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三、明清1981年岛田正郎著有《论清律的成立》(《法律论丛》五四一二二三)。从黄册清本一直追溯到各种谕旨奏折,揭示清楚清律是如何成立的。滋贺秀三著《清代诉讼制度中对民事法源的概括性研究》(《东洋研究》4011)指明在州县的"自理词讼"中,裁决的根据是什么,即什么是民事法源。这是研究中国法史的人必读的一篇重要论文。中村茂夫著有《论清代的老幼年者以及身体有残疾者的刑事责任》(《法政理论》(新泻大学)13—3),对由唐律规定和各方因袭而来清律上的恩典,被依据条例、判例而受到大幅度的限制的过程,以及中国  相似文献   

2.
正日本当下的中国法制史研究,隶属于东洋法制史〔1〕这一科目之下,而更上一级的学科则是法制史。这种类似于科层制的学科门类体系,自然是日本近代化的产物,一如中国自"四部之学"转向"七科之学"。〔2〕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我国宋史、法史学界对宋代法律史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界对宋代法制予以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更趋灵活多样,关注的侧重点亦发生了转变。例如,近年来,宋代民法研究获得空前发展;从社会学角度对宋代法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唐宋变革”为背景来透视宋代法律嬗变的内在特质等。这些方面的探讨,拓宽了宋代法律史研究的视域,提高了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5.
高珣 《新法规月刊》2008,(4):153-160
比较中国传统语境下"法"的本义与法的现代含义后,可以发现在今天的语境下研究中国法律史应包括如下范畴:(1)由皇帝制定或以皇帝名义所颁布的律、令、敕、诏、制等;(2)国家所认可的地方官吏所作出的判决及据以作出判决的依据;(3)国家没有规定也未以有形形式表现出来,但在生活中为人们所遵循的"习惯"。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对判决及习惯的研究,但对律之外的令、敕、诏、制等的研究不够,需要我们从大量史料中去发掘与整理并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6.
本文之所以以学术论文为今年热点之分析的重点,是因为2007年一年中,仅就笔者所见到的中国法律史研究的论文有五百余篇,[1]这确实不是一个小数,与学术专著比较,论文更快捷地反映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孙璐 《知识产权》2007,17(6):91-92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为什么沉溺于往昔?1这是来自实用主义者的质问,也是研究历史的学者所要面对的问题。当然,并不存在极端的历史虚无主义,而且,波斯纳的实用主义也并不如此。尽管法律是最“依赖于往昔”的、尊崇传统、先例、谱系、古老文本、古代术语的学科,2但波斯纳并不认同法律的历史研究方法。因为,在他看来,很多情况下人们对古老知识、古老文本的膜拜仅是一个面具,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为当下制造一个合理的理由。3不过,他并不绝对地排斥历史,至少,他不拒绝那种着眼于“当下”与“往昔”有紧密连续性、而且这种连续性又有助于处理当前问题…  相似文献   

8.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逐渐为西方社会所瞩目,中国行政法乃至于公法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相比较于对中国法史、民法和刑法制度和理论的兴趣和研究而言,西方学术界对于中国公法的关注可谓姗姗来迟.这一点在德语世界更是如此.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以外,主要原因在于德语世界对于行政法乃至于公法的基础性认识与我国法制发展的现状有难以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