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一、法律社会学及其在我国的兴起法律社会学原来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法学研究新方法和新思潮.它强调用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来分析法律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行状态,强调用实态调查、统计分析等实证方法来对法律现象进行建立在事实材料基础上的经验研究;它所注重的是法律现象的"事实",而非"价值"或"形式". 法律社会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和法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当时社会法制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在西方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史,并已成  相似文献   

2.
再论法律解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金钊 《法学论坛》2004,19(2):23-33
本文通过对法律解释学与概念法学、法社会学、价值法学、解释学法学、立法学关系的揭示,旨在厘清法律解释学的概念及其范围。法律解释学是一个偏重方法论的学科,属于实用法学的范畴,是一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实践理性的法学。法律解释学把司法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以建构裁判规范为己任,强调根据法律进行解释是其基本方法,但它并不否认其他法学方法融入裁判规范。当代法律解释学承认制定法、法律价值、事物的本质、公共政策、良善风俗等都可以通过发现、论证、解释、衡量进入作为裁判规范的法律,都可以作为法官法源。法律解释学是以司法方法论为核心内容的实用法学。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法学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法学流派,值得我们投入精力做广泛的研究并汲取其精华为我国法学理论发展所用。本文从对社会学法学含义的界定出发并以时间为脉络评介了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社会学法学的主要流派。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将社会学和法律紧密地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严谨的治理制度,而只有将这种治理方案转化为法律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学与社会治理的有效结合.因而对社会学与法律关系研究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从国家法律的含义以及基本特征入手,进而基于埃利希“法律社会学”视角,具体探析社会学与法律之间的具体关系,包括社会学与法律的根本目的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不同点等,以期为后续社会学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按照日本学者的观点,日本法律社会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明治时代穗积陈重(1855~1926)等人的研究活动.但作为一种法学研究方法和法学专门学科,却是在本世纪20年代形成的,当时活跃在日本法学界的末弘严太郎(1888~1951)、穗积重远(1883~1951)等人,就是日本法律社会学的奠基者.但是,日本法律社会学的黄金时代,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开始的. 战后日本法律社会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6.
西方主流法学家承认,法律的社会学进路的成长,构成了20世纪法理学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社会科学所秉具的影响,几乎可以与早先的宗教相媲美。从社会学法学一词出现距今不足百年时间,而它却业已成为当今西方三大法学流派之一,其观点理论的影响力遍及世界。本文就社会学法学理论渊源问题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7.
冯立坡 《法制与经济》2008,(6):14-15,17
奥斯丁认为法律制度由主权者颁布的命令构成;凯尔森第一次提出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规则之间的关系并将法律制度看做是等级森严的规则体系;哈特则主张构成法律制度的是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的有机结合;而拉兹则是从整体上对法律制度的框架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制度法学强调从哲学和社会学两种意义融合的角度来对待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奥斯丁认为法律制度由主权者颁布的命令构成;凯尔森第一次提出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规则之间的关系并将法律制度看做是等级森严的规则体系;哈特则主张构成法律制度的是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的有机结合;而拉兹则是从整体上对法律制度的框架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制度法学强调从哲学和社会学两种意义融合的角度来对待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法律社会学并非是僵死的研究社会,毫无疑问社会运行的影响因素是由多种方面来构成的,并不可能依靠单一的影像方式来进行判断.而法律在社会效果方面的影响力也绝对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社会本身的因素和法律的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所共同构成的社会格局的作用所导致的.因而对于法律社会学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教条主义,一定要从动态的方式来分析法的社会效果和运行方式.如果说这个方面没有有效的做到的话,毫无疑问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来说,可以认为现阶段的社会学需要进行一些改善,才能得到更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特开辟《国外法学讲座》专栏,今年将系统介绍西方法哲学、国际经济法,读者有何建议或要求,请随时告诉我们,以便我们共同办好这个栏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法律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仲云  张涵 《法学论坛》2005,20(3):59-66
中国的法律社会学研究自1980年代复兴以来,学者们建立起了法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结合社会实践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法律社会学与社会学法学存在称谓之争,但近期研究以法律社会学的提法为主流。法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法律社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理论特征、研究框架、研究的意义等,学者们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法律社会学的方法论更是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应当有重点地加强新时期的法律社会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魏旭 《法制与社会》2010,(6):291-291
法律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是一个学科体系建立的逻辑起点。法律的含义强调了法律规范和程序的权威性,同时又灵活的对规则进行运用。本文认为在研究中要采用单独的方法,法律在运用的时候有时是综合性的,这也可以看出,法律的涵义的实质就是法律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调解制度的法律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自本世纪后半叶以来,由于产业之复杂化与经济之迅猛发展,许多国家出现“诉讼洪水”与“诉讼爆炸”现象,法院不胜负荷而致诉讼严重拖延;同时,由于律师代理费、诉讼费过于高昂,致使普通百姓难以接近正义,加之案件类型之多样化使审判常显捉襟见肘,等等。这些都迫使人们开始反思和改革过分僵化的审判制度,并致力于创设和发展审判外的纠纷解决方式,比如德国创立了“司徒加特模式”(stuttgarter Modell),日本在实验“辩论兼和解模式”,美国则于70年代后兴起了ADR(Ac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即“诉讼外纠纷解决途径”之总称),并被加拿大、澳大利亚及一些欧洲国家竞相效仿。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方式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正> 早些时候有人指出,法理学中的实证主义的本身,正如它可以分析法学的形式表现一样,也可以社会法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奥地利社会学家路德维希·贡普洛维奇(Ludwig Gum-plowicz,1838—1909)的学说为法律社会学的实证主义的解释提供了一个好的榜样。贡普洛维奇将实证主义的理论建立在社会学的基础上,这就是法律在实质上是国家权力的运用。他说:历史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不同种族为争夺最高权力和权力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强大的种族征服弱小的种族,并为它的长治久安建立一种组织,这种组织就是国家,法律则是实  相似文献   

