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语义辨析来尝试澄清部门法哲学概念的混乱状况,可以建议使用法律科学与法律哲学这对界定比较清晰的范畴来讨论问题。法律科学是指探究法律现象的普遍规律和普遍解释的思想活动,作为法律科学的下位概念,可以区分一般法律科学和特殊(领域的)法律科学;法律哲学是指以法律思想本身为对象的反思和批判活动,它们都探究法律是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部门法哲学就是指以特殊领域的法律思想为对象的反思和批判活动。造成部门法哲学概念混乱基于两个虚假前提,即混淆知识成果和思想活动以及学科分立天然正当。  相似文献   

2.
<正> 《中外法学》编辑部周志约我为该刊举办的"法律哲学研究笔会"写一短文。据笔者所知,在近十来年中,我国法学界对"法律哲学"一词本身有几种不同的理解。为此,笔者谨先对这一词的词义作一商榷。就笔者所接触到的而论,我国法学界在使用"法律哲学"时,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意义上的理解是:"法律哲学"是指法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或课程的名称。在我国自八十年代初以来,法学中基础理论学科或课程通称"法学基础理论"或简称"法理学"。  相似文献   

3.
蒋兆康  田培炎 《中外法学》1992,(1):43-48,29
<正> 法律经济学是法哲学研究及其在它指导下的部门法研究的一块新垦地,是一门科际整合的边缘学科。。一方面,它以人类社会的法律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法律的形成、结构、过程、效力、效率及改革,故成为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法理学的一大流派;另一方面,由于它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作为其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故又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当法学陷入严重困惑和纷争的时候,法律经济学的开拓者们以他们特有的哲学敏感,在  相似文献   

4.
<正> 有位伟人曾将方法比作"过河之船",颇有哲理。不同的研究方法反映了研究主体的不同认识。本文愿就当代西方法律哲学研究中若干值得讨论的方法问题,在"笔会"上略陈浅见,以求教前辈同仁。方法论之一:历史时期的划分当代西方法律哲学是西方法律哲学史的延续。如何认识"当代"?是研究中首先碰到的问题。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无"当代"可言。如将整个西方法律哲学史划分为  相似文献   

5.
法律解释(学)的理据、概念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赟 《法律科学》2010,(4):32-39
法律解释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种种质疑(如它可能导致法治的消解),而法律解释学界迄今似乎并未有力地回应这些质疑。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法律解释学本身还没能清楚地解决如下一些问题:它的理论依据似乎游移于传统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之间;它对“解释”的解释并不清晰,因为当前的法律解释学似乎没能意识到解释其实同时是方法、存在并且还具有哲学研究的属性;它一定程度上无视法律解释学与法律解释之间的互渗、纠缠,这种无视反过来又模糊了它对自身的定位;等等。可以说,只有当法律解释学厘清了上述问题,才可能较好地回应当前的诸种质疑,进而证立其自身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6.
一、法律和政治或许法律哲学可以被理解为政治哲学的一个分支?这两者之间显然存在着关联。法律体系是政治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奇怪的是政治学的研究者们竟始终对它的实施不感兴趣。法律、法律适用、法律构成、立法机关、法院、司法判决、法律推理、法治,如此等等,都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立法机关和法院是政治机构,法治是政治理念,司法判决和法律推理是一定社会的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展示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技能。的确,它们都不是政治学的研究者们感兴趣的主题。政治学研究者的兴趣点,在于像政党这样的非法律的组织,像自由与繁荣这…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法律史学会西方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1992年3月23日至26日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18个教学和科研单位的西方法律思想史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年会,并提交了十多篇论文。与会者就"改革开放与西方法律思想的振兴"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年会涉及的若干问题综述如下: 一、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创立是1979年以后的事情。1979年以前这门学科称之为"外国政治思想史"或"外国政治学说史"。1983年"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编定时,这门学科被定名为"西方法律思想史"。此后,各高等校院法律系开设西方法律思想史课程,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教学和科研得到长足的发展。首先,迄今为止,全国有27所高等院校开设西方法律思想史课程,45—50人专门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学,有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其次,撰写了一批有一定深度的教材。其中包括:198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法律思想史》,1983年和1987年辽宁人民示版社出版的《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增订本,上下册),198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政治法律学说》,1989年东北三省法学教材《西方法律思想史》,199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法律思想史》自学教材。这些教材的普遍特点是打破了政治学学说的史的繁杂体系和框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国内国外同行的赞誉。第三,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有一  相似文献   

8.
一个全新的社会,需要一门新的法律科学.法律知识化巳成为知识社会背景下中国法学转型的时代要求.尽管法律知识化的主张是多元的,但从其整体看,它承袭了后现代法学的衣钵,坚持以下核心观点:即将法律知识化概括为法律哲学化、法律科学化和法律平民化三个实体逻辑贯通的维度.其中,哲学化的使命是将法学从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还原为一个价值问题;科学化增强了法学理想图景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平民化则打破了法学的神秘性,扩大了公民的法律参与.经由此三个维度,法律知识化之科学含义方能得以丰满和立体化凸现.  相似文献   

