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沈家本(公元1840—1913年)是我国近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法律家。他处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时代,出于变法图强、保国保种的目的,努力"兼采世界大同之良规,折中近世最新之学说",系统引进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原则和制度,用自己的思索和奋斗,促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中国法律文化史上结束一个旧时代又开启一个新时代的典型人物。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个人认识方面的局限性,他在对待中外法律文化成果的问题上,也曾有一些过失,尽管这些过失并不能掩盖他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复兴现状进行概括描述,并分析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总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文中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独特之处逐一进行了反思,认为"取传统之精华,弃传统之糟粕"应该是研究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应用之道。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多世纪的西学东渐过程中,我国长期处于向西方学习、移植西方先进制度的状态和处于法治输入国的地位当中。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成果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法律制度体系来巩固,这个法律制度体系必然是源于中国实践、面向中国问题、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制度体系。这个法律制度体系的背后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更需要中国法学自身的话语体系作为支  相似文献   

4.
何立波 《检察风云》2008,(24):66-68
1978年前后,为了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全国掀起了一股出国考察热潮.经党中央批准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四个,分别赴西欧、东欧,日本和中国港澳地区访问.在四个考察团中,西欧五国团最引人注目,这也是建国后中国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西方经济的自动化、现代化、高效率,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之大,给中央决策层以很大震动.正是这次"睁眼看世界",促成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5.
王敬泽 《法制与社会》2011,(29):227+231-227,23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发展起采的,是经过长期积淀并在不断升华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思想精华的载体与结晶。军营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先进方向,不仅担负着宣传党的先进理论、先进知识的职责,还负有培育军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所以军营文化不但要与时俱进、科学创新,还要注重继承传统、传承先贤文化。对于培养军八的文化创造能力;增强军人民族精神、爱国精神;提高文化战斗力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中西方文化思想比较为切入点,辨析中国民法的发展。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中国民法不断发展,为保障中国人们的合法权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民法是一部国家最基础、最根本的法律之一,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规范社会的基本生活,保障自然人、法人权利作为它的根本性任务。民法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民法的发展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整体法制精神的典范,民法的自治精神是人与社会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因此,一个国家的民法发展与这个地区的文化密切相关。本文旨在从中西文化之间的比较,来辨析中国民法的发展。由于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人与人之间的处事态度大相径庭,影响者中国民法与西方法律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民法发展是在学习西方先进法律观念的基础上,依靠自身传统文化而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检察文化这个概念有多种理解。笔者认为,检察文化是指与检察事业并列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检察文化有先进、落后、腐朽之分。先进检察文化是适应先进生产力要求、推进检察事业蓬勃发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先进检察文化是先进法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先进法治文化的所有特征。在当代中国,先进检察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文化。一、正确认识中国当代检察文化建设的目标积极进行中国当代检察文化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正确认识中国当代检察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发展和…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其独树一帜的特色立于世界法律文化之林。在其众多特点中,"礼法结合"即伦理性特点最为突出,其在立法方面表现为君权神授、法自君出,亲属相隐原则等;在司法方面表现为春秋决狱、原心定罪,秋冬行刑等。  相似文献   

9.
杨春福  胡欣诣 《河北法学》2007,25(7):182-185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于中国法学"连根拔起"式的批判的目的,是为了"返回根本",包括返回生活之根本、返回中国之根本、返回知识之根本.  相似文献   

10.
简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演变历程李淑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是在中西方政治文化撞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思想界有识之土继承、弘扬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并吸取了西方先进的政治学说,逐步完成了在民主观念上的转变。本文拟粗略地探讨这一历程。一我国封建统治达二千余年,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东方学"认为,俄国和东方其他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或者说顺利地展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吸收西方的文明成果;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东方落后国家,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吸收西方文明成果.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方法和途径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管理生产的方式;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积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陈正松 《江淮法治》2013,(15):58-58
我理解,军人的气节,就是在敌人和在艰苦困难面前表现出来的敢打必胜,就是在邪恶和谬误面前表现出来的坚持正义,就是面对生死考验表现出来的"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伟大精神。军人的气节,是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军事文化的集中表现。在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气节"作为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为无数的仁人志士所追求;他们或忍辱负重,或战死沙场,均以保全气节为最终目的。当代军人的气节,还源于我军建军  相似文献   

13.
《现代法学》2019,(1):34-44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的将"无讼""厌讼""贱讼""耻讼"等视为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之特质的"理想类型"概括,近十余年来受到法律社会史领域研究结论的质疑与颠覆。但是,后者所作的学术工作主要只是搜集更多的史料证据加以展示,而并没有针对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中常见的思维框架及其概念使用进行反思。即便对于像中国传统诉讼文化这样非常本土化的学术议题,研究者也必须清醒注意到"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等概念所附随的"西学"知识背景对此类议题之讨论的微妙影响,从而在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时对此类概念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传统。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法文化从内涵至源流都打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烙印,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法文化传统。作为这种法文化传统之内在精神,亦即其灵魂,是儒家思想之精髓的"中道"理念。本文拟从"中"的文化与法文化内涵入手,考察作为价值目标与指导思想的"中"在中国古代法中的地位,从而对作为中国古代法文化之价值目标的"中"作一大致的展示。  相似文献   

15.
(一)严复(1853年—1921年)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闽候人。他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人物之一,是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严复十四岁入洋务派办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学习。二十四岁时被派赴英国留学。当时正逢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全盛时代,展现在严复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是经济繁荣、科学兴旺、思想解放的“自由”天地。他虽然学的是海军,但全新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6.
浅谈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促使更多的企业追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与国际接轨,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工具被大量引进,却忽视了传统的中国人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与西方的差异,产生不了应有的效果。本文试在分析中国文化及人性上,融合西方科学、成熟的管理方法,找出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解决企业中的管理文化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2008年10月22~24日,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西南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联合承办的"中国传统司法与司法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法律史学会2008年年会在魅力山城重庆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台湾大学、澳门科技大学、  相似文献   

18.
黄阳磊 《中国公证》2011,(11):39-40
一、中国传统文化下“人情”之涵义在以农业生产而文明的中国传统社会里.维系社会运行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与游牧生产最大的区别是其有固定的生产、生活空间。家庭、氏族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个人与其所在家庭、氏族在固定的空间内生产、生活,每天接触的除了家庭成员之外便是同宗同族或在同一区域生活且熟悉的人.很少有机会与不相识的“外人”打交道。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中国社会进入了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时代。勿庸置疑,学习西方先进的民主法治学说和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是当时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浅析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又一历史重任。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其本身存在哪些积极与消极因素,和谐社会对其有何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顺利转型需要遵循怎样的原则则是我们面临的又一历史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