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学科的发展总是离不开自身学术传统的建设,而要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学术传统,就不能不对本学科的日常进步进行及时的追踪和评估,展开实质性的学术批评。事实上,每个学者因研究所需,都需要就自己研究的议题作这种评价工作。但由于中国当前尚缺乏成熟的学术批评风气,这种工作往往如同冰山的下端,并不浮出海面,因此学者之间往往无法相互得知对方对本学科的实质判断,即便偶尔得知,也往往很难将对具体研究议题的判断整合成为对整个学科发展状况的评估。法学学术期刊原本就肩负着建构和守护法学学术传统的使命,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很少发挥自身的组织力量积极介入这一活动,而往往只是消极地等待学者就这方面内容撰文。刊物组织“专题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实质学术批评的作用,但这只是局部的介入——因为将诸多碎片拼合在一起,未必能获得全貌。在这一背景下,本刊尝试积极、系统地介入学科发展评估和实质学术评价,无疑具有某种填补空白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外法学》2013,(4):680-698
对一个学科在两年内的总体研究进展进行实质性评估,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知识挑战;对一个正处于结构性转型之中、内部存在较大范式歧异的学科进行实质性评估,更是巨大的知识冒险.毕竟,这不同于在单篇论文中对某个具体的学术议题进行文献综述,而是涉及对整个学科的方向性判断,在各个环节上都有可能出现差错:在对原始资料的搜集上,遗漏在所难免;在对一篇具体论文的实质价值进行判断时,学者之间尚且会出现意见分歧,要对数百篇论文形成  相似文献   

3.
对一个学科在两年内的总体研究进展进行实质性评估,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知识挑战;对一个正处于结构性转型之中、内部存在较大范式歧异的学科进行实质性评估,更是巨大的知识冒险。毕竟,这不同于在单篇论文中对某个具体的学术议题进行文献综述,而是涉及对整个学科的方向性判断,在各个环节上都有可能出现差错:在对原始资料的搜集上,遗漏在所难免;在对一篇具体论文的实质价值进行判断时,学者之间尚且会出现意见分歧,要对数百篇论文形成一致的看法,那更是天方夜谭。或许正因为对这些因素的担忧,过去学者很少敢于尝试这种公开的、大规模的学科发展实质评价。然而,如果无人愿意迈出这一步,一个学科内部的学术讨论就难以成熟,“数量为王”的风气还会持续下去。有鉴于此,我们仍然选择开始这项艰巨的工作,但同时也承认这项工作的尝试性:本文提供的实质评价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料以及特定理论前见的局限,但我们希望这种局限能在它所引发的讨论中获得克服。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进步,审判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的新型案件,在对这些案件进行司法适用的时候,就宪法是否具有司法适用效力的问题,出现了比较大的争议,许多学者提出了当前应该逐渐开放宪法的司法适用效力,向传统的宪法不具有司法适用效力的观点提出挑战。本文就宪法的司法适用问题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分析司法的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关系,更能发现诉讼法学和证据学的学术争点,也更容易对司法规则做出理性解释.本文期望,偏于价值研究而忽略认知研究的学者理解,更有效推进先进司法理念的方式是兼顾认知上的基本理论.本文以“信条“形式提出观点,用意在于归纳常识性原则,同时也在于挑明争点,接受不同学术立场的检验.信条的表述方式、论证方式以及一些新概念,是作者个人信念的表达,不是轻率的猜想.希望读者的批评有助于信条的检验.  相似文献   

6.
刑事司法的20个逻辑信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成敏 《证据科学》2007,15(5):32-44
本文认为分析司法的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关系,更能发现诉讼法学和证据学的学术争点,也更容易对司法规则做出理性解释.本文期望,偏于价值研究而忽略认知研究的学者理解,更有效推进先进司法理念的方式是兼顾认知上的基本理论.本文以“信条“形式提出观点,用意在于归纳常识性原则,同时也在于挑明争点,接受不同学术立场的检验.信条的表述方式、论证方式以及一些新概念,是作者个人信念的表达,不是轻率的猜想.希望读者的批评有助于信条的检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分析司法的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关系,更能发现诉讼法学和证据学的学术争点,也更容易对司法规则做出理性解释.本文期望,偏于价值研究而忽略认知研究的学者理解,更有效推进先进司法理念的方式是兼顾认知上的基本理论.本文以"信条"形式提出观点,用意在于归纳常识性原则,同时也在于挑明争点,接受不同学术立场的检验.信条的表述方式、论证方式以及一些新概念,是作者个人信念的表达,不是轻率的猜想.希望读者的批评有助于信条的检验.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法学界的学术批评不多见.似乎有一种尴尬:一方面没有人公开否认学术批评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人们又顾虑重重,似乎批评了某人的学术观点,就伤害了某人的名誉;某人的成果受到批评,它就一定有错误;甚至害怕落个炫耀自己高明的名声.结果是学者和气"至上",学术批评的气氛"下降".  相似文献   

9.
学术的发展必假以时间方能判断其趋势,但经常地对学科的研究状况及成果进行总结,并通过这种的总结,对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加以分析则是提高学科研究水平的阶梯,也是学科学术史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刑事司法的20个逻辑信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敏 《证据科学》2007,15(1):32-44
本文认为分析司法的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关系,更能发现诉讼法学和证据学的学术争点,也更容易对司法规则做出理性解释。本文期望,偏于价值研究而忽略认知研究的学者理解,更有效推进先进司法理念的方式是兼顾认知上的基本理论。本文以"信条"形式提出观点,用意在于归纳常识性原则,同时也在于挑明争点,接受不同学术立场的检验。信条的表述方式、论证方式以及一些新概念,是作者个人信念的表达,不是轻率的猜想。希望读者的批评有助于信条的检验。  相似文献   

