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上官酒瑞 《探索》2012,(5):58-63
良善的公共生活需要政治信任的润滑与滋润。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公共生活遭遇了比较严重的政治信任困境。在现代社会,确立政治信任与国家制度建设是同一过程,是高度契合的,国家制度建设构造政治信任在根本上是通过制度化不信任的建立健全与有效实施来实现的。中国政治信任的建设不是也没必要彻底消解民众的不信任情感,而是要不断提高政治信任的修复能力,目标是形成以制度信任为要核的现代政治信任模式。这关键是要通过激发制度活力、增强制度供给力、提高制度执行力,根据制度化不信任的理念构造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体系,为民众施予政治信任形成激发机制,为政府维系政治信任形成压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公共信任作为一种功能化的社会机制,是一个社会促进与实现和谐的内生性条件与人文环境。我国市场化的社会结构转型和由此引发的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契约化,不仅引起我国传统公共信任的结构、演化机制及关系序列发生变化,而且导致公共信任在社会转型期的重构发生结构冲突以及与社会信任、个体信任关系的疏离,进而影响到政府自身的职能转化和政府促进社会和谐的角色扮演。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信任     
丁延龄 《世纪桥》2007,(8):67-68
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结构,决定了其信任体系以基于人格的特殊信任为特征,因此难以适应以陌生人社会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导致信任体系的断层,造成了我们目前面临的信任困境。法治秩序对于建立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普遍信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法制系统以及法治秩序可以创造出更固定的、可持续的、易转换的、可拓展的普遍信任,以弥补传统信任体系失效造成的空白。法治秩序与社会信任体系是一种相互促进、共生共存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秩序的发展,普遍的社会主义信任体系也将建立和完善,我们面临的信任危机的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4.
目前,政府信任是西方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已经成为政府改革处方的基础,而国内学者对此关注和探讨的还不多。一个理性的政府应该选择与公众建立良好的政治互动关系。就政府信任的产生而言,政府信任高低与否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偏离程度大小;就政府信任的效能而言,政府信任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5.
信用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政府信用则是社会信用的支柱。孔子认为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国家信用主要是指政府信用,而政府信用就是社会公信力。古语云,“民无信不立”。西方哲学家史里斯·博克说,“信任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因为它就像空气和水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所居住的社会就会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6.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与社会资本内涵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服务型政府构建需要公民普遍具有团结、互助、合作与信任的公共精神,具有高度的参与意识、公共精神以及由于这些精神和意识产生的独立和自愿性的民间组织,而这些正是而这些正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客和基本要素.可以说服务型政府所具备的民本性、法治性、合作性等与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信任、规范和参与网络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二者都是由一定物质生产条件下所形成的人与人关系中衍生而出,都包涵公民社会的基本要义,所以说两者互相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发展公共管理体制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瑞 《新视野》2002,(3):32-35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情况下,在我国已经加入WTO,政府管理尤其是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正在与国际日益接轨,社会管理改革也在深入发展的情况下,研究我国的公共行政和与之相适应的公共管理体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国政府改革的本质,就是公共行政体制的建立;而从社会管理方面看,就是公共管理体制的实现。我们过去的政府文件,一直没有采用公共行政体制、公共管理体制这样的概念,我们只讲“行政管理”、“行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现在看来,这是不能适应形势要求的,同时它也暗含了许多问题。为了…  相似文献   

