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成果权益纠纷的法律适用郭庆存公民、法人基于科技成果所享有的权利,包括专利申请权和由此而获得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的使用权和转让权、著作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可统称为科技成果权益,属于知识产权范畴,受有关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在有关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2.
优先权是指可先于其他权利人主张自己权利的权利。优先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得到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的确认,从这些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看,我国民事法律中的优先权包括优先购买权,优先受偿权、优先抚养权等几类;本文试就以上几类优先权及侵害化先权的法律责任,谈点粗浅看法一大教于同仁。一、优先购买权所谓优先购买权是指公民、法人在特定的买卖关系中,依法享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于其他人购买出卖人的财产的权利。这里所讲的优先,主要是指在时间上的优先,也就是优先权人在时间上优先于他人购买。此处所讲的同等条件,主要指的是价…  相似文献   

3.
损害赔偿是指当事人一方因侵权行为或不履行债务而对他方造成损害时应承担补偿对方损失的民事责任。它区别于罚金和罚款,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一种民事范畴的行为规范。损害赔偿所指的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侵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财产权;公民、法人的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明权、发现权和其它科技成果权以及人身权、肖像权、名誉权等。  相似文献   

4.
民法通则第101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名誉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侵害名誉权的纠纷在各类人身权侵害案件中居于首位,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然而,在处理侵害名誉权的案件中,最关键的问题乃是正确确定名誉权的客体范围、认定名誉权侵害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1996年3月17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加强了对被害人的法律保护。所谓“被害人”是指遭受犯罪侵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本文所讲的被害人主要是指公民。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依法享用下列权利。 一、参与诉讼权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民事法律关系双方权利义务的内容,拓宽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人身和财产权的法律保护范围,使民事案件的类型、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侵害民事主体名誉权案件较为突出,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益,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维护法人的信誉,不仅是审判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重点,也是法学理论研究十分重视的课题和立法中急须完善的内容。本文中作者试论侵害名誉权构成要件、侵害名誉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依据,以求教于法学界专家、学者和同行。一、名…  相似文献   

7.
名誉权是特定人依法享有的应受社会上他人的客观公正评价而且他人不得侵害这种社会评价的权利,与其他民事权利在性质、内容上都有较大区别,因而在侵权行为的构成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也就是说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有其本身的特点,表现在: (一)行为须针对特定的人。名誉权为公民、法人所享有,具有普遍性和平等性,但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必须针对特定的人。也就是说,只有特定的人才能成为名誉侵害的对象。所谓特定的人,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是指特定的公民、法人。特定的公民、法人不是指部分公民、法人,而是指行为时的对象是具体的公民、法人。因此,凡是公民、法人,而不管其是未成年人、精神病人还是  相似文献   

8.
卢玉 《经济与法》2001,(10):28-29
发现权是指公民在科学研究中,由于阐明了前所未知的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由于传统发现权制度建立在机械与化工等技术背景下,因此其对于发现权的定位已经无法适应新技术领域中对科学发现者的保护要求。为了保护科学发现人的财产及精神权利,激励更多的主体投身于科学发现基础研究领域,我们有必要就发现权的定位问题重新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控烟立法旨在控制烟草产品的危害,而与此同时却也触及到吸烟者的自由和权利.政府公权力介入烟草产品的管制,是否侵害了公民吸烟的合理权利?政府在控烟上的公权力的正当性源于何处?控烟立法与吸烟者“吸烟权”的边界又在哪里?本文将通过探讨控烟立法与“吸烟权”的界定,明晰各方权利义务的配置,为政府合理运用公权力进行控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公民与法治》2005,(5):38-40
(五)社会经济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公民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的经济物质利益的权利。它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上的保障。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看,社会经济权利主要包括公民个人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  相似文献   

