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鹏 《中外法学》1990,(6):23-26,80
<正> 一、清代译介国际法的概况 1839年(道光19年),林则徐主持翻译了瑞士国际法学者瓦泰尔(Emmerich De Vattel,1714—1767)的名著《国际法,或适用于各国和各主权者的行为与事务的自然法原则》一书中的若干章节。这是我国首次引进的西方国际法著作。此后,译介西方国际法著作逐渐增多。1864年(同治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把美国学者惠顿(Henry wheato)n,1785—1848)著的《国际法原理》(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1836年)一书译成中文,经总  相似文献   

2.
《万国公法》与清末国际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勤华 《法学研究》2001,(5):137-148
《万国公法》是译成中文的第一本西方国际法学著作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是同治三年 (1 86 4)京都崇实馆本。该书首次将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思想观念以及概念术语带入中国 ,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直接促进了清末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3.
1864年(同治三年),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下属的同文馆,翻译出版了一部《万国公法》.它是我国历史上引进的第一部较系统的国际法专著.这部《万国公法》的作者系美国国际法学者惠敦(Henry Weaton),因此又称惠氏《万  相似文献   

4.
国际法是最早正式引入近代中国的西方法律部门,其标志性事件是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对《万国公法》的翻译。在继受西方国际法后,国际法在晚清中国多被称为"万国公法",这一概念的形成与丁韪良的主观意向紧密相连。"万国公法"四字含有自然法学意涵,但却与19世纪弱肉强食的世界格局不符。因此,将国际法称作"万国公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晚清国人的国际法认识产生了误导作用。直至20世纪初年,伴随着世局的进一步恶化以及国人更清醒的认识,留日学生此时从日语中借用的"国际法"三字才取代了"万国公法"这一称谓。  相似文献   

5.
目前,从国内几种国际法讲义来看,论及西方国际法在我国的汉文译著之最早者,往往认为是美国牧师丁韪良(W·A·P·Martin)于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所翻译的《万国公法》(美国国际法学者惠敦Henry Wheaton著),而绝少提及林则徐负责领导所译著的《国际法》(瑞士人瓦特尔Emerich de  相似文献   

6.
陶恺元 《中外法学》1998,(5):126-129
<正> 由詹宁斯和瓦茨修订的《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九版于1992年由英国朗曼公司出版。在时隔近40年之后,这部西方国际法的经典著作又出新版,无疑是国际法学界的一件大事。而这一事实本身,也再一次证实了《奥本海国际法》在国际法著作中的权威地位。由于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王铁崖教授等人的辛勤工作与努力,该书第一卷第一分册的中译本得以与中国从事国际法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广大读者见面。通过对《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第九版(中译本)(以下简称第九版)与《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一分册第八版(中译本)(以下简称第八版)的比较,不仅可以看出不同修订者在学术观点、写作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更可了解国际法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 (一)阿纳德(Anand):《新独立国家与国际法》(1972年)作者不受正统观念的约束,写出了一本有助于理解一些极需彻底清理的国际法问题的著作。虽然国际大家庭经历了一个革命性的"国家爆炸"(它在各大陆的成员已经增加到了一百三十五个),我们却依然普遍地使用着一种主要是以一个大陆历史为基础的国际法。作者对旧国际法以欧洲为中心这一点感到遗憾,并要求国际法学家重新改写国际法的历史。利奥渡德·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在其著述中介绍了欧洲法律,并将拉丁文国际法著作《法律及神作为立法者》译成中文,开启了国际法在华的星火传播。1689年中俄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西方国际法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运用。但总体而言国际法在当时的中国曲高和寡,反映出国际法输入中国并非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传统中国以天下观为中心的对外秩序与西方国家主导的近代世界秩序碰撞和消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法学杂志》2018,(2):F0002-F0002
何志鹏,1974年2月生,黑龙江双城人,1992年开始在吉林大学法学院学习国际法,获得了获得了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9年1月留校任教至今。何志鹏教授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国际法理论、人权理论和法学教育。自1998年在《法学杂志》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以来,至2017年10月,何志鹏已出版了《国际法哲学导论》《国际法治论》《权利基本理论》等个人专著9部,合作出版《国际法原理》《国际法的中国理论》《国际法的未来》等著作20余部,  相似文献   

10.
<正> 赵理海著《国际法基本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204页,2.70元. 《国际法基本理论》(以下简称《理论》)一书是我国最新的一部国际法理论专著,也是作者在多年国际法学研究中遇到的难度最大、花费时间最长、涉及争论问题最多的一个课题.相信该书的出版将得到我国国际法学界的同行的热烈欢迎.《理论》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法学体系具有重要价值.该书由七章和两个附录构成,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正> 还在大学初学国际法时,就好多次地听我的老师们提起自1925年以后凡学国际法者无一不属及其门和私淑弟子的周鲠生先生及他的著作。当时我对国际法尚无所知,在一种既入其门的心理驱使之下,我读了周先生的《国际法》一书,深为这位早年留学英、法,后来又对我国所遇到的国际法问题具有亲身体味与经验的老先生在书中的旁征博引所折服,脑海里只  相似文献   