8.
对于社会信任和腐败之间的关系,多数研究都假定社会信任程度越高,腐败程度就越低。但严格来说,相反的命题也是成立的,裙带关系、任人唯亲等现象也体现出较高程度的信任,且这种信任程度越高,腐败现象越容易滋生。社会信任可分为一般信任(包括经济交易双方的相互信任,公民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信任,人们对法律体制、国家机构的信任)和特殊信任(基于血缘、情感、关系网络的小团体内部的排外性信任),实际上,一个社会的一般信任程度越高,这个社会的腐败程度就越低;而在一个对制度和陌生人缺乏一般信任的社会中,程度越高的特殊信任将越成为腐败滋生的土壤。这给我们认识腐败、预防腐败和进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针对社会信任缺失现状,从传统道德约束能力弱化、规范性制度不健全、人际信任感培育环境不足、社会关系网络断裂等角度分析了导致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建议从强化社会公共组织建设、强化法律制度建设、强化社会公共监督保障、强化社会公共道德建设、强化教育育人功能、强化文化产品导向功能等途径实现我国社会信任重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公共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政府信任逐渐成为吸引公众注意力的主要议题。政府信任作为社会最大的信任,是发展政府权力、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提升政府形象的重要基础。公共伦理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它反映着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对公共利益的价值判断、态度和基本立场,在公共伦理的视角下,如何认识和化解我国政府信任危机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的中国已经进入一个风险社会,信任资本缺失导致的社会冲突和信任感的普遍匮乏,已经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进步。因此,必须改变以血缘家族关系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特殊主义人际信任模式,代之以制度信任为核心的普遍主义信任模式,才能使风险社会中的社会转型与政治秩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2.
金美蓉 《新视野》2011,(6):36-3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航空运输市场一直经历着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由于公共航空运输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发生在这一领域中的竞争与垄断问题倍受关注。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进程当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成熟,对于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公共航空运输业,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更应该根据我国的特殊社会发展阶段协调好反垄断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在对公共航空运输市场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控制中应充分考虑到该行业的规模化需要。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农村改革40周年。这不是巧合,因为改革开放就是从农村改革起步的。40年的风雨历程,农村改革始终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40年的农村改革,成就巨大。1978年至1984年:突破我国农村改革,从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开始。农村改革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最根本的突破就是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是农村改革开启阶段  相似文献   

14.
社会资本理论倡导的社会网络、信任、规范等内容,有利于奠定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社会网络基础;推动民间组织建立社会信任;整合社会资源,规范多元主体参与,因而能够提升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水平,从而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新模式。但目前这一模式存在参与机制不足、公信力危机和制度认同障碍等诸多问题。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从促进公民参与,引导社会网络良好发展;提高民间组织活动透明度,重拾社会信任;加强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规范社会资本等三方面探索推动和完善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当前在同一行政与社会空间内可能并存着“吸纳”、“调控”与“合作”三种协同治理模式,它们各有特定的发生机理,也象征着权力从政府向社会的渐次转移。公共治理领域的分化、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及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是协同治理模式多样化存在的必要条件,而多边规制不足、治理力量失衡、普遍信任困境则成为协同治理的制约因素。此外,全能主义与简约主义的经典框架已不足以解释多元协同的治理现象,亟需拓展性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6.
《探索》2016,(1)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首先需要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蹈西方社会契约型信任的老路,找到能够推动信任体系改进和诚信文化型构的中间力量——政务诚信;同时需要找到使政务诚信建设和社会诚信提升的行动主义路径——政府及各类行动者作为诚信规则体系及信任社会文化的承载者、制造者和改革者,引导社会进程并改变诚信文化结构与信任规则体系及类型,完成以政务诚信建设带动社会诚信提升的目标。其中,政府作为最重要的行动者,在行动主义视角下聚集社会治理体系中各类行动者的资源,以"元治理"的定位鼓励、引导民众和社会组织在不同平台、用不同方式共同处理公共事务时,产生相互的信任与合作,建立起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市民社会与公民国家需要的良好关系,完成政府信任资源与政治文化相互的构造过程,以政务诚信建设引导、培育社会精神与文化。这就需要形塑具有公共精神的行动者,造就具有包容精神和行动能力的服务实践者。要在公共生活的健全中提升多元主体的治理能力,在行动主义的合作治理体系建设中"导(道)之以德",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信任资源。  相似文献   

17.
熊辉 《新视野》2007,(1):76-7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实施邓小平党建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资本——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参与网络和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人格网络、执政党与群众相互信任关系的维持和增强、一系列保障人民群众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制度和规范。它们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所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通过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党建理论来加强网络、信任与规范的社会资本建设。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矛盾凸显期。近年来,群体事件和公共恐慌或多或少地与政府公信力的降低和政治信任的缺损有关。有人甚至认为,政府失去公众信任后.说真话、做好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种情形如任其发展下去.必定会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党群关系和谐化的历史进程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 《学习月刊》2011,(22):28-29
在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政党、民众与公共权力是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政党赢得民众的支持与信任,掌握公共权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执政。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希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各种社会关系良性互动,首要的就是执政党与民众的关系良性互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光辉历程中为实现党群关系的和谐化做着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航空运输市场一直经历着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由于公共航空运输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发生在这一领域中的竞争与垄断问题倍受关注.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进程当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成熟,对于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公共航空运输业,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更应该根据我国的特珠社会发展阶段协调好反垄断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在对公共航空运输市场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控制中应充分考虑到该行业的规模化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