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中国法律思想史学,是确立于本世纪初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此前,《大学衍义补》、《古今图书集成·祥刑典》等书中已出现有关对前代法律思想的资料汇编和简要论述,但由于传统学术体系的限制,法律思想史尚未成为独立之学。近代西学东渐以后,随着西方的学科分类模式和学术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深入,学者们以此为基础对传统史料进行重新整理、研究,创立了一系列新的独立学科,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以二十世纪以来该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对象,以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为线索,对中国法律思想史学在本世纪的发展作一简要回顾。 中国传统学术中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以“学案”体最据代表性,其例可参《宋元  相似文献   

2.
李伟 《北方法学》2013,(6):117-123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人物为中心的研究体例为学科发展和法律思想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逐渐转向以问题研究为中心、以法理阐释为目的的研究方式,并衍生出法律思想史的国学、法哲学、部门法和法文化等研究维度。作为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继往开来的传统法律思想研究应该在构建“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法学图景过程中产生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其对中国法制现代化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总体认识和把握,主要从文化、制度及物质层面分析了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模式构建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复兴现状进行概括描述,并分析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总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文中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独特之处逐一进行了反思,认为"取传统之精华,弃传统之糟粕"应该是研究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应用之道。  相似文献   

5.
李霞 《中外法学》1991,(6):80,68
<正> 由北京大学法律系张国华教授编写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曾主编过《中国法律思想史纲》(该书对法律史的教学和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曾荣获1987年全国优秀教材奖).但该书篇幅过大,不宜于教学及一般读者阅读.为此,年届古稀的张教授重新撰写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制史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法制史的教学首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反思;其次通过与部门法的比较研究,把握中国法制的历史源流;第三通过与外来法律文化的比较,拓宽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的法学教育和研究中,法律史的状况有些令人担忧。在教学中,有些课程,如中国法制史的课时越来越缩减;而有些课程,如中国法律思想史则为“选修”。这种学科的分野和讲授时间的匆忙,不仅很难将具有五千年传承的中国传统法较为客观地展现给学生,而且误导研究,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法的片面理解,进而造成社会对传统法文化的自信阙失。本文从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学科研究方法的反思和学科所具有的意义论证珍惜传统法的重要。因为珍惜是复兴的前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法律发展无法离开传统的平台,所以传统法的改造成功之日,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形成发展之时。  相似文献   

8.
道德的作用——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视角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广博,在世界法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别于西方法律文化的显著特征即是"礼法结合",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道德不仅在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深深影响着当今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道德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进而从理论上阐述道德在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与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外法学》1991,(5):13
<正> 由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举办的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首届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6月27日至30日在无锡举行.来自大陆、台湾和日本的六十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儒学对中国法律文化及其现代化的影响,法律文化及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日中法律文化的比较等问题.会议收到论文30余篇.拟出版论文集.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于1990年10月成立,会长是上海华东政法学院的陈鹏生教授.会址在  相似文献   

10.
张铭新 《中外法学》1999,(4):113-114
<正> 如何对待传统法律文化,一直是法律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当此世纪之交,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对于构建21世纪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的基础,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重温张国华先生十年前在“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评估》一文,不能不为先生深刻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所折服。文中的一系列富有战斗性和科学性的基本观点及论断,至今仍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武树臣教授     
《法学杂志》2012,(5):2
武树臣,男,1949年10月29日出生,北京市人,汉族,中共党员,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在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读本科(七七级)并获法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国法史文献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自身独有的精神和样式.中国法律起源于部落联盟时期,而初级形态的法律文化则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时期.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脉络是:“众议法”文化—神判法文化——先例法文化——定式法文化——制定法文化——混合法文化.中国法律独有的伦理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政治运行和思想意识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人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积极、中性、消极三方面的价值,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扬光大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遗产,对我国的法治理论建设和立法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巫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无论是在制度层面上还是在观念层面上 ,都具有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源头在巫术礼仪中。不对巫术作深入的研究 ,就无法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4.
<周易·讼卦>是当代法学界研究中国传统诉讼法理论、中国法律思想史、尤其是研究中国"无讼"法律思想所无法回避的话题之一.然而,当前人们对于"论卦"的法律文化问题却缺乏专门的研究,本文从法律文化的境界角度,对"讼卦"进行了八大境界的分析探讨,并通过对其上乘境界--自然之境的论述,潜在地驳斥了"讼卦"的终极目标便是"无讼"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15.
法律移植是国家创建法律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但是,法律移植中,接受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与所移植的法律文化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在移植外国法律的条件下,传统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分析以及对中西法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法律移植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法律移植借鉴外国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所起的作用及其在实践中的体现。进而得出结论:法律的移植必须与中国内在的传统文化特质相契合,与中国特有的社会道德伦理相契合,这是法律移植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认识和立场。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是法学界非常重视的热点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当前法制建设和法律现代化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如何对待本土化和西方化,如何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国传统的"家天下"法律文化入手,分析其对现代中国移植的法律作用,建议吸收"家天下"传统法律文化中精华,促进观念性法文化的发展,最终促进制度性法律文化有效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制史的教学首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反思;其次通过与部门法的比较研究,把握中国法制的历史源流;第三通过与外来法律文化的比较,拓宽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略论中国传统诉讼审判的判决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诉讼法律文化极具特色,与此相适应,中国传统诉讼审判的判决依据表现出特殊的风格.其判决依据主要有依律判决、判例与类推判决及依情理和礼判决等.对此作一分析研究,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传统诉讼法律文化的理解,并吸收借鉴其中的有益部分为当今法治建设所用.  相似文献   

19.
刘新 《中外法学》1991,(6):51-53
<正> 开展对法律文化的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因为,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法制现化代.要实现法制现代化,就必然涉及对中西法律文化的评价以及批判吸收的问题.所以,从1986年以来,法律文化研究在法律史学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初步统计,1986年6月至1989年6月,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法律文化的文章达100多篇.1989年7月至1991年6月,又发表20多篇.内容涉及法律文化的概念、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  相似文献   

20.
法律因人的需要而产生,其创设及运行都应围绕人的需要.人本法律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法律领域的具体应用,它将人视为法律的根源、主体和目的.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它影响着司法审判活动,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本法律思想源远流长,其并非是现代社会亦或西方法律思想的产物,它对现代社会实现司法公正、建设法治社会和宪政国家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