域,为上海小吃和中国民间风味亮相世界“鸣锣开道”。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有的企业并不像有些学者所说的"富不过三代",都是"短命郎君",其实,中国有为数不少的"老字号"企业,它们在数十年、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商业竞争之后,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课题。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转换的影响,中国"老字号"企业在发展中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对市场全球化和本土竞争白热化的双重压力,"老字号"企业不但需要不断适应外部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双重市场变化趋势,而且需要将传统优势与现代优势相结合,将已有竞争力与新生竞争力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江川 《民主与法制》2011,(34):57-59
“以前长沙人待客,最客气的做法是买几片德茂隆香干炒青辣椒。”这句轻描淡写的话,反映着如今长沙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对德茂隆的犹新记忆和笃深感情。在老长沙人心目中,“德茂隆”三个字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生活品质,买香干就看它上面印没印“德”字。但由于商标被抢注,现在的德茂隆早已不生产“德”字牌香干。失了“德”字这块老品牌,百年老字号德茂隆香干如何以德服人?  相似文献   

19.
采访刘瑞旗,他坐在靠窗的红木椅上,不紧不慢沏着茶。刘瑞旗爱收藏,并笑称自己是杂家,所以在他大而明亮的办公室会发现“老商标”、“第一代的唱机”、“著名人物签名首日封”等各式各样、难得见、极富收藏价值的藏品。从30年前沪上占地100多平方米的毛线商店,到如今变成一家集针织、服饰、家纺、绒线为一体的集团企业;从一个“中华老字号”变成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  相似文献   

20.
太原市食品三厂是山西省食品行业中规模较大的中型骨干企业,全厂占地面积为27000平方米,现有职工600余人,拥有进口、国产共有六条生产线,主要生产饼干、面包、糕点、冷饮等四大类百余种产品,年产量为一万余吨。拥有先进的设备,精湛的技术,严格的检测,科学的管理,为生产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太原市食品三厂被国家贸易部首批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企业、1994年国家统计局认定为“中国500家最大食品制造企业”并连年数次摘取省市先进企业、科技型企业、消费者信得过单位、食品卫生无鼠害达标单位等桂冠,太平洋保险公司为该厂颁发了“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