12.
<正> 国际法学普遍认为,在国际法各个领域内要求"善意"是一项业已确立的国际法原则,甚至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二款(它得到联合国大会关于指导国家间友好关系及合作原则第2625(XXV)号决议的支持)及《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二十六条和第三十一条第一款有关善意的规定,都可据以说明在国际实践中达一原则业已得到承认。按照达些条款(顺便指出,其中  相似文献   

13.
<正> 一、马克思主义国际法学是完全真正的科学国际法学之成为完全真正的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及在其指引下实现的。1872年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一书中指出:"随着立法发展为复杂和广泛的整体,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一个职业法学者阶层起来了,同时也就产生了法学。"恩格斯这个科学的论断同样也适用于国际法学的产生和发展。当然,国际法学的产生是较后于一般的法学的。1625年荷兰法学家雨果·格老秀斯(1583—1645)发表其所著的《论战争与和平法》。美国的国际法学者亨金等,说它是"第一部系统的国际法专著",从而赢得了欧洲国  相似文献   

14.
罗欢欣 《北方法学》2016,(4):138-150
2015年10月29日,关于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的管辖权问题裁定出台,使南海问题日益复杂。回溯到该仲裁案的提出,早在菲律宾于2013年单方面提出仲裁程序的当月,《美国国际法杂志》(AJIL)发表了一期关于南海问题的专刊文章。该期论文分别从不同视角深入探讨了南海争议的焦点问题,集中展现了中西方学者在观点上的对立。专刊文章中批判中国立场的核心论点,与"南海仲裁案"中的菲方请求非常相应,亦与美国国务院在2014年12月发表的《南海报告》中的观点高度一致。《美国国际法杂志》在国际法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国内学界对这期论文并无专门的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15.
《法学研究》2006,(1):161-161
一、文中注释采用脚注,全文连续注码,注码放标点之后。注码号为( )。二、注释例 (一)著作类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 [2]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56页。 (二)论文类 [1]王家福、刘海年、李步云:《论法制改革》,《法学研究》1989年第2期。 (三)文集类 [1]龚祥瑞:《比较宪法学的研究方法》,载《比较宪法研究文集》第一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相似文献   

16.
《法学研究》1996,(2):161-161
一、文中注释采用脚注,全文连续注码,注码放标点之后。注码号为〔〕。二、注释例 (一)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 〔2〕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56页。 (二)论文类 〔1〕王家福、刘海年、李步云:《论法制改革》,《法学研究》1989年第2期。 (三)文集类 〔1〕龚祥瑞:《比较宪法学的研究方法论》,载《比较宪法研究文集》(一),南京  相似文献   

17.
从《战争与和平法》看“和平崛起”的国际法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战争与和平法》中的国际法原理《战争与和平法》(De Jure Belli Ac Pacis Libri Tres)是被誉为“国际法之父”的荷兰伟大学者胡果·格老秀斯的最著名、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整个国际法学的奠基之作。因而,对该书的充分理解和把握是深入研究国际法问题的起点。(一)《战争与和平法》的结构体系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讨论战争的含义,该卷分为四章,各章分别阐述了战争与法律、正义战争、公战与私战以及主权等基本问题。这实质上是在解释什么是战争法,〔1〕因而该卷构成国际法的导论。〔2〕第二卷讨论战争的原因,该卷分为二十六章,所占…  相似文献   

18.
英国朗曼联合公司出版的《萨氏外交实践指南》(Satow's Guideto Diplomatic Practice)一书,在西方外交界和国际法学界久负盛誉,被称为"杰作"、"国际典范著作"。此书初版问世于1917年,以后经过四次修订。最新一版是1979年第五版,由曾任英国驻缅甸大使、驻印度高级专员和外交部常务副大臣的戈尔—布士(Gore-Booth)主持编订。新版根据1957年第四版以来二十年中外交实践和有关国际法部门的发展,对大部分章节进行了重写、改写、增补和删汰。本书第二编《外交代表概论》,结合大量历史上著名案例和当前实际做法、特别是英国和美国的做法,阐述外交关系法,可看作西方对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一部有代表性的拴释。本刊将连续刊载其中外交特权和豁免权部分。  相似文献   

19.
法学翻译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回顾与总结 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一项最具根本性的变化,就是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法系"轰然解体,中国民族开始了由"礼治天下"向"法治国家"的艰难转型[1].当然,转型之初是无意识的,也没有既定的方向和目标,林则徐和魏源这些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最初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组织翻译了瑞士人滑达尔的《各国律例》(1839年伯驾、衰德辉节译),该译著被认为是有明确史料记载的近代西方法学专门著作的最早汉译[1].20年后.洋务派专门设立了以培养外文翻译为目标的语言学校--同文馆,以《万国公法》(1864年丁韪良译)[2]为代表的公法系列译著陆续同世.  相似文献   

20.
大木雅夫(1931~?),日本当代比较法学家,现为上智大学法学部教授,日本比较法学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关于法系论的批判的考察》(1980年)、《日本人的法律观念——与西洋人的比较》(1983年)、《关于远东法观念的误解》(1986年),《萨菜伊与达维德——现代比较法学的歧路》(1987年)等。大木雅夫是目前日本从事东西方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