15.
1946年7月至1948年11月,罗斯科·庞德受聘担任了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和教育部顾问,帮助中国进行法制重建和司法改革。这段经历为晚年在思想上受到挑战的庞德提供了实践其理念的机遇。庞德对《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诊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其理论体系盲点的注脚;但他对于中国法制的建言,贯彻了其社会学法理学的基本理念,其中的某些判断和建议,依然值得当代中国法律人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正一、法律移植是法律发展的常态比较法学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比较法的功能之一是通过与外国法和国际法的比较,更好地认识或改进本国立法。〔1〕在现代比较法学问世之前,对不同法律制度的比较,甚至在比较的基础上移植外国法律,就已成为历史上各国立法者所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法律移植不仅是比较法学研究中一个持久不衰又充满争议的学术问题,而且是  相似文献   

17.
<正>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西方学术界倍受推崇的古典社会学思想家。美国近几十年来兴起的法律和社会学派(Law and Society Movement)将他作为该学派的倡导者,将其著作奉为经典。[1]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论是在激进的还是保守的思想家那里,都不乏韦伯的支持者和批评者。[2]不少学者将这种现象归结到韦伯的学术思想,甚至其个人性格中的矛盾性。本文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概括地介绍其主要的法律观点。  相似文献   

18.
<正> 利益法学是在欧洲大陆产生的一种法律理论运动,它是社会法学的一个分支。这个运动有大批的追随者,特别是在德国和法国。在德国,这个运动的创始人是菲利普·赫克,传播者有海利·斯托尔、鲁道夫·米勒·埃尔茨巴赫和其他一些人。利益法学是作为反对在本世纪转折时期支配法国法律思想的概念论和形式主义而产生的。概念法学是从存在的法律秩序是无瑕可击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979-2015年间中国法学核心期刊所发表论文及相关事实的实证研究,本文发现,法律实证研究已经在目前中国法学界获得了一席之地。研究者群体在壮大,成果在增加,问题意识已经辐射到法学研究的很多领域,关注点已经逐步向微观问题转移,影响面在扩大,并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大的知识市场。知识的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推动了法律实证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也造成了一定的"知识泡沫"。为了法律实证研究的长期健康发展,并对中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本文主张法律实证研究者应该努力推动一个开放的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保持开放、多元、互补、合作的心态来对待其他类型的法学研究,以回应发现中国法治建设的真实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法律本土化:一种法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现代化与法律本土化的争论 ,实质上是法律实证主义和法社会学在中国的理论争鸣 ,法律本土化观点为中国法学提供了一种法社会学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