9.
高鸿钧 《中外法学》2012,(3):445-461
英美法作为西方法律文明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意蕴、发展路径、表现形式、价值取向以及运作机制。同大陆法传统比较,英美法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法律、权利与自由之间存有内在关联,并维持互动;司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程序正义优于实体正义;在法律价值上,更重视个人、实用和经验。近代以来,英美法的一些概念、制度和原则被移植到中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深入、系统地研究英美法,从历史之维理解它的生命,从理念之维解读它的精神,从制度之维发掘它的机制,从理论之维分析它的义理,对于当代中国合理地借鉴英美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逻辑学的视角看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锐 《现代法学》2003,25(6):40-44
本文主要从逻辑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首先 ,分析了逻辑在法律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 ,探讨了西方法律文化中逻辑分析的传统 ;再次 ,指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非逻辑特征 ;最后 ,探讨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非逻辑特征对我国立法、司法以及法制现代化的影响 ,呼吁在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应重视逻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郭义贵 《中外法学》1999,(3):124-127
<正> 哈罗德·J·伯尔曼(Harold J.Berman 1918——)是美国比较法和国际法、法律史、商法以及法哲学诸领域公认的权威,世界著名的苏俄法专家之一。 《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式》(以下简称《法律与革命》)是作者长期潜心研究的结晶,其创意始于1938年,至1983年问世,时间跨度竟达45年之久。全书洋洋洒洒不下70万字(据中译本),生动、细腻地描述了作为西方法律传统背景的民俗法,探讨了伴随着教皇革命而来的西方法律传统在欧洲大学中的起源、西方法律传统的神学渊源等问题,堪称西方法律史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2.
李伟 《北方法学》2013,(6):117-123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人物为中心的研究体例为学科发展和法律思想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逐渐转向以问题研究为中心、以法理阐释为目的的研究方式,并衍生出法律思想史的国学、法哲学、部门法和法文化等研究维度。作为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继往开来的传统法律思想研究应该在构建“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法学图景过程中产生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来说,儒家法律思想无疑是其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论基础,而且决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性状和风貌。就西方传统法律文化来说,古希腊罗马史是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发源地,而其中的古希腊罗马自然法学家又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将他们两方的法律思想比较一下.对于我们认识中西法律文化的异同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法律逻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当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以及与普通逻辑学不同的特征和功能。本文从应然的角度,重新界定法律逻辑学的含义,即法律逻辑学是研究法律思维主体在法律领域运用逻辑方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科学。从这一界定出发,根据我国现实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运作的实际状况,以及法律思维主体在法律运行中运用逻辑方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过程,深入探讨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特征和功能等问题,以试图回答法律逻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法学研究的经济学维度——基于法律经济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树 《现代法学》2003,25(6):45-48
法律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重要表现 ,它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来考察、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的学科 ;它是法学和经济学科际整合的边缘学科。本文在阐述了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理论思维后 ,提出了法律经济学运动带给我们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法律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缺乏,已经是影响中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难题。古典法律思想没有得到足够的传承和重视,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古典法律思想在当代中国的遭遇是:在学术界,研究者不能进入思想,存在重“外在解释”轻“内在创造”的弊端;在司法实践领域,古典法律思想处于潜藏状态,由于缺乏系统的总结和提炼,导致了理解和使用上的混乱。当代中国法律思想的创造和成熟,必须完善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移植的西方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在中国实现成功的转化,同时也要传承古典法律思想,并对它做创造性的推展,使它成为当代诉讼活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法律的生命就在于其功能的实现,法律的功能仅是法律发挥作用的能力,它仍停留在一种可能而非必然的状态,而法律究竞是否发挥了作用又或是法律究竞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是需要在法律功能实现后再现其效果的.法律功能实现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立法、社会、经济因素,此外,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也对法律功能的实现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范进学 《政法论坛》2012,(2):161-172
基于西方法律传统在现代社会出现的整体性危机,伯尔曼重新审视和考查了法律与宗教在西方法律传统形成与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彼此紧张并相互渗透、赖存与影响的关系,以此重新唤起人们对法律的情感与忠诚,唤起对终极目的与生活意义的信仰,以寻找出解决危机之良策。为此,伯尔曼使用了最广义上的法律概念,在该意义上,从"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中无法推导出"法律信仰"之命题,如将其中的"法律"理解为国家制定法,将是对伯尔曼的极大误解,所以,"法律信仰"在我国是一个被过度误解的神话。我国的法律问题不同于西方,我国当下最要紧的是如何培养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感和守法精神,如何克服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及其人员的滥权问题,以及如何树立法律的权威和法律至上的观念,在我国须认真对待"法律信仰",并摈弃使用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法律思想史学,是确立于本世纪初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此前,《大学衍义补》、《古今图书集成·祥刑典》等书中已出现有关对前代法律思想的资料汇编和简要论述,但由于传统学术体系的限制,法律思想史尚未成为独立之学。近代西学东渐以后,随着西方的学科分类模式和学术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深入,学者们以此为基础对传统史料进行重新整理、研究,创立了一系列新的独立学科,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以二十世纪以来该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对象,以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为线索,对中国法律思想史学在本世纪的发展作一简要回顾。 中国传统学术中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以“学案”体最据代表性,其例可参《宋元  相似文献   

20.
西方法律思想史前辈学者的辛勤努力下 ,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 (其成果主要和必然表现在课程和教科书上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批判和反思是研究的必经途径和必要的方法 ,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亦然。因此 ,在现代语境下 ,需要不断地对西方法律思想史进行重新的理解和解释 ,尤其是对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意义和教科书的写法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批判 ,以期重构西方法律思想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