11.
宪法文本研究的自觉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 2007年的中国宪法学研究,在专业化和学科品格的确立上继续向前迈进.其重要表现在于具体学术命题中的宪法文本意识的增强和法解释学方法的自觉运用,同时也表现为宪法学对自身的学科定位、核心命题和研究进路的反躬自省.  相似文献   

12.
当前,研究犯罪学的学者已日益增多,在一些法律院系,也已列入教学计划,准备开课.这种研究对于促进社会治安大有裨益.但是,这种研究往往还局限于刑法学的范围之内,致使这门学科尚不能得到很快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和开展犯罪学的研究,正确认识犯罪学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无疑是很重要的.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宪法诉讼一般指称宪法权利救济和公权力行使的合宪性审查制度。从语义上讲,宪法诉讼是“宪法司法适用”的同义反复,而且违反了约定俗成的语词构造习惯和形式逻辑的原则。从使用情况看,是近几年的事情,由国内学者用来分析西方的合宪性审查制度,但与西方学者和译著以及有代表性的专著和教材的用法颇为不同。从价值导向来看,宪法诉讼是一用来解释合宪性审查的理论,追求法治的价值,试图实现或维持宪法的最高权威,但对司法机关的厚望容易导致司法的政治化、司法机关对立法的强势干涉和司法性立法,也表现出对法官的盲信。因此,今后在论述合宪性审查制度时不宜再使用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理念技术变迁提供的新传播场域中,一些学术学者在自媒体的助推下轮番刷屏. 毫不意外的是,这种来自圈外的聚焦关注引发了一定争议.有观点认为,要想将学术话语转译为生活语言,"学术追星"是专业学科携手大众科普时发生的必然现象;也有观点认为,舆论潮流的关注切口与知识视野往往方枘圆凿,刻意"俯就"难免牺牲科学精神,更有可...  相似文献   

15.
民法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对既往工作的回顾。通过回顾,可以大致勾勒出我们先前走过的道路、已经取得的成就、仍然存在的问题。大概在十多年前,曾经有法学期刊在每年第一期集中发表法学各学科的研究综述,评点上一年度相关学科发展基本情况。可惜这一做法没有能够得到延续。最近十多年来,中国民法学界几乎没有相对系统的发展评述。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民法学发展情况的唯一有意义的尝试,就是“中国法学创新网”给出的“法学论文发表数量统计报告”。这种量化统计,有积极意义(它直观地表明了单个学者年度论文发表数量,以及特定的法学院某一年度总体上的论文发表情况),但能够揭示的信息毕竟有限。从这一统计中,我们无从得知,中国民法学究竟取得了什么具体进展。我们也无从判断,那些论文发表数字所代表的究竟是实实在在的学术发展,还是低水平的重复,抑或只是纯粹的泡沫。要尝试获得此类更具价值的信息,就必须展开实质性的学术评价。  相似文献   

16.
违宪审查作为宪法实施的组成部分,对于宪法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第一部宪法制定以及实施之后,除1975年宪法对于宪法实施部分未作规定之外,其它几部宪法无论是在制定还是在修改的过程中,抑或是在大陆宪法学界围绕宪法实施的讨论中,不同的学术术语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占据了主流地位。主要经历了"宪法监督"、"违宪审查"、"宪法司法化"和"合宪性推定"几个术语的变迁,术语变迁的背后存在各种原因。本文试图主要通过探讨学术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这种变化进行一些学理上的分析,进而提供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莫纪宏 《法学研究》2021,43(6):3-18
对于我国当下是否已经存在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宪法解释行为或结果,宪法学界存在不同认识.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已经产生了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实质性宪法解释文件,但实质性宪法解释的判断方法和标准尚无学术共识.宪法解释是否已经成为实体与程序相统一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宪法实施制度,仍需从法理上进行严谨和细致的分析.结合宪法解释制度的法律事实特征来看,我国现行宪法第67条确立的宪法解释制度,在宪法实施的实践中已经具备了构成完整法律事实意义上的宪法解释的实体性要件,并且通过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法律文件发挥着实质性宪法解释的制度功能,但其程序性要件还不完备.宪法解释制度今后完善的重点,应当是全面和系统地整合各种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宪法解释文件,通过统一、规范的宪法解释程序发布正式的宪法解释令,构建判断方法科学、认定标准清晰、结构体系严密的完整法律事实意义上的宪法解释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一、齐玉苓案批复的意义齐玉苓案批复的发布引起了中国宪法学界对中国宪法适用的理论和实践的广泛和热烈的讨论。首先是对该批复的定性和一些学术概念,特别是宪法司法化的讨论。有观点认为该批复是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标志着宪法进入了司法诉讼程序。有学者认为是司法抢  相似文献   

19.
吴泽勇 《法律科学》2008,26(5):143-151
就中国法院处理群体性纠纷的司法政策,学界存在大相径庭的评价。通过观察我国当前群体性纠纷的构成,可以发现,我国群体性纠纷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各类纠纷对于纠纷处理机制的要求和对法院的挑战也不同。而无论是法院现行司法政策的设计还是学者对此种司法政策的批评,莫不体现了一种一元化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的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当中,需要摈弃这种思维方式,倡导一种“类型化处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权的私法救济--一种考察视野和研究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公法学科实现了对村民自治法律问题的学术垄断,而公法学者也已成为该学术领域的守护神.在学术探讨的语境下,这种情况势必会形成研究进路的"路径依赖",从而影响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公法学科对村民自治的垄断直接导致村民自治权利司法救济资源的缺失.要摆脱此种学理和实务困境,可将考察视野和研究范式进行转换--在私法的视野中研究、解析乃至重构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体系,并寻求到村民自治权利的私法(司法)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