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学术评价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管理主义的兴起对学术产生了冲击,使得学术职业的传统和特有的价值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成为必然。现行学术评价机制的缺陷主要包括考核指标体系不合理,评价方式和程序的异化。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术不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要建立新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标准理性化。同时要建立正当的学术评价程序,学术问题只能由学者解决,专家评议必须有规范的程序。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学》2012,(3):194
<正>《中国法学》作为我国法学期刊中三届国家期刊奖的唯一获得者,对论文的评审取舍以学术质量为硬标准,实行符合国际学术期刊惯例的专家匿名审稿制度,以保证公正地进行学术评价。本刊对所有文稿统一做来稿登记和隐名处理后,由责任编辑初审和筛选,对其推荐采用的论文,交由学科专家进行双向匿名评审。本刊在充分尊重专家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学》2012,(2):194
<正>《中国法学》作为我国法学期刊中三届国家期刊奖的唯一获得者,对论文的评审取舍以学术质量为硬标准,实行符合国际学术期刊惯例的专家匿名审稿制度,以保证公正地进行学术评价。本刊对所有文稿统一做来稿登记和隐名处理后,由责任编辑初审和筛选,对其推荐采用的论文,交由学科专家进行双向匿名评审。本刊在充分尊重专家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术制度的供给不足是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直接根源。广东高校学术制度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术法律制度的执行与学术评价制度、学术奖励制度、学术不端的惩处制度等学术制度的实施机制不完善。本文认为针对学术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广东高校应该着力从以下方面健全学术制度供给:重视和加强学术法制的宣传和建设,建立健全学术查新制度,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健全同行评议制度以及健全完善学术惩戒制度。  相似文献   

5.
学科发展评价的宗旨及其对学术生态的意义,本刊主编已在第1期中阐明。本期将在这一总体目标之下继续对中国民事诉讼法学2010—2011年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质性学术评价,力求真实完整地反映出这一时期本学科发展的进步和问题。这种尝试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风险已在本刊之前发表的学术评价报告中充分陈述,{1}例如因篇幅不足和涉猎不够而挂一漏万,因学术标准缺乏共识和学术评价的主观性而见仁见智,因评价者自身的学术视野和鉴赏力欠缺而自以为是等。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想通过这种评价过程,努力探索某些可能达成共识的哪怕只是抽象意义的学术评价标准,比如以知识或学术增量来评价学术贡献,或者至少将那些近乎抄袭的简单重复、毫无创新的作品归入学术垃圾——即使发表于CSSCI,即使给中国法学创新网的学术量化统计表增添了可观数字,即使为作者换取了高级职称或其他功利。不言而喻,我们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楼上看我们,因此我们也将自己的“评价”置于“被评价”的目标之下。但我们相信,正是这种评价与被评价、批评与被批评,才是学术发展的正常动力。  相似文献   

6.
《刑警与科技》2013,(11):30-30
<正>【本刊讯】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2013年4月联合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信息,《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在第三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是国内外第一种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级排行榜和权威、核心期刊指南,本刊首次入选该核心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术建制化水平很低是不争的事实.当前中国学术界的诸多问题,如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泡沫学术、抄袭剽窃、学术评审深度腐败等都是这一事实的表现.学术建制化水平与学术人口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知识生产的稳定发展取决于学术建制化水平和学术人口之间的比率,在学术建制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学术人口的膨胀只会带来负面效应,并将妨碍学术的建制化;反之,如果学术建制化水平很高,那么学术机制会自行调节学术人口,使之与学术发展规模和水平相适应.前者带来的是我们所称的"大众学术",而学术建制化水平与学术人口相当的时候则是"精英学术".大众学术形态所引致的学术高科层化、低建制化及其集体性与个体性、唯智主义与反智主义的矛盾,已经成了当代中国学术发展难以挣脱的"铁笼".  相似文献   

