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日消费特征与消费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日经济”在我国是近两年出现的一种消费经济。以 1999年国庆节假期延长为标志,假日经济在我国初露端倪。其后假日消费观念渐入人心, 2000年元旦、春节、“五一”、国庆节期间,假日经济一路火爆,蓬勃发展。节假日期间,越来越多的居民上街购物、休闲娱乐、外出旅游或酒店聚会,国内消费市场呈现出一派旺盛的势头。   假日经济刺激了居民消费,启动了国内消费市场,在拉动内需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商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了促进假日经济的健康发展,无论政府还是商家,都要认真研究假日市场规律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1985~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回归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分析方法,对宁波经济发展的动因及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影响宁波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因看,内需(消费)作用最大、内资其次、外资居三、出口和进口的作用依次居后;从影响经济短期波动看,当期的内需(消费)、出口、外资对经济增长有正影响,当期进口对经济波动几乎没有影响,上一期内资变化对经济波动有正影响;从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看,出口和进口的短期效应明显,外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与出口相当,内资的长短期效应比外资显著;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内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出口的贡献率逐渐增加,外资的贡献率逐渐下降,内需的贡献率一直不大。  相似文献   

3.
扩大内需既是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正确选择,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1999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内需启动乏力和通货紧缩的压力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2000年启动和扩大内需,仍是宏观经济工作的重点。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从消费需求来看,目前我国消费市场“启而不动”的深层次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实际购买力不足;收入分配差距增大,市场出现消费断层;消费环境不理想,消费结构升级困难;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定,影响积极消费心理。  相似文献   

4.
“住有所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也是政府肩负的执政责任。它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明确相应职责和角色定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走出产业定位、征地拆迁、房价调控、市场失效、住房保障、住房消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误区,探寻出一条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关键在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只有搞清楚生产与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制定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率,加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力度,才能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内需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国外一些国家在解决国内需求不足时采取的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公共投资;实行税制改革,减免税收;倡导个人消费信贷,促进消费;扶植中小企业,扩大就业等措施,对我国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加有效需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0年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要处理好外需与内需、投资与消费以及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三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去年以来,国家为了启动内需采取了各种刺激消费、启动市场的政策,但实际上并没有产生"启动效应".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的政策进行认真的审视、总结,立足于买方市场初级阶段的现实,围绕消费需求调整政策,使政策导向明晰,系统完整统一,能与消费者的意向、实际状况更加协调、吻合,从而有效地启动市场.  相似文献   

9.
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究竟是由内需来推动的还是由外需来推动的,关键就在于上述因素哪些可以归类于内需、哪些应当归类于外需。现在一般的做法是把国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和进口归类于内需,而把出口归  相似文献   

10.
面对我国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经济形势,扩大内需就成为促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影响消费的多种因素上看,要扩大内需,靠一两种政策和措施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同时采用多种对策和措施,进行综合冶理。 1.加强引导,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在经济短缺时代形成的消费观念,对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已产生了极大的妨碍作用。所以,要促进内需的扩大,首先应转变人们过时的消费观念,在采用其他促进消费措施的同时,应加强对居民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观,学会新的消费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从外需到内需,需要做的不仅是经济,关键是确立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其影响所及也不仅是GDP。内需拉动,投资填空,关注外需。以内需为中心,三驾马车重启。这是在转向市场经济后,在市场经济框架内的一次重大乃至根本性的转向,必将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造成目前我国城市房价畸高的成因很复杂。从中央以及地方政府政策层面来看,淡化住房的公共性质,将居民住房几乎全面推向商品化;开发主体单一,开发商垄断经营;商品房地价过高;投机商倒卖房产等因素,导致城市房价过高。过热的房产市场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带来隐患,也为社会稳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从根本上解决房价虚高的问题,除了采取打击投机行为等措施外,更主要的是必须调整我国现行房地产政策,多主体参与建房,调整房源结构,改变地方政府过度发展商品房建设的利益驱动机制,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政策导向体现出保增长动力强劲,调结构力度较弱;投资拉动成效明显,启动内需相对迟缓;国有经济表现抢眼,民营经济相对较弱的"三强三弱"的特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应采取"点面结合"的双引擎全方位推进战略,使作为"面"的代表的县域经济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要下决心改善县级政府的治理结构,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4.
做大做强福建省会中心城市规模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大做强福建省会中心城市规模,使人口聚集、资本聚集,产生规模效应、辐射带动效应,使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从而促进福州乃至福建的现代化进程。文章认为,要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规模,必须作到以下几点:扩大福州市区规模;发展经济,对一、二、三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加强对城市的有效管理;树立经营城市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金融危机造成外需下滑的情况下,加大投资、扩大内需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效途径。扩大内需,眼前靠投资,长远靠消费。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他还明确指出要优化投资结构,强调“政府投资必须用在应对危机最关键的地方,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绝不能用于一般加工工业”。  相似文献   

16.
财政分权、预算软约束、政府规模扩大、地方政府借款方式多元化等原因造成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学者们关于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观点主要分成三种,分别是:负效应、正效应和无关联影响。政府债务对消费也会产生影响,部分学者认为影响有限,也有学者认为政府债务对消费具有挤出效应。政府债务主要通过其高昂的债务成本、较高的利率以及评级机构降低主权信用评级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政府债务规模膨胀会演化成债务危机,预防危机要做到以下几点:控制政府债务结构;调节国债市场利率;制定法律规则约束;加强市场约束;降低借贷成本;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调整财政规则等。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在现实经济活动和社会管理活动中产生了政府信用缺失的现象,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分析和探讨政府信用问题,对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以及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洪宝 《奋斗》2020,(3):44-45
一段时间以来,“夜经济”不仅越来越被人所熟知,成为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更是被称为中国经济新兴活力源。“夜经济”日益繁荣,体现出的是消费者对高品质、多样化消费的需求,也对消费服务场景的拓展提出了新的需求。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推动“夜经济”不仅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带来产业发展机会,更可以从拉动内需、促进消费角度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在“软着陆”以后出现了持续减速的现象。为此,政府采取了高强度的积极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发国债,增大政府投资,但对民间投资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乘数作用很小;金融政策的效果也不明显,几次大幅度降低利率都没有对投资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物价持续下降。这些事实说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种特殊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几大关卡造成的。   一、内需不足   提到中国经济减速的原因,内需不足勿容置疑。但为什么内需不足 ?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以下三种力量的影响不能忽视。   第一,城市化…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协报》刊登全国政协委员张蕴岭的文章说,政府倡导积极消费与国家共度时艰。但是必须强调,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并不等于鼓励浪费。像政府给予补贴,鼓励农民购买农机具、耐用消费品;给低收入者补贴,保证他们的基本需求;增加社会保障房屋供应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