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目前农村流动团员青年教育管理的现状与特点 1.动机的多元性。改革之初,农村团员青年外流目的较单一,即挣钱养家糊口。现在则至少包括两方面,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是挣钱,二是见世面。面对部分人来说,在很大程度上,还有分享现代文明,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  相似文献   

2.
“打工文化”是伴随着农民由农村到城市的就业空问变化、由从事农业到从事工业或服务业的就业方式变化、由农民到工人(雇工)的职业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打工文化”作为一种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源于农民生存根基、生存状态的变化,既是农民到工人的“人化”结果,又是农民在实践中进行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的创造成果。  相似文献   

3.
一、建国后农地制度变革与农民收入历史回顾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农民收入的每一时段的增减与农地制度的变革密不可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地产权制度经历了由地主私有制到农民私有,由农有私营到农有社营,由农有社营到集体公有公营,由集体公有公营到家庭承包经营四次变革,农民的收入也随之跌宕起伏。这样一种互动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都需要铭记,尤其是在今日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更是异常珍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传播,归功于20世纪初中国不同社会阶层的共同努力。先进知识分子主要采取创办报刊、翻译著作、撰写文章、举办夜校、农民运动讲习所、深入城乡发表演说等各种方式,向工人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启蒙工作,马克思主义才被中国工人农民知晓并接受,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近代中国的第一次传播。在先进知识分子的指导和引领下,工人阶级通过参与工人夜校、创建工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等方式,一方面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提高政治觉悟,另一方面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实践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第二次传播。广大农民通过参加夜校、农民运动讲习所等,积极接受先进知识分子的启蒙教育,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开展席卷全国的反封建农民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过程中,各阶层都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由抽象的理论到具体的思想、由深奥的学问到通俗的原理、由少数知识分子掌握到广大群众理解的伟大转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无限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广辟增收渠道,确保农民增收,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之一.畜牧业作为我市农村经济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跨越,畜产品实现了由全面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6.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从1978年到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1479万,减少了9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67.7%降至43.1%。  相似文献   

7.
密切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村级党组织作风建设的核心.这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以及加强作风建设的目的所决定的.要进一步密切这一联系,必须增强党同农民群众的感情,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加强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8.
广辟增收渠道,确保农民增收,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之一。畜牧业作为我市农村经济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跨越,畜产品实现了由全面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面对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乐山畜牧业跨越式发展,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国六十年来,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农民由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个体农夫,到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农夫,再到改革开放后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农商。这一转变不仅是六十年来,党带领亿万农民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发展的一个深刻反映,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现代农商的出现,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现代农商典型个案进行分析,可知现代农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而为现代农商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党员干部在处理农村事务中,是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处事原则,直接关系到员干部在农民群众中是否树立了廉洁清正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政地位的巩固,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引起高度重视。一、公平公正公开是农民群众的所盼、所愿。在解决了温饱逐步走向小康的今天,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大大提高,民主意识、参政意识、法律意识大大增强,在农村一系列问题上表现了很强的参与意识,他们由过去的注重关心经济利益发展到既关心经济利…  相似文献   

11.
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 ,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加快发展农业经济的目的 ,调整农业结构、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途径 ,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一)农村改革带来的新矛盾 一方面,由于农村经营体制的改变,国家对农民的生产管理由行政管理向经济指导转移,在国家与农民的两者关系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农民对国家和集体的依赖性减弱。农村经济体制的改变,农民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在国家和集体的直接干预下进行,而是按照经济利益的趋向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其利益的大小,绝大部分取决于他们自  相似文献   

13.
谈当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政治的发展,显著表现为人民对政治的参与,这不仅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对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来说,政治上能否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农村政治能否取得真正发展,要看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一、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基本现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全面改革是由农民在农村率先启动的。农村改革的突出特点,—是在经济上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一是在政治上实行了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显著特征的基层群众…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农民由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个体农夫,到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农夫,再到改革开放后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农商。这一转变不仅是六十年来,党带领亿万农民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发展的一个深刻反映,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现代农商的出现,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现代农商典型个案进行分析,可知现代农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而为现代农商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培育农民经纪人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经纪人具有把分散农民和市场联结起来的桥梁纽带作用,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的潜能巨大,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扶持和领导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团支部、供销社、村委会等组织的作用,由它们牵头,逐步培育出一支高素质的农民经纪人队伍,为带动我省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农民.作为领导干部,应以人为本,通过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以科学的态度和理念来引导农民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为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事业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7.
温家宝“农民观”的历史突破体现在:在农民地位上,前所未有的把重视农民阶层上升到全新高度;二、对待农民的工作方法上,从政治的神坛上走下到农民中去;在对农村机制体制上,勇于创新开历史先河;在具体实践上,决策长效务实有效;五、在价值导向上,以人为本。运用到农村建设中的借鉴就是:从农民观、价值观的角度,要从根本上重视农民;推动农村深层制度改革,创新是不竭动力;以农民为本。  相似文献   

18.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我省农村发生巨大变化,农产品由短缺到相对过剩,农民由解决温饱到走向小康,农村由城乡分离转向融合一体化,这标志着农业与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然而,到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开始转入新阶段,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难和农村经济持续增长难等“三难”  相似文献   

19.
目前,部分地区农民卖粮难问题严重,大量余粮积存在农民手中。这既影响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给一些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一是偷盗粮食,二是利用农民卖粮心切的心理趁火打劫,以包销,赊购等手段诈骗粮食。如九三年十月,四平市梁、郑二人窜到某县,以“为四平市铁西区物资局供销公司收购大米,运到四平后以每市斤大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区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负担主体逐步由集体转移到农户,使农民对负担的感受变得更为直接,农民负担重是全国现象,西部地区农民负担不平衡问题更为突出。制约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增加农民收入与减轻农民负担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减轻农民负担就是保护农民利益,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协调农民收入和农民负担关系时,关键是要找准二者的结合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