11.
所谓优先购买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在特定的买卖关系中依法享有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于他人购买出卖人财产的权利〔1〕 。在房屋买卖关系中 ,我国现行立法主要规定了两种优先购买权 :一是房屋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 ;二是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房屋的共有人在出卖自己共有房屋份额时 ,应事先征得其他共有人的同意 ,在同等条件下 ,其他共有人有优先购买的权利〔2〕。当其他共有人表示不愿购买或不愿按同等条件购买时 ,共有人可将房屋出卖给他人。否则 ,其他共有人可得请求撤销该房屋买卖合同和赔偿损失。房屋所有人出卖出租房屋 ,应提前 3个月通知…  相似文献   

12.
《民法通则》第六章第三节规定了侵权的民事责任。 一、侵权的民事责任的概念 侵权的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而应承担的财产责任或其他责任。 这里所说的侵权行为是指公民、法人侵害他人财产权、人身权的民事违法行为。侵害他人财产权、人身权的人叫侵害人;财产权、人身权受到侵害的人叫受害人。  相似文献   

13.
论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的含义 一、企业名称权的含义及企业名称的构成 (一)企业名称权的含义 名称权是法人(包括机关法人、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等)、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企业等民事主体,依法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名称,并排除他人非法侵害的权利。 企业名称权则是指企业依法对其登记注册的名称所享有的权利。由于企业的营利性,企业不仅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自己名称,排除他人非法侵害的权利,企业还有依法转让自己名称的权利。关于名称权问题,《民法通则》第99条第2款作了明确规定,即“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享有名…  相似文献   

14.
试论民事权利的私力救济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权利由法律赋予,亦由法律保护。保障公民、法人合法的民事权益是民法的主要任务。民法对于民事权利的法律保护,除加强对侵权损害行为的积极预防之外,还在于为正在受到侵害的权利提供多种救济措施。民事权利的救济,可分为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两种,前者指权利人通过国家专门力量和程序保护民事权利;后者则是指权利人依靠自身力量行使救济权。 私力救济,作为一种民事权利保护措施,有其重要的法律和社会价值。本文试就此加以分析探讨,以期在建立私力救济制度的整体框架方面作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5.
“其他科技成果权”的性质及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通则》将‘滇他科技成果权”列为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司法实践中,也有不少知识产权案件是以科技成果权争议(含权属争议和侵权争议)为案由的。然而,由于有关的立法远未达到如专利注、商标法、警作权法的规范程度,况且许多当事人和执法者对于法律意义上的其他科技成果权的基本属性.权利内容及特征等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致使这类争议的处理显得格外棘手。粮法通则》第97条第二款规定:“公民对自己的发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权申请领取荣誉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需要注意的是,民法通则第94条至97条,是分别对著作权、…  相似文献   

16.
论人体组织器官支配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河北法学》2000,(2):133-134
公民有权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受非法侵害,但公民是否有权自损健康,让与自己的身体组织器官,以挽救他人的生命呢?我国法律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作者认为:公民有权支配自己的身体组织器官,这种权利属于公民身体权的内容,但公民在行使此项权利时,要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17.
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但是公民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少而又少,公民维权之路也并不平顺,本文从立法,司法,法律监督的角度分析公民维权有哪些法律保障,并对现实的瓶颈问题若提出干意见。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这是我国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任意践踏公民人格尊严的惨痛教训,从民事立法上对公民、法人名誉权保护的新规定,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新成果,对于保障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维护法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987年以来,上海市各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批涉及名誉权纠纷的案件,其中有一部分是因报刊杂志和记者发表文章引起的侵害名誉权纠纷。对此,人民法院本着既要支持和保护正当的新闻舆论监督,又要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名誉权不受侵害的原则,严肃执法,秉公办  相似文献   

19.
王伟奇 《时代法学》2008,6(2):103-107
西方国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权(生存权):一是将其规定为宪法权利,同时辅之以具体立法;二是虽然不探讨其宪法权利的属性,但通过宪法程序和具体立法来给予双重保障。我国不但在宪法中肯定该权利,而且通过立法赋予了公民法律上的请求权。在国际法规范中,对该权利的倡导主要是通过不具有强行性的规范来指引和监督。  相似文献   

20.
公安行政行为与刑事侦察行为关系之理论初探温淑敏公安行政行为是指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行政法律、法规或规章,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义务所作的特定的单方行为。刑事侦察行为是指行使侦察权的司法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