8.
《政府法制》2009,(14):52-52
余三定 现在的学术评价、学术管理可谓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其中主观、人为的东西太多,真正属于学术的东西太少,大大伤害了学术道德风气,破坏了学术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胡月  张超 《法治纵横》2011,(9):38-39
2月24日,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法治国情调研组发布《中国学术评价机制调研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重大问题。学术成果重数量、轻质量,抄袭、买卖论文成风,滋生了严重的学术腐败问题。近半数受访者承认曾向核心期刊付费发表论文。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21世纪大学的学术生态既是一种社会生态,也是一种教育生态。本文运用生态学理论,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学术生态的现状进行理性分析,力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型大学学术生态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科学界,被SCI收录或引用的科技论文数量已经成为评价研究成果学术水平、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研究水平和科技实力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广泛采用SCI论文评价科研水平。结合我国司法鉴定领域SCI论文发表现状,探讨其对科学研究的引领作用,对推进学科创新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峰   《中外法学》2011,(4):819-819
<正>学术争鸣、批评是学术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的表现形式,本刊也体认这一原则并乐于为这一目标而尽绵薄之力。本期编辑的专题所刊发的三篇关于公司治理和公司法的进化模式和路径的争论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基于不同的公司本质的视角,在不同的社会变迁模式下,而得到了不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2012年"末日危机"在心理上的消弭,新的一年确定性地到来了,我们也随之确定性地接续了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的生活。对于吾侪学人而言,当今中国可能还处于学术信誉意识尚未普遍觉醒、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评价机制亦未完全确立的时代,更那堪,我们所寄身的学术界也具有传统"熟人社会"的属性与结  相似文献   

14.
魏建国 《北方法学》2014,(2):117-131
当下中国法学研究学术性不强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学研究者自身,因此需要将视线转向学术本身。基于学术史方法是学术最基本方法的判断,可以发现中国法学研究学术性不强的原因在于学术史方法的缺失,这使得中国法学研究中的学术性与非学术性混淆不清;法学难以确立自己学科的独立地位;法学研究中引证混乱并难以发挥学术评价功能;法学研究中学术传统西化倾向严重。而当代中国法学研究学术性完善之路在于:实用标准与学术标准的适度分离,确立学术的独立性与学术评价的独立标准;增强对学术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术史意识,强化学术规范;自觉推动法学学术传统的中国化。学术性、学术史方法并不是我们对法学研究的更高要求,而只是提醒我们在法学研究中首先要回到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然后再谈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15.
《政法学刊》2015,(6):119-124
公安高校学报学术质量不但无法同专业期刊和综合期刊相比,与普通高校学报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这固然受到公安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影响,也与公安学报的办刊方针、管理层级、评价标准、背景支撑的滞后和僵化是息息相关的。数字化时代给公安高校学报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逐步完成期刊共同体的融合是推动公安学报立足现实的实质,并依此建立学科共同体及知识共同体才是公安学报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学》2020,(2):F0004-F0004
《中国法学》作为我国法学期刊中连续四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对论文的评审取舍以学术质量为硬标准,实行符合国际学术期刊惯例的专家匿名审稿制度,以保证公正地进行学术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对李浩先生早在90年代就已提出的民事证明责任理论作一介绍和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在民事诉讼法学史的学术总结方面搭建一个平台。文章对李浩先生的主要学术贡献进行了梳理,并作出了基本评价。  相似文献   

18.
鉴定问题自1989年正式载入法律已历经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渐由微观的“部门工作”发展到宏观的国家法制建设,其学科与学术地位也走出其他学科的附庸,这标志着司法鉴定在制度层面上的研究正在形成,其理论体系也在走向成熟。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简单地梳理、检视与评价,并以此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19.
《政法学刊》2015,(4):50-53
学术论著离不开文献征引。文献征引对论著内容起着支持佐证和揭示其信息来源的作用,既便利读者检索又有益于统计评价。但有些论著对文献征引著录的正确性、规范性重视程度不够,标注体系混乱,征引方式失妥,版权意识淡薄,其数据的误差影响了学术统计源的可靠性,对追踪检索也带来不利因素,使得学术评价工作失去了准确性和客观性。这就要求提升文献征引的规范意识,重视引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注意编辑校对,加强文献征引的著作权保护。  相似文献   

20.
近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高等学校学术职业分层制度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也是追求效率的体现.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当中,“不公平”现象屡见于高低学术阶层之间,少数专家教授为代表的“学术权贵”阶层与广大青年教师为代表的“学术贫民”阶层间的待遇差别尤为明显.本文指出为避免出现“不公平”所带来的学术造假、消极怠工等后果,高等学校应该重视学术弱势群体的发展,提供透明的竞争环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高校管理制度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